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宁华青玉谈诗词】王国维词学思想

2020-06-12 17:14 作者:青玉道长青玉案  | 我要投稿

上个星期有人拿了一本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来问我,有什么精华的地方可以给他讲一下吗?

我说给我老老实实把全本看下来,别那么急功近利。

所以我就只给他讲了比较重要的两个思想,“境界说”和“隔说”。

其实《人间词话》这本书要真的讲起来,讲不完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去买一本来看一下,要买的话不要买那种只有六十四则的,要买那种目录上有标注:“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未刊稿”,“人间词话删稿”的。不要以为没有发表的或者没有发布的就不是好东西。建议大家选择浙江文艺出版社“作家榜”系列的《人间词话》,因为这个版本把所有涉及到的诗词都给你找好了,就不用麻烦你去查找了。

境界说

这个就很迷

《人间词话》最出名的东西莫过于这个,但是很多人表示看了之后看不懂。

什么是境界?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第六则

王国维认为,境界不一定是自然环境的这个“境”,更可以是喜怒哀乐的心“境”,能够生动真实地描绘景物的,并且能够抒发真实感情的,就称为“境界”。

境界的有无不在于景物描写有多么生动形象,而应该在于作者内心的情感,前者在于“目”,后者在于“心”,两者互相结合,才能称为有境界,要想有境界,不能纯写景,也不能只抒情。

“造境”与“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第二则

“造境”是指想象出来的境界,理想派。

“写境”是指描摹出来的境界,写实派。

但是二派非常难区分,因为想象必结合现实,写实必接近想象。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篇“造境”的诗,但是他也不是无中生有,暗度陈仓,凭空想象,凭空捏造,他肯定是会结合现实,并且抒发他现在中的情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第三则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第四则

“有我之境”是让“我”去观察“万物”,“我”要让“万物”都沾染上“我”的情感,更优美。

“无我之境”是分不出什么是“我”,什么是“万物”,且该境界只能在“我”沉静的时候才能得到,更宏壮。

“有我之境”相对“无我之境”更简单。

两种境界,作者的意识都是有的,只是“有我之境”是把意识寄寓到景物上,使客观的事物带上了主观的感情,让“物”去融入“我”,这样就能使“我”达到最大的体现。“无我之境”,“我”就是“物”,“物”就是“我”,“我”在看着“物”,“物”也在看着“我”,因为“我”完全就是一个“物”,是“忘我”,“我”是去与“物”融为一体,这样就能使“物”达到最大的体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南山,陶渊明,是一体的,而不是说陶渊明把他的情感融入到南山这个意象进去,因为陶渊明自己就是个“物”,对于“南山”是同类,陶渊明在看着南山,南山也在看着陶渊明,他们是互相映照的,谧的南山因为出来进行悠然地采菊活的陶渊明而显得谧,出来悠然地进行采菊活的陶渊明因为谧的南山而显得悠然,这种“以动衬静”又“以静衬动”,不就是一种互相映照吗?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

寒波,白鸟,元好问,三者为物,三者互相映照,一副凄凉的景象之下,还站着一个一片凄凉的元好问,因为元好问,这幅景象充满了凄凉,因为这幅凄凉的景象,元好问表示很凄凉。这是一种“触景生情”,也是一种“以情着物”。你想想看,你自己是不是生气的时候好像看什么人都不顺眼?那个时候你就想一下,你这么生气,你以为别人看你顺眼啊![滑稽]

“无我之境”确实难,理解也确实费劲,一般的好诗词其实搞搞“有我之境”就很可以了,“有我之境”登峰造极的人又不是没有。

隔说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第三十九则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第四十则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第四十一则

“隔”,是写景和写情上的概念

就是说,写景,一定要读起来仿佛出现在你的眼前,这就是“不隔”,比如“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只是大致的一个概括,你让我联想我联想不出啊,这就是“隔”了,而像“池塘生春草”,是一个具体的、细致的描摹,是能够让人联想到一个画面的,就是“不隔”。

就是说,写情,要让读者能够有一种感受到你的情感的感觉,产生共鸣,是“情”上的“不隔”。

说简单十分简单,但是你要说难也非常难。

下面我把王国维认为“隔”与“不隔”的诗句列给大家看一下,大家体会一下,其实还是得靠你们自己体理解啊:

隔: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宋·姜夔《扬州慢》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宋·姜夔《点绛唇》


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宋·姜夔《惜红衣》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宋·欧阳修《少年游》


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宋·姜夔《翠楼吟》

不隔:

池塘生春草。——晋·谢灵运《池上高楼》


空梁落燕泥。——隋·薛道衡《昔昔盐》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宋·欧阳修《少年游》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宋·姜夔《翠楼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十五》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古诗十九首·十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王国维的词学思想真的值得学习,《人间词话》中涉及赏析,体裁,手法,技巧,感情,甚至是人生等多个诗人必备的方面,我开始学诗词的时候,看的就是《人间词话》。

【宁华青玉谈诗词】王国维词学思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