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和悲伤,都是一缕光
-关于作者张嘉佳及其作品的杂谈
(一)
第一次接触张嘉佳的书,是源于我的朋友梦梦的推荐。我偶然与她聊起有关书的话题,恰巧我们的读书风格又比较相近,于是她推荐我一本书叫《云边有个小卖部》。她给的推荐语有两句话,一句是:“这书写的特别好,就是结局有点儿悲伤。”另一句是:“希望和悲伤,都是一缕光。”
希望和悲伤,都是一缕光。我被这句话触动,于是迫切地想要了解刘十三与程霜的故事,了解那些发生在偏远小镇——云边镇的故事。
那是我第一次看张嘉佳的作品。梦梦说得对,这书写的确实好,张嘉佳总能从生活的角角落落,藏匿起一份又一份的小感动。书中给我印象最的也是这句话:“希望和悲伤,都是一缕光 。我想用我剩下的时间尽力去照亮你。”
在那之后,我又陆陆续续地购买了张嘉佳的其他作品,凑齐了四部曲:《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我陪在你身边》、《云边有个小卖部》、《天堂旅行团》。张嘉佳很擅长写这种慢慢渗透进心里的、悲伤中又带着一缕希望的感动。
在看完《天堂旅行团》之前,其实我没有特别重视这位作者,只是认为他是一位擅长写这种故事的创作者;而他在《天堂旅行团》的后记中所记述的一段个人经历使我意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小说作家,或者说,他并不仅仅是为了创作而创作。
(二)
我看完这套书的顺序是:《云边有个小卖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然后才是《天堂旅行团》。前两本书,《云边》是一个纯粹的故事;《从世》是张嘉佳由自身经历为素材写就的短篇故事集,二者侧重点均不在这位作者自身,只是在《从世》中隐约地带过几笔,比如他的离婚,他曾靠吃药来稳定精神状态,他见过亲密又陌生的朋友一个又一个离开。虽然由于《从世》“睡前故事”的形式,他并未将这一切铺陈开去仔细地描绘,于是给我的直观印象是:他在写人生。人生总会有诸多苦难,而他所描绘的苦难只是这世间众多苦难的一些很微小的部分。
当然,事后回想起来,我当时的想法确实片面。他不仅在写人生,而且在写自己的人生;他不仅在表现苦难,而且是哭着笑着将眼泪掺着墨水写在纸上。
《天堂旅行团》使我终于开始对这名自称“三流小说作家”感兴趣。直到后记之前,我还一直疑惑,为什么张嘉佳总是写这种在绝望中找寻希望的故事?
因为,他自己便是在绝望中挣扎着抓住那缕光。
在《天堂》写作时期,张嘉佳受着严重的心理疾病折磨,抑郁症惊恐症焦躁症三症并发,比死还难受。
他在后记中写到这样一件事:
医生曾问他,“你有自杀的倾向吗?”
是啊,自杀的话,一切就都结束了。不用在绝望中挣扎,不用再与病魔作斗争,不用再忍受一次次发病中暗不见光的日子。自杀的话,一切苦难就都结束了。
他说:“不,我连一分钟也不愿意少活。”
曾经看过的书中情节,此时零零碎碎地浮现于脑海,拼凑起名为张嘉佳的一缕光来。
发病期间,他连笔都拿不稳,几句话写不完便心悸,依然坚持着写完《天堂》,依然尽力地把光带给别人。
(三)
我重新去看他写过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染上不一样的色彩。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他创作中的第一本,从大学写到离婚,碎片映射着他曲折的生活故事。
《让我陪在你身边》,他创作中的第二本,以金毛狗子梅茜的视角写张嘉佳自己,写他身边的人与事,写一些人到来、一些人离开,写了梅茜的一生、张嘉佳的十年。
《云边有个小卖部》,他创作中的第三本,初衷大概是纪念他的初恋,一个因白血病死去的女孩儿。他写了人生的不顺意,写了不是努力就会成功,写了刘十三加油到爆仓,却输得一塌糊涂;他写了外婆的小卖部,写了偏远的云边镇,写了有个叫程霜的绝症女孩儿为失败的刘十三带去一缕光。
《天堂旅行团》,他创作中的第四本,目前的最后一本,写宋一鲤被命运压得喘不过气,写母亲的瘫痪、妻子的离去,写一段没有理由而活的人生;但小聚拼尽性命将他从深渊的无尽黑暗中拉出。宋一鲤带小聚去旅行,其实是小聚陪宋一鲤去旅行,见过世间有许多绝望,在绝望中开出花儿来,璀璨娇艳。
其实他每本书都写的是他自己。
我不是语文命题人,我不去过度解读,但他给我的感觉是,他只是将心中的伤痕累累的过往,换一种方式讲给我们听。
他并不是一名小说作家,他无意用自己的小说去展现什么深刻的道理。他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将经历的过往,换一种方式讲给我们听。
(四)
张嘉佳的作品给人感觉总是这样的:淡淡的悲伤,淡淡的欣喜,淡淡的感动。像一缕风,轻轻地吹拂过千万颗心,将他的心事悄悄诉说,又在你来不及反应时变消失无际。
我想,他的心也是温柔的。他写了这么多的光,内心也一定会有那样一缕光,这缕光从他的过往的记忆中来,淡淡地照亮一点点黑暗,驱散一点点严寒。希望和悲伤,都是一缕光。于是他想用他剩下的时间尽力去照亮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