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楚雄·紫溪山·20181006 (2)


比较常见的种类,欧亚大陆广布,有很多近似种,容易认错。
认错伪叶甲是这个系列的特色,不可不品尝。
伪叶甲虽然在分类上与叶甲相差甚远,但它们也是植食性甲虫,某些种类在农业上被认为是害虫。

存疑。眼叶象族有很多物种都长得很像,我有时不得不依靠触角各节的长度来分辨。尽管这个特征有时候也不那么靠得住。
象甲这种东西,每次遇到都觉得脑瓜子嗡嗡的,然后开始在心中感谢分子生物学的进步。

眼蝶亚科有几个非常麻烦的属,矍眼蝶更是其中的重量级,重到没有几个分类学家想去接这个烫手山芋,虽然它在国内的大多数地区都相当常见。
多见于草丛中,飞行速度慢。

欧亚大陆广布种,但在国内只见于西部。本种的后翅反面有大量明显的银色斑块,不难辨认。
根据欧洲人的研究,本种有迁徙的习性,但不像君主斑蝶那样有明确而一致的迁飞路线。幼虫寄生于常见的堇菜属植物。

与之前介绍过的浓紫彩灰蝶类似,但后翅外缘的红色区域细窄。
在当地比较常见,幼虫以酸模属植物为食。

亚洲东部常见物种,有时可能被误认为水螟亚科,但本种幼虫不生活在水中。
一般来说,颜色灰暗的野螟大多夜行,因而白天不太活跃。

旅馆门口看到的个体,不活跃,但还活着。
本种罕见,资料稀少,经常被误认为近缘种,主要的分辨方法是前翅前缘的棕色斑呈三角形而非梯形。

种名存疑,不过属名大概是没问题。
国内很多大蚕蛾科的幼虫仍然不明,往后的几期里大概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种类。
大蚕蛾幼虫比蚕蛾幼虫大而艳丽,但其蚕丝粗而灰暗,很多人不太喜欢,所以现在以蚕丝为目的养殖柞蚕的人已经不多了。

存疑,我们对毒蛾幼虫的了解远不如大蚕蛾科,在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我最多看个大概。

其实这个物种的幼虫目前还没有照片,但它与近缘种 四点苔蛾 Lithosia quadra 的幼虫形态极其相似,而四点苔蛾又分布不到云南。
苔蛾幼虫总体来说不太容易被人观察到。

拉丁种名直译应该是猩红美苔蛾,上海和云南都有记录,感觉很可能是南方广布种。
本种的颜色在美苔蛾类中非常独特,不容易认错。

当地最常见的蛾类幼虫,长相非常猎奇,不可名状。
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松毛虫,搞了半天发现是个夜蛾。
这应该是马上就要钻进土里化蛹,从树上爬下来的个体。

种名存疑。秘夜蛾属近似种太多,我反正是没有准确定到种的信心。
虽然夜蛾科在白天一般不活跃,但不难看出,其成虫对某些植物的传粉有所帮助。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