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 | 王力先生对古代汉语句子的分类
◎苏培成
王力先生是中国语言学的大家。1954年由中山大学调入北京大学,王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的第一门课程是汉语史。1958年,他把讲稿分上中下三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书名叫《汉语史稿》。中册是语法史。在语法史里,他提出了句子的四种类别,就是使成式、处置式、被动式和递系式。到了晚年,他修订了《汉语史稿》,改名为《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和《汉语词汇史》。其中的《汉语语法史》于198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这本书里,他把古代汉语的句子分为六类,就是在《汉语史稿》中册的基础上补充了能愿式和连动式。这里说的“某某式”指的是句子谓语部分的构成。下面我们就扼要地介绍这六类。
一、能愿式
能愿式又分为两式,就是可能式和意志式。在上古时代,可能性的表示最常见的是“能、可”二字。“能”字表示能力做得到。它本来是个动词,后面带直接宾语。但是,它很早就被用作助动词,后面是动词或动词词组,共同组成能愿式谓语。例如:“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可”字表示被动的能。在上古时代,“可”字后面的动词一般都有被动的意义。例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在上古时代,意志式一般用助动词“欲”字,与后面的动词组成能愿式谓语。例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二、连动式
连动式指的是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中间没有停顿的一种语法结构形式。大概在原始汉语里就有了这种结构形式,不过后来这种形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样化了。例如:“来归自镐”里的“来归”(《诗经·小雅·六月》),“昔者汤将往见伊尹”里的“往见”(《墨子·贵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里的“呼取”(杜甫《客至》)。
三、使成式
从形式上说,使成式是一个动补词组,即由及物动词加形容词(如“修好”“弄坏”),或者是由及物动词加不及物动词(如“打死”“救活”)构成;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造成的结果用一个动词性词组表达出来。大约在汉代,使成式已经产生了,到了晋南北朝以后,应用就更为普遍了。例如:“汉氏减轻田租”里的“减轻”(《汉书·王莽传》),“无令长相忆,折断绿杨枝”里的“折断”(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四、处置式
处置式就是“把”字句。就形式上说,它是用介词“把”字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置。唐代以后,处置式产生了。例如:“闲常把琴弄,闷即携樽起。”(任华《寄杜拾遗》)“悠然放吾兴,欲把青天摸。”(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红楼梦》第三回)
五、被动式
在原始汉语里,被动式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被动式是春秋时代产生的“为”字句和“见”字句。例如:“不为酒困。”(《论语·子罕》)“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到了汉代就普遍应用起来了。例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兄泌取妻,始入门,夜被劫。”(《宋书·宗悫传》)
六、递系式
递系式又叫兼语式。在递系式中,同一个名词身兼两职,它既作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作后一个动词的主语。例如:“我让他去。”远在上古时代,递系式就产生了。例如:“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卦》)在先秦,“命”“使”“遣”“令”一类动词时常用于递系式。例如:“王命众悉至于庭。”(《尚书·盘庚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庄子·秋水》)“乃遣子贡之齐。”(《墨子·非儒下》)“令彭氏之子御。”(《墨子·贵义》)
1960年,王力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古代汉语,首创“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教学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育部决定请王力先生用三结合的体系主编一部高校通用的《古代汉语》教材。这就是随后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多次重印。截至1997年,共出版近一百五十万册,社会影响巨大。在教材第三单元的古汉语通论里提出了另一套古代汉语的句子体系,共四讲,就是:“判断句,也字”;“叙述句,矣字,焉字”;“否定句,否定词”;“疑问句,疑问词”。这两套句子体系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出的对策。使用时,一位开始学习古代汉语的读者,最好选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它把古代汉语的句式结合相关的虚字论述得不但清晰而且深入。如果是一位研究汉语语法史的学者,要了解古代汉语句法的演变过程,那就必须认真钻研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不管选用哪种教材,要多读例句。抱歉的是这篇小文受到篇幅所限,例句很少,而且解说也较简单,只得麻烦各位读者设法补充。另外还要说明,小文主要介绍王力先生关于古代汉语句法研究的成果,从说明到例句多是摘录王力先生的著作。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1期《学林》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