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平宁上空的战鹰——二战意大利战机名单(2)
二,攻击机、轰炸机
(1)SM.91双发战斗机
从1942年末到1943年初意大利这个艺术之邦一下子出现了大量军用飞机的开发项目。其中之一是要求一种可以拦截大量出现在地中海战场上空且凭借其自身技术性能优势如入无人之境的洛克希德 P-38“闪电” 及德.哈维兰 D.H 98 “蚊”式的高高度,高性能的双发战斗机。
SIAI 萨伏亚-马尔歇蒂飞机公司根据此一要求设计 ,制造和试飞了两种双引擎的战斗机——SM.91 及其派生型 SM.92。也许是受到了 P-38 的强烈影响 ,此两者均是采用双尾撑造型的重火力双座战斗机,动力装置为一对1475马力戴姆勒.本兹 DB605 发动机。(也有资料说是 1290 马力的 DB605A-1)
SM.91 是该公司最早采用全金属结构的飞机之一。该机的双尾撑气动布局就象是 P-38 的翻版,该机的两名飞行员同样被安排在位于机翼中段的大型短舱内。
基本资料:
火力:短舱的最前面则集中安排了三门毛瑟 MG151 20 毫米机炮,加上每侧翼根各安装一门相同的武器,全机共有五门 20 毫米机炮
挂载武器:机身短舱下挂载 1,100 磅的炸弹或在翼下挂载四枚 220 磅炸弹,或加装一个 218 加仑的副油箱
空重:14,110 磅
满载:19,600 磅
极速:约 584公里 / 小时
升限:11,000 米
航程:约 1,600 公里
翼展:19.68 米
机长:13.2 4米
翼面积:41.76 平方米

(2)CANT Z.1007轰炸机
1933年秋,就职于法国布雷利奥(Bleriot)飞机公司的意籍飞机设计师菲里波·扎巴塔(FilippoZappata)接受了意大利航空部长伊塔罗·巴尔博(Italo·Balbo)元帅的邀请,回国主持CRDA(亚德里亚海联合造船厂)飞机设计部门的工作。在菲里波·扎巴塔的主持下研制了一批优秀的新飞机,其中包括Z.506水上轰炸机,在继承了前面各种飞机的优点后,菲里波·扎巴塔设计了Z.1007轻型轰炸机。
基本资料:
乘员:5人
发动机:三台Piaggio P.XIbis RC.40
航程:2200千米
最大速度:518千米/小时
升限:7000米
重量:9395-13261千克
翼展:24.80米
机长:18.35米
机高:5.22米
机载武器:两挺12.7mm Breda-SAFAT机枪,两挺7.7mm机枪,可携带2200KG炸弹
实战表现:
原英国第600夜间战斗机中队中队长休斯(F.D.Hughes)在他的回忆录中描述几发炮弹就可以令一架坎特轰炸机起火坠落,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意大利空军第265中队的老飞行员维托里奥·桑塞维利诺中尉(Lt.VittorioSanseverino)则认为Z.1007bis结构坚固,也不容易着火,一个有经验的飞行员完全可以在得到及时警告的情况下通过一个急剧的俯冲动作来摆脱“英俊战士”的追击。

(3)SM.79鱼雷轰炸机
1933年底,意大利萨伏亚-马切蒂飞机公司开始设计一种三发8卧铺的客机。飞机为混和结构,机翼为全木结构,机身为钢管焊接构架,前部机身为铝蒙皮,中部机身上部分为铝蒙皮或胶合板,侧面和腹部为布蒙皮,机身后部为布蒙皮。和许多30年代初期设计的飞机一样,为了加强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的强度,垂直尾翼用左右两条拉线加强,水平尾翼下每侧有两根平行的支撑竿加强,主起落架可向后收到发动机后短舱内。这是战时意大利最成功的轰炸机。
基本资料:
乘员:5人
机长:16.20米
翼展:21.20米
机高:4.1米
空重:76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300千克
最大速度:434千米/小时
航程:1900千米
发动机:三台菲亚特A80RC41
武器装备:3挺SAFA12.7毫米机枪,1挺布雷达-SAFAT7.7毫米机枪;弹舱中可携带1250千克炸弹或翼下挂载两枚17.7英寸鱼雷
实战表现:
到1941年末,SM.79成为意大利鱼雷轰炸机的主力机种,在攻击盟军在地中海的舰船上起了重要作用。在1942年6月-8月期间,SM.79机队在意大利海空军的配合下多次出击,击沉“贝都因”号等2艘驱逐舰和12艘运输船,巡洋舰“开罗”号、“曼切斯特”号被击沉,“利物浦”号等两艘巡洋舰和包括装载重要物资的美国油船“俄亥俄”号在内的3艘运输船被击伤,航空母舰“无畏”号被击伤。到1943年后,SM.79逐渐暴露出缺乏自卫火力、载弹量少等问题,SM.79在袭击盟军船只时因没有制空权而损失逐渐惨重,根本无法再有任何大的作为。1945年4月25日,最后的SM.79中队宣布解散。

(4)SM.95运输机/轰炸机
SM.95是作为SM.75的继承,是意大利于1943年研发的一种四门运输机。比亚乔P.108和CANT Z.511由于造价太过昂贵而且工时长久,意大利政府迫切的需要一种新型的,快速的,低成本的军用运输机,于是SM.95应运而生。
基本资料:
乘员:4 - 5人
可登机的乘客人数:20 - 38人
总长度:24.77米
全宽:34.28米
机高:5.25米
翼面积:128.3平方米
空重:13310千克
满载重量:21655千克
发动机:4× Alfa Romeo128 RC.18 9缸气冷星形发动机,634千瓦
最大速度:361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315公里/小时
巡航高度:6,350 米
范围:2,000公里
在意大利投降后,已经完成的两架被转交给德军,但是两架后来都被遗失了。剩下的SM.95在制造完成后当作民航客机和运输机使用,最后一架于1954年从意大利航空公司退役。


(5)BR.20轰炸机
BR.20轰炸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意大利菲亚特研发的轰炸机,俱有应力蒙皮等先进技术的轰炸机,1936年试飞成功6个月后即生产,总共生产530-600架。
基本资料:
武器装备:3挺12.7毫米口径SAFAT机枪+1,600公斤炸弹。
乘员:5人
机长:16.68米
翼展:21.56米
机高:4.75米
空重:6,500千克
发动机:2台飞雅特RC.41风冷式发动机(1,000匹马力)
最大起飞重量:10,100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440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2,750千米
实战表现:
日本陆军也购买了75架并用于中日战争,在中日战争开打4个月后日军的BR.20轰炸机就曾多次空袭兰州,中国空军飞行员称此种轰炸机为“意式轰炸机”而日军飞行员称它们为“イ式重爆击机”。1939年2月20日,日本陆军航空队第98战队17架BR.20和12架九七式轰炸机轰炸兰州,中国空军第17中队和苏联志愿航空队驾驶I-152战斗机迎敌,第17中队队长岑泽鎏带领9架I-152对日机编队发动攻击,作为领队机的两架BR.20被击落,此战被称为兰州二.二O空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