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宋风云 第二十八章 纷乱、弑君、谜团

2022-08-12 19:15 作者:浅蓝色的幻想  | 我要投稿

北魏回师,宋、魏各守原界。

南征归来,拓跋焘的心境很是糟糕。

且不说在盱眙城下被臧质送了一坛尿的耻辱,这一路上的这么多攻城略地,却止步于长江之前。气短,真是气短!水军,永远是拓跋焘的一个心上大忧。

北方水系少,有结冰期的黄河如何操练水师?

难道在渤海里几只小船被风吹来吹去?

算了算了,打了这么多仗,自己再也不是什么“太平真君”了。连年的征战已经让北魏元气大伤。和平,他需要和平!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改元“正平”,再大赦,可算是消停了下来。

可是,总有人打破这一份平静。

 

太子拓跋晃,中常侍宗爱。

拓跋晃,前面已经出现过。在北伐柔然的时候,曾经与刘潔讨论是否出兵的问题。在拓跋晃监国(没办法,拓跋焘南征北战的这几年里,家中肯定要有人留守)的几年里。他“信任左右”。史书上留下的是“为政精察”的名声。

如果没有意外,拓跋焘死后,拓跋晃就成为皇帝,引导大魏走向新的辉煌!

不!不!不!

宗爱可不这样想。

史书上说,是中常侍宗爱性格残暴,多有不法之行为。这样的人,太子自然是不会喜欢的。毕竟是当朝太子。不能正面作对。可是人总有几个宠臣吧给事中仇尼道盛,黄门侍郎任平城都被太子所喜爱。

大猫小猫三两只,满城风雨因他起。

仇尼道盛、任平城因为被太子喜欢,所以也专治朝政,也就是掌握了朝中的一部分行政权力。这恰恰是极其被宗爱,所嫉妒的。因此,这几个人也是颇不和谐。

自己干不掉,那就找自己的老上级——拓跋焘。干什么?进谗言!

拓跋焘一听非常生气(魏主怒)于是将仇尼道盛等人在平城的大街上斩首。接着清算东宫,于是一批批人接连被拉出去砍了头。

爸爸这么生气,可儿子心理素质不过关,过了几天,太子拓跋晃,竟然也抑郁而死了。

一朝太子居然抑郁而死,背后的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成书于600多年之后的《资治通鉴》里写到“帝怒甚。戊辰,太子以忧卒。”是不是说明在自己这么多亲信被砍头之后,拓跋焘一生气,太子拓跋晃的心理素质一下子没过关,于是就死了?

可是翻阅其他的史书,却有着另外的一种说法。

事情要拨回拓跋焘南征反击的时候,有人报告说在平城监国的太子拓跋晃造反了!

这是天大的消息。八百年之后,完颜亮南征时,东京留守完颜雍造反,结果就是金国改朝换代。

拓跋焘匆匆回朝。途中谎称自己死了,于是一路回到平城,将“造反”的太子彻底打入冷宫,拓跋晃不久就抑郁而死。

拓跋晃之死,就成了一个谜团。北朝史书的说法不可尽信;南朝史书的说法,却又夸大其词。因此这一段历史就一直令人迷惑着。

无论怎么,拓跋晃死了。北魏百官上谥号为“景穆”可是不久,拓跋焘慢慢的知道了拓跋晃并没有罪,于是又后悔了起来。

熟悉吧,来个角色互换,太武帝拓跋焘是汉武帝,景穆太子就是戾太子刘据。那么宗爱就是……

唯独不同的就是拓跋晃没有起兵而已!

太子没有罪,皇帝很难过,于是封太子的儿子拓跋濬为高阳王。拓跋濬,就是后来的文成帝。北魏在此埋下了新生的种子。

 

过了一年,拓跋焘还是沉浸在失去太子的悲伤之中。宗爱有些慌张,想想他当年为何要构陷仇尼道盛等人,就是因为和太子过不去。现在先是哀悼接着怕不是要追查真凶,查到自己头上?

人的地位小,但志向大。宗爱丝毫不怕,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决定,政变,杀皇帝。

正平二年(452年),二月。北方的山西大同还有点冷。刚刚过完新年的拓跋焘,在皇宫被中常侍所杀。等宗爱从血泊之中退出来。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人,先得知了这个惊天的消息。

接着,就是要先选出一个皇帝。

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几个孩子是——秦王拓跋瀚,燕王拓跋谭,楚王拓拔建,吴王拓跋余,以及景穆太子的儿子高阳王拓跋濬。

一群拓跋们,选谁呢?和疋认为皇太孙年纪太小难当大位。就想立年长的君主,秦王拓跋翰。薛提反对,他认为,皇太孙就是皇太孙,哪里有随意废立的道理?而和疋已经将拓跋瀚接近宫中,打算登基了!

这时宗爱的人却到了:中常侍叫你们来商议皇储事宜。

一个臭常侍……有什么好叫人的。和疋等人随着杀人凶手的恶魔,走进了中常侍的地盘。在那里没有北魏的皇后、皇太后,而是闪亮亮的刀子,30多宦官埋伏在帐下。

一声令下,兰延等人碎了。

宗爱这才拿出了自己的计划:皇太孙拓跋濬,不能登基,毕竟是景穆太子的儿子。拓跋瀚也不能,毕竟与自己有仇。那么立南安王拓跋余(它与宗爱交好)吧。拓跋余登皇位,改元承平,大赦,对了,还忘了什么……秦王拓跋瀚还活着!

拓跋瀚死。

宗爱进封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冯翊王。三月,追拓跋焘谥号太武皇帝,下葬于金陵(不是南京)。

一介中常侍获得如此殊荣,生动诠释了一个内侍是如何逆袭成功的。

 

拓跋焘的死讯传到江南,刘义隆决定发动第三次北伐。

“速速归还我国河南之地,不然,我将要出兵讨回。”当年的振臂一呼,现在已然成了空谈。不行,我,刘义隆,一定要讨回河南,讨回洛阳!

刘义隆下令北伐。“归义建绩者,随劳酬奖”有功即有奖!经过决议,兵分三路:

东路军:萧思话、张永攻击碻磝;

中路军:鲁爽、鲁秀、程天祚攻击洛阳附近;

西路军:雍州刺史臧质率兵攻打潼关。

 

许多人反对。

鲁爽、沈庆之都不同意,刘义隆大怒,撤销了沈庆之北伐的主将位置。

青州刺史刘兴祖上书劝谏,这次他的用语比较文明,他列举两个不利北伐的点:

1、河南之地刚刚遭受灾祸,没有充足的粮食,如果打不下来,粮食又怎么办?

2、这么多将士远征,补给不足,还不如用少量精兵出击。

总之这次北伐还是不被看好,不过他又提了个建议,他建议直接领兵北上河北。河北不仅人多、粮食多,而且义军也多,要是河北都打下来了,还怕河南打不下来吗?

刘义隆不同意啊,河南,我要的是河南!河北那旮旯地方,我要关心个啥?不听,我就不听,大军开拔,马上开打!

每读到这里,不禁叹息刘义隆目光短浅,他只要河南,也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带。殊不知要是他真的听从了刘兴祖的话,那么可能刘宋的命运真的会改变!

 

刘宋进攻,北魏应战。战场随即爆发出了火花,其中最亮眼的一朵,发生在碻磝城。

东路军的主力方向为碻磝城,后来发生事实证明这是北魏防守的一块硬度极高的一块铁板。

大军进攻碻磝,分了三条攻击的道路:张永攻击东城;济南太守申坦攻击西城;扬武司马崔训攻击南城。双方攻守了几个月,碻磝城居然还没有打下来。

真不愧是历次北伐中最坚强的城池之一,城里的魏军早已被历练出了极强的硬度。

时间进行到八月的一日。突然在一个夜晚,宋军大营居然陷入了混乱,人马互相践踏。

魏军来劫营了。

“战果”比较丰硕,大营以及攻城器械全部被烧光。

过了几天,魏军故技重施,又将东面的宋军营寨再次打劫了。

唉,不会吸取教训啊!

围城不下,诸将开始纷纷骚动。张永“身先士卒”,自己撤围溜走,没有告诉其他将领。一时间士兵们被惊动,都纷纷打算自己逃走。魏军又抓住时机,将宋军杀的尸横遍野。

此时萧思话赶到,又增加了兵力,安抚了士气,围城再次攻打了十余日。可以想象这几日城内城外是如何的血肉横飞,但是天杀的,碻磝就是没打下来。

此时真如刘兴祖所言,宋军开始缺粮了。不得已之下,萧思话率军退还历城。接着之后把崔训给杀了,张永申坦等人通通下狱。

 

相对于东路军的毫无进展,中路军和西路军倒是小有成就。

鲁爽进兵到长社,北魏守将秃发幡弃城而逃。臧质屯兵近郊,派遣冠军司马柳元景与后军行参军薛安都率军奔赴潼关;不久,柳元景攻占了洪关。梁州刺史刘秀之派遣司马马汪以及左军中兵参军萧道成率兵攻打长安。

北魏一方的反应是:司空高平公儿乌干屯驻在潼关,平南将军黎公辽屯驻河内。

双方都准备好了,那就开打吧。

九月,鲁爽与北魏的豫州刺史拓跋仆兰在大索大战一场,取得了胜利,乘胜进攻虎牢关。虎牢关,这是洛阳的门户。要是鲁爽再进一步,应该就可以打到洛阳城下了。

可是这是却传来了张永败退的消息,北魏援兵也即将赶来,西路军方面听闻碻磝败退,鲁爽与柳元景都引兵退还国内。萧道成、马汪等人听说北魏救兵将至,无奈之下败退仇池。

元嘉年间的三次北伐,更像一场还没开场就已经收尾的闹剧,上方的大兵团主力对决更本就没有发生过,唯一的焦点,也就是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碻磝,可惜的是——宋军败了。

 

建康城内的刘义隆听闻诸将领败退的消息,随即怒不可遏,这事可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好像也没有办法拉典型做示范。他只好给了萧思话一纸诏书,心中的话说的可是相当的生气,我这里摘录一下原文:

“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言及增愤!可以示张永、申坦。”

言毕,又与自己的弟弟江夏王刘义恭说:

“早知道诸位将领表现的是如此窝囊,我恨不得当时就站在后面持刀督战!”

刘义恭趁热打铁:“不如把萧思话免官如何?”

萧思话免官。

 

元嘉年间的第三次北伐就此结束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诗句,在刘义隆的“光辉领导”下,北伐前两次先胜后败,最后一次虎头蛇尾。

在建康城的高台之上,刘义隆眺望远方,他仿佛知道,洛阳,这个两晋旧都从此成为了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自此,只有在梦中才可以回归。那一刻,他仿佛知道了自己的父亲刘裕在三十余年前回望长安的心情。

刘义隆暗想,洗洗睡吧,说不定明天魏军就要打过来了。

 

然而魏军并没有进行反击,这不是因为新上任的南安王拓跋余非常懦弱,丢掉了拓跋鲜卑尚武的习性,而是皇帝又换人了。

没错,我再说一遍,而是皇帝又换人了。

十全十美的中常侍、大司马、大将军宗爱干的好事。

 

宗爱自从拥立了南安王拓跋余之后,心态那是相当的棒,每天勤于“政务”——结党营私,意图收拢人心以求能够面对皇帝时更加有底气。但是,巧了,拓跋余也是一个十分嗜权如命的人,因为自己不是正统即位的君主,所以就用大把的金银财宝来笼络大臣。

这是十分有必要的,要是自己势单力孤,鬼知道那天宗爱酒后发疯,或是看他不顺眼了,想要把他撸下去,换一个小皇帝上台,到时候要后悔也来不及!

到了那时,就连为自己说一句话的人也没有!

赏赐的力度很大,达到什么程度呢?“旬月之间,府藏虚竭。”这是含蓄的说法,简单说来也就是把国库挖空了,要知道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北伐柔然,反击刘宋,哪一次不是劳民伤财,战争,永远是世界上最烧钱的东西。可是现在加上拓跋余的赏赐更是显得雪上加霜。可惜,收买人心并没有花在正经的地方,拓跋余把手一挥,就走进后宫日日夜夜和自己的妃子们声色犬马了,丝毫不过问政务。

不要笑!皇帝也是要工作的。

皇帝自己不要朝中大权,宗爱似乎自己明白了,皇帝就是要玩,所谓的花钱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那好,要想封住敌人的嘴,那就要官衔足够大,压得他们没有话说。一串闪亮亮的头衔被扔了出来,挂在了宗爱的头上——宰相,录三省,总宿卫。记上前面的官职,那是当时北魏的朝中第一号人物无疑。

好家伙,只见宗爱家门口人来人往,而皇帝的门前却是门庭冷落。实在是非常无理,极度骄傲放纵。但是拓跋余不愿意看到这些事,于是乎,他就密谋要夺走宗爱的权利。

堂堂皇帝要与臣子争权,实在是北魏史上第一位。

可是拓跋余的政变保密工作做的实在是不咋地,宗爱听闻皇帝要与他争权,第一反应是大怒。之前太武帝时期只是害怕要追查是谁杀了景穆太子,宗爱就可以对皇帝大开杀戒。现在,拓跋余要谋害自己的命了,还不得要干掉当朝的皇帝?

宗爱迅速行动,时间同样是冬日。十月,拓跋余夜晚祭谒东庙。宗爱见弑君时机已然成熟,于是使小黄门贾周做掉了拓跋余,秘不发丧。然而,他却与拓跋余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保密工作。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只有宗爱、贾周知道拓跋余死了(毕竟是凶手),可是这事却泄露到了羽林郎中刘尼的耳中。刘尼以社稷为重,于是劝宗爱应当立景穆太子的儿子拓跋濬。

宗爱:“甚矣,汝之不惠!”(不对,是“君大痴人!”)

宗爱接着说:“要是立了皇孙,你难道忘了,我在正平(太武帝的最后一个年号)年间杀了景穆太子和皇上吗?”现在要立皇太孙,他上台还不是要把我剁了!

刘尼,你想阴我不成?

刘尼却追问:“那好,那立谁?”

我无比“佩服”当时宗爱的宏大气量,他不仅没有用手上的刀当场干掉刘尼,反而只是淡淡地说:“等到回到宫中,立诸王之中贤能的人吧。”

 

宗爱回到宫中,刘尼却偷偷溜走。什么“择贤而立”,百官都知道拓跋余在这一年里是如何的声色犬马。所谓的“贤”,怕不是与宗爱交好的皇室成员罢了!

刘尼害怕宗爱又会作出什么过分之举,于是将弑君的消息透露给了中尚书源贺以及南部尚书陆丽。陆丽十分慷慨激动:“宗爱你个大贱人,立了南安王又杀了他,现在如果不立皇太孙拓跋濬,必定会不利于社稷!”

    不久之后,源贺与尚书长孙渴侯严密守卫宫中。刘尼与陆丽共同迎接皇太孙到了平城,渴侯与源贺一路放行。不利带着皇太孙到了宫中,刘尼跑向东庙大喊:“宗爱杀了南安王,大逆不道!皇孙已登大位,有诏!禁卫军速速还宫!”

众军爆发出万岁,大家牛哄哄地回到宫中,把宗爱、贾周等人给捆了起来,于是再闯入大内,跪在拓跋濬面前高呼万岁。

拓跋濬接受了皇帝之位,登上永安殿,大赦天下,改元兴安,是为北魏文成帝。

当然,不要忘了宗爱以及贾周等弑君凶手,他们受五刑,并夷三族。

 

宗爱时代落幕,从正平二年(452)二月到承平元年(452)十月,共计八个月的时间.

要是总结他的发起到衰落,只能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的权臣。他只是一个好杀的、心狠手辣的、彻头彻尾的——小人,连奸臣也排不上号。

要说有不同的话,那就是——北魏人会玩政治了。

有史有真相,兴安元年(452)十一月,拓跋濬刚上台一个月不到,太宰拓跋寿乐与拥立功臣长孙渴侯下狱死。罪名:争权。

当年的皇孙拓跋濬正式走上了前台,他正努力地把控着这个帝国。北魏已经是一个超过了六十年的生命体,如果不是一个老练的人,就无法适应它。

不过好在,大多数人的结局都是美满的:

陆丽——纳其妻为妃,不同意,赐平原王。

刘尼——尚书仆射。

源贺——征北将军、进爵为王。

 

无独有偶,北边的拓跋焘父子产生了矛盾,导致了一场误杀和一场被谋杀;南边的刘义隆在大战过后,审视了一下自己的内部,发现自己父子之间的矛盾,仿佛也有加深的趋势。

刘义隆的太子叫刘劭,生于元嘉三年(426)。记性好的话应当记得,就在这一年,刘义隆铲除了三位顾命大臣,荆州刺史谢晦公然掀起了叛乱,与朝廷在物理层面上进行深入的交流。刘劭就是在这样一个刀光剑影交锋的时间里出生的。

当时袁皇后生下刘劭之后,不禁大惊失色。她对刘义隆说:“这孩子形象异常,脸上一脸凶相,看来将来是要作乱的苗子,不如现在就先把他杀掉。”

刘义隆连忙制止:“孩子刚刚生出来,不要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孩子他有什么过错,还是先养着好。”

刘劭的命就被保下来了,直到叛乱平定,他出生的消息才被众人所得知。

 

刘劭作为刘义隆的嫡长子,理所应当地被立为了太子。后来呢袁皇后姿色日衰,得到刘义隆的宠幸也就与日俱减了。刘义隆的新欢潘淑妃占据了刘义隆生活的大多数时间。恰巧呢,潘淑妃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刘濬,也得到了刘义隆的宠爱,受到了冷落的袁皇后心中一道坎过不去,死了。

刘劭不高兴了,好说歹说袁皇后也是我的母亲,你刘濬一个庶子居然凭借着一时的宠幸,把我妈都气死了,看我上台之后怎么收拾你。

刘濬这人堪称墙头草第一,在敏锐地察觉到刘劭的心情的变化之后,赶过来疯狂献殷勤。刘劭这人属于是把他哄得舒服了就能不计前嫌的那种人,在这样一场平息误解的交往之后,两个人居然越走越近,最终混到了一起。

他们两个的交往完美诠释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

问题是这两个人大错小错频频犯,搞的刘义隆屡屡感到生气,怀疑自己是不是生错了儿子。每次犯错之后,刘义隆都会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对他们两人狠狠的责骂一番。

犯错挨骂的滋味,任凭谁来尝都会感到不好受,刘劭、刘濬二人亦是如此。俗话说,要让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己犯了错,无论怎么拼命地防止消息外传,总还是会让人知道的。刘劭等人经过一番思考,最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要是利用某种超自然力量,把自己办过的错事一笔勾销,那不是就不会让人知道了吗?

这种超自然力量,就是巫术。

巫术这东西可不是所有人都会的,这是一项有一定门槛的活动,所以专门从业的人才能搞这东西,兼职的还不行。刘劭果然还是皇家里的人,对于人才的搜罗能力还是挺强的。不久之后,他就找到了比较合适的人选——吴兴女巫严道育。

严道育本人在应聘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她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达成与鬼的深入交流,还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办事。”

刘劭不信:你随口说说口说无凭,欺负我肉眼凡胎看不到真相,这可是皇家大事儿,你到时候要是事情办得不周密,还回过头来害我了自己咋办?你得先拿出真本事来给我瞧瞧,证明你是有资质的。

严道育一笑,她说:“各位如果不信,我便证明给您看。今天晚上东阳公主家中呢会有神迹降临,到时候你们就可以看到神迹了。”

结果到了晚上,东阳公主家里的婢女王鹦鹉还真的看到了有一道灵异的光飞了进来,然后呢,就看到两颗青色的珠子掉在了地上。天赐青珠,这是明显的神迹啊!刘劭激动了,他确信严道育的资质并无问题,大喜的他封严道育叫“天师”。

严道育就在刘劭身边工作了起来,每次刘劭犯了什么错误,严道育都会做法一番,然后和刘劭说:“我已经向上天请求隐去此事了,你不用担心的。”

事实上我们知道,所谓的巫术是不存在的。刘劭所干的坏事也或多或少地传进了刘义隆的耳中,接着刘劭就被叫过去一顿批评。刘劭很是郁闷,明明是有上天的保证,事情是不会泄露的,可为啥自己还是被会被骂呢?

严道育早就想好了:要是事情真的没有被泄露出去,这那就说明自己神通广大;要是事情泄露了呢,那就说明你的心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够感动上天。

 

刘劭可算是理解了,原来是要加大力度是吧。刘劭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十分“可行”的方案,我用巫蛊的方法把自己的老爹诅咒死,这不就完事了吗?

所谓巫蛊,就是通过一些方法,达到诅咒他人的目的。具体方案有:其一,把被诅咒的人的样貌用纸条剪出来,然后在上边扎钉子,据说被扎到的人身上会感到极度的不适,甚至死亡;其二,将被诅咒者的形象用玉雕出来之后,埋在那人的居所附近的地里头,也可以收到相同的效果。与第1种方法相比花费更多,但更具有仪式感,效果也据说是立竿见影。

刘劭就选用了这样的一个父慈子孝的“好方法”来对付自己的父亲。当然他也知道干这一行的风险是很大的,比如说西汉武帝时期的巫蛊案,将汉武帝的太子刘据硬生生逼到造反,卷进去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所以说干这事的人员要少而精。

刘劭经过层层的筛查,最终确定了玩巫蛊的人员名单:东阳公主的仆人陈天与、黄门宦官陈庆国、严道育、王鹦鹉以及刘濬,加上自己总共是6个人。他们聚在一起,把刘义隆身形的玉人给做了出来,埋在了含章殿的面前。

为了防止事情泄露,他还煞费心机地把陈天与安排为自己的保安队长,乘着东阳公主的不幸离世的机会,把王鹦鹉嫁给了自己的手下沈怀远。这样就算一不小心说漏嘴了,也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可不过这番调动还是引起了刘义隆的注意,他注意到刘劭最近把自己的卫队队长换成了一个奴仆出身的人,于是就向刘劭问起了这件事。刘劭心中一惊,以为是自己的话被刘义隆给得知了,只得心虚地搪塞了几句。回去之后,他向刘濬寻求帮助,希望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刘濬脱口就说出了一句惊人的话:“那个人(指刘义隆)要是再这样干下去,我们就缩短他的阳寿,把他杀了,这样大喜的日子就要来了!”

刘劭突然悟了,自己既然已经走上了玩巫蛊这条路,倘若被治罪,就绝无生机。只有反杀一条路可走,自此开始刘劭从单纯地玩巫蛊,到走上筹划弑君的道路了。

 

就在这个时候,巫蛊案东窗事发了。

事情是这样的:王鹦鹉她喜欢上了陈天与,于是她置法理上的配偶沈怀远于不顾,与陈天与私通了。事情做完之后,王鹦鹉担心自己做的事传开来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就请求刘劭去把陈天与给做掉。刘劭结果真的听进去了,他给陈天与安插了一个罪名,杀掉了。

陈天与的死却引起了陈庆国的恐慌。陈庆国在接到陈天与的死讯之后,马上开始思考:干巫蛊的外人也只有我与陈天与,现在陈天与死了,我变得很危险了啊!

陈庆国挣扎思考了几个昼夜,终于把巫蛊的所有事情都写在了奏折上,交给了刘义隆。

刘义隆接到巫蛊案的第一反应是极端愤怒。

作为自己的儿子,犯了错屡教不改,反而在这边搞什么巫蛊的把戏,想要谋害自己的性命,这还能忍?刘义隆马上下令,让有司追查此事。

不久之后,有司官员就在王鹦鹉的家里发现了巫蛊所涉及的书信,以及几百封刘劭、刘濬之间的沟通信件。打开来一看更是不得了,里面满纸都是什么求取富贵啊,杀掉当朝皇帝啊、诅咒皇帝早点死啊之类的恶毒话语。在里头,刘义隆的名字变成了“彼人”、“其人”,刘义恭也没有幸免,被刘劭“亲切”地呼唤成“佞人”。

刘义隆把刘劭与刘濬叫到跟前,质问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刘劭与刘濬战战兢兢地站在刘义隆面前说不出话来,刘义隆于是狠狠的骂了他们一顿,罚他们去关了禁闭。

骂归骂,骂完了,刘义隆的心情又稍稍平复了一点。刘义隆转念一想,也许是孩子还不够懂事,还在贪求富贵,再加上他身边的人把他给带坏了,所以才会一时冲动,做出玩巫蛊这样的事情。唉,算了,毕竟还是自己的孩子,这也不算比较大的罪过,这次过去之后,想必他们也会收敛一些吧,就不怪罪他们了。

 

这场风波过后,刘劭父子之间又保持了一段和平的关系,但这和平的关系也仅仅只是持续了不到半年。原因是元嘉三十年(453)的正月的时候,一直流亡在外的巫女严道育的行踪被有司查获。并且这些消息无不指向了一个事实:刘劭、刘濬并没有认真悔过,而是与严道育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这事还得从巫蛊案发的时候说起。当时呢,严道育受到了朝廷的通缉,不得已化妆成为尼姑,以做法事的名义投奔到刘劭的名下寻求保护。刘劭虽说在东宫找了个地方把严道育藏了起来,但心里依然觉得不踏实,担心突击检查会发现这个秘密。

恰好呢,刘濬此时被朝廷任命为了荆州刺史。刘劭趁此机会就把严道育送了出去,但凡刘濬把严道育成功带出去,巫蛊案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绝佳的点子。可要死的是,刘濬在出发前要在皇宫里头住个几天,去感谢皇帝的恩惠,然后才可以出发。但现在自己把人已经送过去了,没有刘濬的看护,这是要被发现的!于是严道育又被连夜转移到了平民张旿的家里。

就在这转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不知是谁认出了打扮过后的严道育,向皇帝举报严道育藏身于张旿的家里头。刘义隆时隔半年再次接到了巫蛊案相关的消息,这次的他变得极为谨慎。他一面不动声色地接待入朝的刘濬,一面派人搜捕严道育。不出他所料的是,严道育跑了,但散落在屋子里的证据却是一抓一大把,并且以内容来看,判的罪应当比上一次的还要再深重一点。

退朝之后的刘濬也接到了巫蛊的家里被端的消息,一同知道的还有皇宫里头的潘淑妃。潘淑妃实在是受不了刘濬这个把同一个错误一犯再犯的行径了,直接把刘濬拉到了自己的跟前痛骂:

半年前的一次案发,我给你做了多少工作,最后好不容易才保住了你的性命。你还执迷不悟,包藏严道育这个祸种干什么?这次我就算在皇上面前哭死,也不可能为你争取到生路了!哼,反正我们最后都得死,你不如先把毒药拿来,我先走一步,省得看见你死的惨状!

不料刘濬拍案而起,反驳道:“天下的所有事自己不搏一搏,怎么知道不会有更好的结果?您放心,这件事我一定会摆平!”

说罢,刘濬匆匆退去,回到自己的府上思考对策。

 

另一边,刘义隆下定决心要废掉太子刘劭。

废掉一个势必会有替补上来的人,从人选上来看合适的人有4个:武陵王刘骏、南平王刘铄、建平王刘宏、随王刘诞。

刘义隆第1个打发掉了刘骏这孩子,自己本就不喜欢,留在自己身边也没有什么用。刘义隆以当时西阳五水蛮叛乱的缘故,就给刘骏安排了一个官职,打发他出去平叛去了。

这么一来只剩下了三个人,刘义隆把这件事情交给了徐湛之、江湛、王僧绰三个人讨论。讨论会议上,徐湛之与江湛两个人唇枪舌剑地争论了半天,徐湛之一直坚持要立随王刘诞,江湛则坚定地向刘义隆推荐南平王刘铄。

原因很简单,徐湛之的女儿是随王刘诞的妃子,江湛的女儿是南平王刘铄的妃子。有这么好的机会在,谁都会把与自己沾亲带故的人给推上去,这简直就是无本万利的大好事!

两个人你来我往,房间里头顿时一片乌烟瘴气。

“够了!”站在一边的王僧绰实在看不下去,自己出面总结,阻止了这场看起来没有尽头的辩论,“究竟立谁,这是皇上您的权力,我们也只不过提点建议。不过,今天一场商讨下来,我们还是得出了废掉太子,赐死始新王刘濬的决议吗?卑臣认为,皇上应当大义灭亲,速速对太子玩巫蛊一案进行从严处置,否则我们今天一旦离开这里,消息或早或晚必将泄露出去,古人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希望皇上尽快作出处理。”

王僧绰一番话,成功把话题从立太子转移到了废太子上。不料本应给出肯定批复的刘义隆又开始了迟疑:“这件事涉及数条人命,我觉得还是得三思而后行,况且彭城王刘义康刚刚死掉,我现在又要开始杀人,恐怕后人会指责我失去仁爱之心啊。”

刘义隆这就属于是典型的多疑症,刘劭巫蛊一案的性质明显更加恶劣,罪行也更为深重,理应从严从快处理。可谁叫刘劭是刘义隆的儿子呢?在人情与法理之间做选择,从来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王僧绰在会议结束之后留下一句话:“希望皇上尽快裁断此事,否则千载之后,后人会批评您只敢对兄弟下手,却不敢对自己的孩子下手!”

会议至此结束,出门的时候江湛还凑上来说:“王兄你这回话说的会不会说的有些太直了?”

王僧绰反指着江湛说:“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背后的利益瓜葛,少跑到我这边来装清高!”

三人于是不欢而散。

 

会后,刘义隆又找来了这几位皇子,想要进一步考察一下他们的为人处世。不幸的是,南平王刘铄在进京之后有一次得罪了刘义隆,让他的印象分一落千丈,从此也被踢了出去。百般迟疑的刘义隆再次召见了徐羡之,想要和他讨论出一个答案来。刘义隆要立刘宏,但刘宏年龄又太小,国家此时还是应当要有一个年长的君主。徐羡之极力推荐刘诞,刘诞又不是刘义隆的最佳人选。

废立一事再次陷入了僵局。

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事情坏了。

虽说刘义隆在讨论的时候都会多加搜查,以防有人在一旁偷听,但最不应该的是,刘义隆居然自己把这事儿给抖出去了。刘义隆在一次临幸中告诉潘淑妃,我要废了太子刘劭,你看如何?

潘淑妃脑子转得很快,她想:刘劭既然已经被废掉,那么刘濬呢?下场也应该不会好到哪里去吧。潘淑妃立马把这消息传到了刘濬那边,很快刘劭便从刘濬那边得知了情况。

刘劭至此毫无退路,只得走上最为凶残的一条路:进宫,杀皇帝。

 

军事政变的第一要素,是军队。

刘劭完全不用担心没有兵用这一问题,原因是刘义隆早就为他配备好了。

当初刘义隆的弟弟们比较强势,刘义隆担心他们一旦造反,自己可能会把握不住,于是就把目光放到了太子所在的东宫,加强了东宫的军队,来预防不测之事。到了元嘉末年,这支军队已经规模与皇宫内的羽林军相当,达到了万余人的规模。

刘劭先拉拢自己亲身边亲近的人。在一顿诱惑之下,队长陈叔儿、张超之成功上了刘劭的贼船,这么两队士兵总共有2000人,刘劭不惜下血本,分批宴请他们每一个人,在酒席上给他们疯狂洗脑,为的就是让他们能够完全听从于自己的指挥。

二月二十日晚,刘劭以“鲁秀将要谋反,请带兵进入皇宫守卫”的假皇帝诏书为幌子,将那两千名士兵聚集在了一起,这批人全副武装,做好了可以随时起事的准备。

刘劭突然制止:不,人还不够。

刘劭把剩下的卫队队长全部叫过来,总计四人:前中庶子、右军长史萧斌、左卫率袁淑、中舍人殷仲素、左积弩将军王正见。他们到了,之后还没等他们弄清楚事情的状况,刘劭先上前哭诉道:

“皇上听信谗言,想要把我给废了,我本就没有罪过,不能白白让皇宫里那群小人把我弄死。明日我将要行清君侧之事,希望诸君能够鼎力相助!”

说罢,他屈下身子,向在场的每一个人深深地拜了一拜。

现场随即陷入死一样的沉寂,大家的脑回路极力运转,思考接下来要说什么好呢。过了许久,还是袁淑与萧斌先打破了这一份沉寂:“这种事情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还是请陛下您……您三思……”

刘劭的眼光霎时变犀利起来,他冷冰冰地环视了在场的全副武装的士兵,又扫视了站着的4个人:“依你们的意思,是不让我造反喽?”

意思很明确:你们今天不跟着我混,就别想要活着踏出这扇门。

萧斌等人屈服了:我们当尽全力效劳。

不料袁淑突然一改口风,苦口婆心地劝说道:“太子您……您觉得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是皇上最近身体不太好,口嗨说错了话而已……”

刘劭愤怒了:“你在教我做事儿?!”

袁淑说:“你这事儿干了,肯定会成功。臣下只是担心您能不能善后,要是杀错了人,那可就不好办了……”

萧斌等人一看袁淑的态度不对,这是奔着掉脑袋的下场说的啊!他们一边向刘劭保证自己明天一定会参与行动,一边把元叔袁淑连拉带拖地带了出去,训斥他:“说你傻吗?要不是我们把你给拉出来,你这会小命就没了!”

 

星移斗转,很快就到了第2天的清晨。

刘劭特意提早了一个时辰出发,他把战袍穿在朝服里面,乘着车和萧斌等人一起向着皇宫进发。

车驾到了奉化门,刘劭示意车夫停下,他让人到里边去把袁淑给叫出来。袁淑拒不配合,先是装睡,之后又磨磨蹭蹭不愿意上车。对于这个态度极差的糟老头子,刘劭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耐心,他让手下把袁淑直接拉出去剁了。

袁淑很不幸地成为了政变之中的第1位受害者。

简单地处理了一下现场,车队继续向万春门前进。在那里,他们被拦住了,守卫表示:依照我宋的律法,太子上朝只能带身边的几名亲信,后面的卫队请先退下。

刘劭一笑,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他从衣服里掏出一份文件,对着门卫出示了一下,说:“皇上命令我带着东宫的卫兵,去抓捕皇宫内的反贼。”

门卫简单看了一下诏书,就把门给打开了。

万春门自此打开,政变的部队鱼贯而入,再无阻拦。

皇宫内守卫的军士尚在睡觉之中,刘义隆与徐湛之交谈过累,正在中场休息,整个大殿寂静无声。

张超之格外卖力,在门打开之后,他一马当先带着十几个人就冲进了大殿里头。正在休息的刘义隆受到了惊吓,匆忙举起前面的案板抵挡。张超之举刀就劈,将案板劈住了两段,刘义隆的手指也被砍断。

受到剧痛的刘义隆扔下了桌板,向远处翻身滚去。张超之连插数刀,将刘义隆杀死了。

刘义隆的生命,就这样定格在元嘉三十年(453)二月二十一日的早晨。

徐湛之此时在一旁昏昏欲睡,一听到皇宫内的惨叫,连忙爬起来往外边跑。南边的大门已经被叛军给占领了,徐羡之转身就往北门跑。很不幸的是,北门锁了,徐羡之怎么都打不开,最后被乱兵杀死。

刘劭稍晚一步到。等到了之后,刘劭坐在一旁思考:刘义隆死了,政变固然已经成功,但只是成功了一半。之前想要把自己给搞死的江湛还没有抓到,就连皇帝近臣中书舍人顾嘏此时也依然不知动向,他们都是危险分子。

他先叫中书舍人顾嘏过来,顾嘏不明事态,莽莽撞撞的就过来了。到了满是血迹的东堂之后,他看到了怒目圆睁的刘劭。刘劭斥责他:“你也是皇帝的近臣,也参与了要废了我的会议,你说,我到底犯了什么错?”

说完,顾嘏还没有来得及辩解,便丢掉了性命。

刘劭传唤江湛,江湛听见皇宫内的兵戈之声,早早地找了一处安静无人的地方躲了起来。他在那里哀叹:“要是早点听王僧绰的话,也不至于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啊!”找不到的人的刘劭怒火中烧,展开了地毯式的搜查。江湛最后还是难逃一死,被士兵搜出斩首。

三位大臣加一个皇帝的死状震惊了所有人。在店内守卫的禁军将领罗训、徐罕向刘劭表示归附。另一位将领吴兴人卜天与不愿屈尊于逆贼之前,挣脱开了徐罕等人拉着的手,召集想要反抗的士兵出战。

卜天与来不及披甲戴盔,拿着弓就追杀徐罕。徐罕劝阻道:“这只是皇上来了,你在这边动干戈干什么?”卜天与边打边骂:“皇上经常来我这边,正因有你这个乱臣贼子,我才在此大动干戈!”

卜天与与徐罕的队伍边打边到了东堂,卜天与一看,逆贼刘劭就在那边。好,现在给他一下子全带走!卜天与拉弓蓄力,向刘劭连射数箭。利箭呼呼向刘劭飞来,刘劭匆忙闪避,很可惜卜天与射歪了,刘劭没有死。

剩下的士兵这才反应过来,一拥而上,将卜天与的队伍包围,砍杀殆尽。

历史记住了这些殉节者的名字:卜天与、张泓之、朱道钦、陈满,还有那些心存正义的无名士卒。

刘劭带着人向皇宫内院杀去,一连斩杀了十多名贴身宦官与侍从,甚至在混乱之中把潘淑妃给杀死了。这时刘劭才想起来刘濬,他在哪里,快去叫他!

 

刘濬此时并不在建康城里头,而是在城外的西州城内。本来这个点已经到了上班的时候了,今天是要上朝的日子,这也没有问题。但是直到太阳升起,也不见有任何人上朝,这个时候手下人朱法瑜跑过来说:建康城内一片吵嚷,道路传言太子在造反,我看今天开始宫门就紧闭,这消息还真有可能是真的!

刘濬假装一惊,他暗地里明白是刘劭动手了,他问朱法瑜:“那你觉得现在应该怎么办?”

朱法瑜建议:在守住西州城的同时,带人到石头城与那边的南平王刘铄一起汇合,看建康城内动向如何,再做下一步打算。

将军王庆不同意:“宫内发生政变,皇上生死未卜,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应当冲在最前面去平叛,守在城里头不是什么好主意!”

刘濬最后听从了朱法瑜的建议,带着1000余名文武官吏向石头城奔去。到了那边之后,刘劭派来的张超之赶上了刘濬,和他说:太子成功了。

成功了!刘濬穿上戎服,乘上马就往建康城那边去。朱法瑜、王庆不知是哪里来的消息,一齐劝刘濬说:“太子造反,惹得天下人的众怒。您只需紧闭城门,等叛乱的人自行崩溃即可,你现在反倒向那边一路狂奔干什么?”

刘濬生气了,他抽出剑来威胁道:“这是皇太子的命令,再敢劝阻我的,斩!”

刘濬一路狂奔到了宫中。在那里,他看到了刘义隆的尸体,与堆满笑容的刘劭。刘劭略带惋惜地告诉他,潘淑妃被乱兵加害了。不料刘濬却哈哈大笑:“这正是我想要她得到的下场!”

 

随着两大元凶的聚首,刘宋的未来,陷入了一团黑雾之中。


刘宋风云 第二十八章 纷乱、弑君、谜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