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打卡1-10
伤寒的含义
广义的伤寒,是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证的外感病,都统称为伤寒。包括中风、伤寒、湿温、温病等多种疾病。
狭义的伤寒,是指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属广义伤寒里的一种。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按:本条是太阳病的提纲条文,代表太阳病的基本脉证,即太阳中风、伤寒所共有的见证,此外,舌苔薄白也是重要依据。
太阳病是指外感病初期,邪在肌表而未涉及脏腑;外邪侵袭,正气奋起抗邪,气血充盛于体表,故脉浮;头项为太阳经所过之处,风寒束表,太阳经气运行受阻,颈项拘急不舒,不能转动自如,故头痛、项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外达,故恶寒。卫阳被寒邪所遏,首见恶寒,进一步卫阳反抗,反抗即表现为发热,因此太阳表证恶寒与发热多同时并见。
简言之,只要临床见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我们就可辨为太阳病。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
第一条是概括太阳病的提纲内容,加上第二条的证候表现才属太阳中风证。风邪袭卫,卫气奋起抗邪,故发热;风性开泄,卫外失固,营阴不内守而外泄,故汗出,这种汗出只是皮肤微微湿润,或是微汗出,与表阳虚之自汗不能混为一谈;汗出肌肤腠理疏松,不胜风袭,故恶风;因汗出营弱,故脉象浮缓弛而不紧张。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按:本条论述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风寒袭表,卫阳奋起抗邪,故发热,若风寒邪气较重,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发热的早晚亦与患者体质相关,若体健阳气旺盛,抗邪剧烈可表现为高热;若体弱阳气虚衰,抗邪能力不足故见发热较迟,或低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不能外达,故恶寒;风寒邪气郁于肌表,太阳经脉拘急,故周身疼痛;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胃气升降失调,故呕逆;寒邪外束,寒主收引,筋脉拘急,故寸关尺三部脉浮紧。此外,因寒邪外束,腠理闭塞,还可见无汗症。
tip:凡疾病的发生,多由内因与外因相合所致。同样是感受风寒邪气,太阳病,皆为病在太阳,但由于邪气盛弱与人体质因素不同,呈现出的病证也不同。若素体虚弱之人,最易感冒,发病则表现为汗出的太阳中风表虚证,即第2条。若素体健壮之人,不易感冒,发病则表现为无汗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即第3条。
因此,致病因素与个人体质差异,使得人感受邪气后呈现出不同的证候,当辨证治之。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按:本条根据脉证来判断太阳病的传变与否。
感受风寒邪气一日,一般开始即发为太阳病,由表入里,为常规;但注意素体阳虚体弱之人可能直中少阴。“脉静”有三个含义,(1)由病脉转为正常脉,(2)太阳病浮紧和浮缓脉不变,(3)病势较轻,正常脉象未变,乃平人之脉;均提示邪气未传入里。若出现颇欲吐(喜呕),提示邪传少阳;若出现躁烦(烦躁),提示邪传阳明;若出现脉数急(躁疾),提示病邪势盛。
本条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证候脉象表现,来判断疾病是否发生传变。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按: 对于传经与不传经的判断, 主要根据患者证候脉象表现,绝不可机械地认为“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无论感受风寒邪气多少天,只要患者无阳明病的“躁烦、脉急数”,少阳病的“颇欲吐”,就是未传里,因为正气抗邪有力,故邪气不能传经;若正气抗邪无力,则邪气内传入里,可发生阳明病、少阳病,甚至三阴病。
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本条论述太阳温病的主证,及其误治后的变证。
温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病因是感受温邪。温邪初受,邪在卫分;从伤寒角度来说,温病初期因有脉浮、头痛、恶寒,证属太阳范畴,故亦称为太阳病。温邪热变最速,化热入里,温病初起的恶寒是很轻且短暂的,故可能就诊时已经消失,故言不恶寒。 温邪热势重,传变最速,易化热化燥,灼伤津液,故初起即可见发热、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为温热邪气在卫分,治宜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轻解之品。若误以为是伤寒、中风证而用辛温发汗之品,促其化燥伤津,可引起各种变证。
风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更助热势,热邪鼓动气血,故脉浮滑洪;里热迫津外越,故自汗出;里热壅滞气机,故身重;热扰心神,热盛神昏,故见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此时当以白虎汤类方清解里热。里热未成实,又误用攻下法,更伤津液,血汗尿同源,津亏于上,故眼神呆滞,津亏于下,故小便少。若误用火攻(包括艾灸),劫阴助热,火热邪气伤津耗液,肌肤失润,轻则身体萎黄,甚则火热内攻,上扰心神,出现惊恐、抽搐等表现。若用火熏,阳邪再用火法,实属错上加错,火上浇油,津液更虚,一误再误,病情危重。
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按:本条以有热无热辨阴证和阳证。
《外台》说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可攻其外,发于阴者可温其内。发表宜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所谓攻,即是治疗之意。这明确指出发热恶寒是邪入阳经而发,无热恶寒是邪入阴经而发。
同一发热恶寒的阳证,三阳病中太阳最为多见;同一无热恶寒的阴证,三阴病中少阴最为多见。因此本条也可作为太阳病与少阴病的鉴别。
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按: 本条论述太阳病邪衰自愈及预防传经的方法。
七日为太阳一经行尽之期,欲作再经是欲传里也,故针足阳明是泄其邪热,绝其传路。临床上,病邪比较轻的外感热病,一般七日便邪衰病愈,若发热超过七日,而病势仍不减,提示向里传变的可能性较大。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按:本条推断太阳病欲解的时间。
巳至未上,是指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在这时间段解除表邪能够事半功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适应人体机能以及大自然的规律,顺势而为、顺时而为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思路。
10.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按:风家,在此泛指患太阳病之人,包括中风、伤寒在内。经过解表治疗后,恶风、恶寒、头项强痛、身疼等症状皆除,但精神与机体未能完全畅快,尚有不舒适的感觉(如身体酸楚,纳差,神倦乏力等),仲景预测12日正气恢复后可自愈。因为7日为太阳病愈期,5日为一候,表解后再过一候,待五脏元气恢复,气血始充,故12日精神慧爽而痊愈。
当然,此处12日为约数,能否痊愈也取决于患者本人的饮食起居和七情六欲,因此强调了病后调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