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趣 | 中国古代饮食进化史,从钻木取火到满汉全席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饮食的历史
几乎与中国的文明史一样长
在充饥果腹之外
人们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意味
即“食文化”

传说中谁是中国烹饪始祖,目前说法不一。
有人依据黄帝制造釜甑、教民建灶蒸谷的传说,认为他是烹饪的始祖;
有人认为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是他揭开了烹饪史的第一页;
还有人认为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应为中国烹饪的始祖。

01
商周时代:美食初始阶段
在商周时代,青铜器的烹煮器就有十余种了,人们还擅长打造各种青铜器以制备食物。而且烹煮方法也有很多,说明从这时候起,人们对吃的东西已经有所研究了。

当时专门从事烹饪的人就叫做“庖人”、“庖正”、“膳夫”等。而且当时商汤的宰相伊尹,据传就是一名厨子,经常以庖厨之喻对商汤讲解治理国家的道理。伊尹还主张“五味调和论”与“火候论”。

西周王室设有十分庞大和分工细致的膳食管理机构,而且那时候还有专门的冷藏管理,有一种铜制的“冰鉴”,功能就相当于现在的冰箱了。而且食品的调味方面,已经用到了油、盐、醋、酒、饴糖等调料。我们现在做菜也就大致这几种调料吧,不得不说古人饮食真的很讲究。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
02
汉朝时代:繁荣带动美食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茴香、莴笋、大葱、大蒜等,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

汉代的经济很繁荣,烹调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当时的炖、炒、煎、煮、酱、腌、炙等烹调方法已被充分掌握。汉代的《盐铁论》记载:“熟食遍地,肴族成市”,表明那个时候熟食店铺都非常普遍了。

西汉时期的精美菜肴都已经达到近百种了。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也知道了许多关于他们怎样做菜的历史。著名的就有一副《庖厨图》,图上画了40余人,在从事有关庖厨的工作。

03
唐宋时期:各种美食大融合
唐朝是一个非常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当时有许多外国人来到唐朝,自然也就带来了外国的美食,这个时期,中外美食、宫廷美食与民间美食相互影响着,菜肴的制作种类更加丰盛和精妙了。

↑长安美食博主张小敬教你怎么吃手抓羊唐代的官吏韦巨源还为皇帝制作了丰盛的宴席,把这些美食都记录了下来,形成了后来流传的《食谱》。根据《食谱》的记载介绍,馄饨就用了24种馅。”生进二十四气馄饨,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杜甫《丽人行》
04
宋朝:苏东坡说出了煮肉妙诀
宋代的饮食业情况,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有生动详细的记载,“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其中的炙鸡、鸭、蟹、盘兔、炖羊、姜虾、血羹、粉羹等,不但原料不同,制法也有很多种。
苏轼的东坡肉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其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可见苏轼除了写词,在做吃的东西也很有研究的,这几句话更是说出了烧肉的妙诀。不知现在的东坡肉是不是苏轼想要的味道呢!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轼
05
清朝:满汉全席
到了清朝时期,已经积累了许多烹饪方面的经验了,各种菜品纷纷出现。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随园食单》最有代表性。它不但记载了从明代到清初流行的食品326种,而且对烹调技术提出了许多见解。
清朝时期满汉两族的融合,逐渐形成满汉体的宫廷菜肴, 每逢各种节日、婚礼、生日、登基等大典都要举行大宴。一桌满汉全席最多时就有菜品182种,少时也有64种。这些美食也都相继传了下来,丰富了我们当代人的饮食。
从人工火的发明到农耕文化出现,从茹毛饮血到煎炒烹炸,从羹饮脍炙到八大菜系,从勺子到筷子……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从昨日的盛宴中,看到了它的缤纷色彩与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