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孔子---对孔子的思考(4)
原文:1973年8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杨荣国的文章《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这篇文章得到毛伟人的肯定。此后,一些报刊开始发表批判孔子的文章和评论。
人民日报,1973年8月7日第二版专栏
文章来源: https://rmrb.zhouenlai.info/%E4%BA%BA%E6%B0%91%E6%97%A5%E6%8A%A5%EF%BC%881946-2003%EF%BC%89/1973/08/1973-08-07.htm#0438919

二千多年来,一直被反动的统治阶级尊为“圣人”的孔子,究竟是个什么人?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论民族自决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孔子,就一定要根据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看一看孔子是站在那个阶级的立场上,他的思想是为那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孔子的政治立场
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到前四七九年),鲁国人,是一个已经没落的殷氏族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春秋(公元前七七年到前四七六年)晚期。由于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不断起来反抗。如公元前五五0年,陈国筑城的奴隶暴动;公元前五二年,周王室的“百工"(大部分是手工业奴隶)起来造反;公元前四七八年,卫国的手工业奴隶围攻卫庄公,过了八年,他们又起来赶走了卫侯輙。奴隶们用逃亡和武装起义来反抗,从根本上震撼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奴隶制度摇摇欲坠,新兴的封建势力已经起来。所以,奴隶和奴隶主的斗争,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是当时主要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孔子站在哪一边?
可用下列几件事情来说明:
一,当时在奴隶和人民群众阶级斗争力量的推动下,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
原来殷、周奴隶制国家中,土地全属最大的奴隶主贵族头子天子(王室)所有,诸侯(公室)、卿、大夫等各级奴隶主被分封和赏赐的土地,只有享有权,没有私有权。所以这样的土地叫“公田"。到春秋中期,有些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力量起来,他们开垦私田,数量越来越大,而且可以买卖。最初,王室和公室不承认私田,后来为了摆脱财政困境,被迫向私田征税,承认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孔子所在的鲁国,于公元前五九四年实行“初税亩”。这标志着由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的土地所有制的转化,由此出现地主和佃农,以及由贫民转化的自耕农等新的生产关系,个体经济得到发展。
当时鲁国有季孙、孟孙和叔孙三家,就是新兴力量的代表。公元前五六二年,他们“三分公室”,季孙氏采取征税的新制度;过了二十五年,又“四分公室”,这一次,孟孙、叔孙也和季孙一样,都采取征税制度,改变了生产关系。这是发展着的封建制向正在崩溃中的奴隶制的进攻,是进步的行为。
对于这件事情,孔子采取什么态度呢?
他认为,季孙、孟孙和叔孙,本来也是奴隶主,是大夫,却这样不守本分(“过其所爱”),破坏了从殷商以来传统的奴隶制度,这还得了吗!因此,他想尽办法要削弱这三家的势力,以维护鲁国公室的奴隶主统治。
当时,孔子的学生冉求,是帮助季孙氏实行改革的。孔子气愤得很,说冉求背叛了“周公之典”,即背叛了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孔子宣布不承认冉求是他的学生,还要他的学生们“鸣鼓而攻之",对冉求实行围攻(《论语·先进》)。
孔子维护什么制度,反对什么制度?这还不是清清楚楚的吗!
二,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齐国。
齐国新兴力量的代表是田成子(古代“田”和“陈”是同一个姓,所以又叫陈成子),他为了反对当时统治齐国的腐朽的奴隶主贵族势力,采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办法争取了群众,终于在公元前四八五年,杀掉了齐国奴隶主贵族头子齐简公。孔子对这件事很是反对,力劝鲁哀公出兵去讨伐,鲁哀公知道自己的力量弱,打不过齐国,才没有敢去。
三,孔子反对铸刑鼎。
当时,由于奴隶不断反抗和封建力量的兴起,原来奴隶制的“礼治”维持不下去了,不得不用“法治”来代替。奴隶制的“礼治”,其实就是规定奴隶主和奴隶的“尊卑”上下关系。奴隶主是统治奴隶的,他们的意志就是法律,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压迫和剥削奴隶,甚至加以屠杀;奴隶只能绝对服从,不许反抗。这就是所谓“礼治”。但是这时,奴隶很不听话,已经到处起来反抗了。有些倾向进步的人,看到这种趋势,认识到必须改变旧的统治办法,对贵族和奴隶的关系,要规定一些法律条文,对奴隶主有些限制,叫作“刑书”;那时是铸在鼎上的,让大家可以看到,这就叫“铸刑鼎”。它后来就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法律;后来主张“法治”的,就是代表新兴封建力量的法家。
孔子对于这件事,也是坚决反对的。公元前五一三年,晋国人铸刑鼎,他听到以后,很不以为然地说:将贵族和奴隶混在一起,怎么显示贵族的尊严伟大呢?这么一来,贵贱之间一点区别都没有了,还成个什么奴隶制国家呢(《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四,孔子杀少正卯。
孔子一生都想做官,以实现他那套反动的政治理想。但直到公元前四九七年,他才当了三个月鲁国的司寇,并代行宰相的职务。他上台才七天,就把当时鲁国一位著名的革新派人士叫做少正卯的捉来杀了。
原来,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代表各个阶级的思想家,都创立学派,互相辩论。少正卯和孔子一样,当时都在鲁国招收门徒讲学。他们是意见根本对立的两派。孔子杀少正卯,实际上正是当时阶级斗争的表现。请看孔子是怎样宣布少正卯的罪状的(见《荀子·坐宥》)。
孔子说:下面五条,只要犯有其中一条的人,就应该处死。
一、通达古今之变,了解事物变化的人,是容易铤而走险的(“"心达而险”);
二、不以奴隶制的正道而行,固执地走所谓革新之路的(“行辟而坚”);
三、把他的所谓革新道理说得头头是道的(“言伪而辨”);
四、对奴隶制统治中所产生的一些腐朽不稳的现象,知道得非常之多的(“记丑而博”);
五、把反奴隶制的道理说得义正辞严似的(“顺非而泽”)。
孔子说:现在少正卯对这五条都犯了,所以非杀不可。他根据这五条定少正卯的罪案,那就是:
一、聚众结社(“居处足以聚徒成群”);
二、鼓吹邪说(“言谈足以饰邪营众");
三、淆乱是非(“强足以反是独立")。
少正卯倡导革新,是适应当时历史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的。孔子杀了少正卯,连他的学生子贡也怀疑是错误的(《孔子家语》)。当时人民群众都爱戴少正卯,颂扬他是杰出的人物。
够了,这几件事情足以说明:孔子是顽固地站在日趋崩溃的奴隶制一边,坚决反对新兴的封建制改革的。
春秋时代,奴隶制国家先后灭亡的有五十二国,奴隶制度日趋崩溃,这时候,孔子提出来的政治口号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就是要复兴被灭亡了的奴隶制国家,恢复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让那些已经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重新出来当政。这是彻头彻尾的复旧反动的政治口号。孔子却要以此为“己任",下决心要做到“死而后已”。当时人民群众非常讨厌他,有一位守门人骂他是不识时务(“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是逆时代而行的反动人物。孔子和他的学生到处游说,有些地方的群众就围攻他们,他们吓得跑了,“若丧家之犬"。这就是站在反动立场的孔子应得的惩罚。

群友提供
鸣谢:玉米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