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天道行乾 君子自强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
于每年阳历5月5-7日交节,太阳抵达黄经45°为立夏。
壬寅年立夏交节时刻——
阳历5月5日20:25:46。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即“大”之义,指春天发芽的植物至此已长大了。
《孝经纬》:“谷雨后十五日,斗指巽,为立夏。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此阶段,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日中,即春分。日永,即夏至。
宵中,即秋分。日短,即冬至。
《尧典》虽为后人稽古所成,而其文本反映新石器后期即尧舜时代基本状况,殆为可信。至帝尧在位,通过大范围天文观测已准确锁定最早一批节气即两分两至。我们可称之为“元节气”。

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冬至、夏至。
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
最迟至春秋时期,已由两分两至四节拓展为八个,分至启闭四时八节体系初步确立。我们可称之为“框架节气”。
时间结构之四时八节正对应空间结构之四正八方。宇宙时空,浑然为一。
其中,已有立夏之实,尚无立夏之名。
《吕氏春秋》载立春、日夜分(春分)、立夏、日长至(夏至)、立秋、日夜分(秋分)、立冬、日短至(冬至)、雨水、白露等十节气。
可见至战国末,分至仍为分至,而启闭则转化为后世通行的四立,已有立夏之名。

周代,立夏当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至南郊迎夏,指令司徒等官前往各地劝课农桑,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隆重典仪。
《后汉书·祭祀志》:“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
我国以农立国,春天插秧是禾稷的肇始,到了夏天,除草、耘田,亦是不可或缺的农事,否则难有秋获冬藏的好收成,故历来十分重视立夏。
迎夏礼为历代王者所承传。宋代君王还要向大臣赐茶、赐冰,以防暑防病。
春季渐行渐远,孟夏正式开始。


立夏为四月节,消息卦为乾卦。乾卦是六十四卦第一卦,乾为天,象征着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者,乾也。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法天道,自立自强,不折不挠,奋进不息。
因此,坚持此卦刚健、正直的品质,修养德行,积累识见,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必能克服困难,达致高远。

立夏为已月之气
消息卦为乾
上下叠乾 五行属金

乾卦为六十四卦之第一卦
由两个乾卦上下相叠而成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六爻,依次为——
上九 亢龙有悔
九五 飞龙在天
九四 或跃在渊
九三 终日乾乾
九二 见龙在田
初九 潜龙勿用
指苍龙七宿一年之中的发展过程。
乾卦看似阳刚精进,元气丰沛,是大吉之象,实则不然。最好的爻,当属九五,飞龙在天。最好的卦,当属夬卦,盈而未满。

“飞龙在天”排九五,故称九五之尊。已然高飞竟天,犹能再上层楼。再往上一步,上九,便是飞得太高,飞过了头,盈不可久,盛极而衰,是谓“亢龙有悔”。
当此之时,应发挥主观能动积极重塑当前态势,或高处知寒,见机而退,或改命自新,归零开新。如此则真正践行自强不息之义,朝则乾乾,夕则惕厉,总有上升的方向,总有前行的动力,永续长保“未央”、“未艾”之势。



▲ 北纬35度 4月末-5月初 南天星空
《礼记·月令》: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这便是说——
孟夏之月,日躔于白虎第五宿之毕宿。
初昏时刻,翼宿(即朱雀之第六宿)现于南方中天。
拂晓时刻,婺女星(即玄武之第三宿)现于南方中天。

▲ 北纬30度 5月5日20点 翼宿南正
当代的立夏星位与《礼记·月令》基本吻合。
说明自《礼记》成书的战汉以来两千年,星空与岁时的匹配关系变化不大。

《孝经纬》:“谷雨后十五日,斗指巽,为立夏。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淮南子·天文训》:“......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

古书有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在阳则太阳黄经45°,在阴则北斗星柄指向乙丙间(天干)或辰巳间(地支),在卦则古人称为兑(先天八卦)或巽(后天八卦)的方向,即东南方。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立夏在四月,律吕为六吕第三——仲吕。
《白虎通义·五行》中讲:“四月谓之仲吕何?言阳气极将,彼故复中难之也。”
华夏古乐有十二音高——
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称律,双数称吕,合称“十二律吕”。

十二律以隔八相生法与三分损益法,次第求得。
故无射隔八,三分益一,复生仲吕。

《汉书·律历志上》:“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于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位于巳,在四月。”







▲ 全国大部尚未入夏
立夏是万物并秀、充满生机的节气,草木生长更加葱郁、繁盛。
按气候学标准,日均气温稳定在22°C以上为入夏。立夏前后,我国惟福州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域才是“绿树阴浓夏日长”的真正夏季。
东北和西北局部此时刚入春,而全国大部日均气温在18~20°C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暮春或仲春时节。

▲ 各地温差较大
全国各地气温大幅升高,但南北温差较大,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一般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地带则早在4月中旬即感夏热,立夏气温已达24℃以上。

▲ 病虫害趋于多发
此阶段,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期和人体感冒的多发期。正是: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 江南降雨增多
夏季湿气上蒸,江南渐入雨季,雨量雨日均明显增多。


立夏的气温和降水均适宜农作物播种生长,田间劳作日益繁忙。农谚有“立夏前后种地瓜”、“立夏芝麻小满谷”等。此时许多作物都要播种,农人手忙脚乱忙都忙不过来,甚至于“立夏乱种田”。
谷雨、立夏,都是最需要雨水的时节。因此,与谷雨相似,立夏有雨占之俗,即以立夏的阴晴测收成。立夏有雨则判定庄稼长势好。民谚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夏无雨,碓头无米”之说。
这一阶段,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至此基本定局,故有“立夏看夏”之说。

▲ 灌溉防旱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升温很快,但降水不多,加以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天气干燥和土壤干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按时令,立夏当起南风。但南来的干热风却非好风。干热风又称“火南风”或“火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尤其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小麦扬花灌浆时若刮干热风,往往使小麦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因此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 防寒追肥
立夏时节是早稻插秧的关键时期。此时若遇低温,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

▲ 防治虫害
立夏以后,江南进入雨季,雨量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湿害,还会引发多种病害。
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温热且多阴雨,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造成大面积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壮苗。

▲ 除草松土
立夏时节要抓紧田间除草。气候适宜,杂草长得飞快,所谓“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因此要“立夏三朝遍地锄”。多锄地既可除去杂草,又能松土保墒,减少水分蒸发,对农作物健康生长十分必要。



我国自古以立夏为夏之始。立夏日,古人举行迎夏典礼,迎接夏的到来。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古之君王,四时八节各有礼制,均为国之大典。
冬至祭天于南郊;
夏至祭地于北郊;
春分朝日于东郊;
秋分夕月于西郊。
亦有四时迎气之礼,即:
立春,迎春祀青帝于东郊。
立夏,迎夏祀赤帝于南郊。
立秋,迎秋祀白帝于西郊。
立冬,迎冬祀黑帝于北郊。
帝王的迎夏仪典,以岁序配五行,以人礼合天时,极为隆重。


立夏当日,天子亲率公卿大夫至南郊迎夏。天子身着朱色礼服,佩带朱色玉饰,乘坐赤色马匹和朱红色车舆,连车旗也是朱红色的。
五行南方属赤,这朱赤基调的迎夏典礼,强烈表达着先民顺天应时的天人信仰。

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可见在明代,一到立夏,朝廷掌管冰政的官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切割分开,由皇帝班赐众臣。
其实,皇帝立夏赐冰,非起于明代。洪亮《璇玑词》考证,宋代君王立夏赐冰已成惯例。



立夏还有尝新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
在苏州,立夏时,自家院里要办一场饯春宴,即是春将去也、送春饯别之义。饯春宴要吃三鲜。
第一鲜是“地三鲜”:野苋菜、蚕豆和蒜苗
烧蚕豆是必上的菜,颜色青翠,豆粒饱满,清香扑鼻,象征着浓荫翠绿的夏天来了。炸蚕豆更是孩子们喜欢的美味零食。

第二鲜是“树三鲜”:樱桃、青梅和杏子
水果营养丰富、甜而不腻。

第三鲜是“水三鲜”:鲥鱼、刀鱼和河豚
清蒸酒酿鲥鱼,醇香清淡,边吃边尝梅子酒,把初夏的味道吃进了肚子里。

在南通,吃煮鸡鸭蛋。在常熟,尝新食材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
九荤:鲫、咸蛋、螺鰤、熄鸡(即放在微火上煨熟,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腌鲜、卤虾、樱桃肉等。
十三素: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


“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日“秤人”也就是称体重,此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源于三国时期。
据说三国时,孟获归顺蜀汉,对诸葛亮俯首听命。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那一日正是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之后每年夏日,孟获都依诺来成都拜望。
数年后,司马炎灭蜀,掳走阿斗。孟获不忘丞相嘱托,每年立夏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主亏待。

司马炎为笼络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饭给阿斗吃。孟获进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
阿斗虽没什么本事,但有孟获立夏秤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倒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
这一传说,虽与史实有差,但百姓图的就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便也祈求上苍给自己带来好运。

今人夏季最要减肥。有“五月不减肥,六月徒伤悲”之说。殊不知古人最怕炎夏掉肉。入夏后,人受蚊虫之扰,寝食不安,容易消瘦,此即“疰夏”。故立夏称一次,立秋再称一次,比较一夏过后的体重变化,以测知身体状况。

透彻言之,立夏秤人的实质为禳灾巫术与祈福仪式,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孩子。民间相信称重后,即是通了神明许了心愿,可以“不惮暑,不可痩”,免于疰夏之害,护佑孩子安康度夏。



中医理论讲五时、五行、五脏,彼此密切对应。立夏时节,五时为夏,五脏为心,五行为火,五味为苦,五气属暑,在体主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方位为南。
《黄帝内经·素问》:“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
孟夏在阴历四月。此时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四季养生应顺应季节变化,因此,在整个夏季养生中要特别注重对心脏的养护。

《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
《医学入门》曰:“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

中医文献中,心释为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血肉之心,指肉身之心;神明之心,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具主宰力之心。
因此,立夏时节,人们要加强对心脏的保养,更要注重精神的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悦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五运六气:
主气:少阴君火
客气:太阴湿土
司天:少阳相火
中运:木运太过
主运:少徵
客运:少徵

坐功:每日以寅、卯时,闭息瞑目,反换两手,抑掣两膝,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病:风湿留滞,经络肿痛,臂肘挛急,腋肿,手心热,喜笑不休杂症。

陈抟老祖《坐功导引祛病图》
在二十四节气与椎体的对应关系中,立夏对应人体胸8椎,与胸8椎对应的穴位是八椎下。

胸8椎 —— 立夏
对应范畴:肝、胃、胰、肾、小肠、小肠炎、头痛、便秘、风湿



▲ 不乱无怒 心境畅达
立夏前后,我国大部日均气温18-20℃,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大好时节。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
夏季养生的关键是使人“无怒”。气旺可充分地、正常地宣泄,但不能“乱”。心情烦躁就是“乱”,就是“逆”,就会伤神志。
因此,值此立夏,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绘画、书法、听乐、下棋、种花、钓鱼等,皆可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 夜卧早起 居则清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人的起居必顺天时、谐阴阳,与日月相消长。
夜卧早起。稍晚些睡,是为匹配阴气之渐消;要早些起,是为顺应阳气之渐充。睡眠不足可适当补午觉。
居室清凉。早晚室外气温低,应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紧闭门窗,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使人心静神安。
到了夏天,一方面可在客观上调摄饮食起居以保健,另一方面则不可忽视主观上的调息静心。
总之,入夏之时,养心为上,养心为先。


▲ 饮食强心通气血
立夏养心,使身体各脏腑功能正常,以达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为安度酷暑做准备。平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补充营养,又起强心之用。
初夏,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每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酒,促进气血流通,心脉无阻,可预防心血管病。

▲ 饮食清淡易消化
立夏之后,天气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要少吃。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还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