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含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二十四节气: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例如"四立"标志着季节更替,雨水、谷雨、小满、小大雪反应降水现象,“两分两至”反应太阳直射情况等)
立春:春季到来,风和日暖,有万物复苏的迹象。
雨水:标示着降雨开始,多为小雨。天气变化不定,易出现寒潮,忽冷忽热。
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动冬眠蛰伏的昆虫。雨水增多,生机盎然。(“惊蛰始雷”仅与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分: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清明:即“气清景明”,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谷雨:即“雨生百谷”,降水明显增加,谷物能茁壮成长。中国南方往往会形成长降雨。
立夏:盛夏时节的开始,气温逐升,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
小满:进入雨季,南方往往会出现大范围的强降水,北方降水量较小且温度上升快。小满,指江河渐满,另有说法是北方夏熟作物还未完全饱满。
芒种:宜种有芒的谷类作物(稻、黍shu、稷ji等),过了这个季节,农作物成活率将越来越低。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
夏至:太阳直射地面位置打到一年中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这一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沿北回归线向南移动。
小暑:盛夏开始的标志,意为天气开始炎热,但没到最热。进入伏天,天气变化无常,高温潮湿多雨(东南季风带来的海洋水汽),雷暴渐多。
大暑:指炎热至极,中伏前后,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雷暴频繁。(依旧受季风影响)
立秋:进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但酷暑未尽,炎热依旧。
处暑:即“出暑”,天气虽仍热,但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冬季风逐渐代替夏季风,天气转凉,寒生露凝
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往后北半球白昼开始短于黑夜。时至秋分,暑气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寒露:寒气渐生,昼夜温差大,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下,雨季结束,少雨干燥。
霜降: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冷空气南下频繁。
立冬:进入冬季,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状态,南方还不是很冷,但北方已经开始下雪。
小雪:寒潮与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天气渐冷,降水渐增。
大雪: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气温显著下降,降水增多。
冬至:太阳光直射运动转“日行南至,往北往复”的转折点,阳气上升,标志着万物更新,新的轮回开始。南方有祭祖的习俗,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
小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北方这个时候一般比大寒更冷)
大寒:天气寒冷到极致。
大寒以后立春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