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籍作家安利】无人称自传与疫情下命运共同的悠悠岁月

2022-10-06 20:39 作者:李心乱  | 我要投稿

       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女,1940年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当代法国文坛上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

       2021年11月,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2022年10月6日,获得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2年10月6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 。


      人物经历

      1940年,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度过童年。埃尔诺起初在中学任教,后来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退休后继续写作。

      1974年,埃尔诺开始创作,已出版了约十五部作品。

      代表作有《悠悠岁月》、《空衣橱》、《位置》、《一个女人》、《单纯的激情》、《耻辱》、《事件》、《占领》等。

       自传体小说 《位置》和《一个女人》分别创造了五十万和四十五万册的销量,引起了法国文学界的关注。

         所获荣誉

     《位置》荣获了1984年雷诺多文学奖。

        长篇小说《悠悠岁月》获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2009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

       2021年11月,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

        2022年10月6日,瑞典学院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

       获奖评语是“因她的勇气和临床的敏锐性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

   

     《悠悠岁月》序言

       安妮·埃尔诺于1940年九月一日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父母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开了一家咖啡食品杂货店,她在那里度过童年,尽管家境贫寒但仍刻苦学习。

       她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从1967到1975年在中学任教,从 1977年起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直至2000年退休。

       埃尔诺从1974年开始创作,迄今为止她大约出版了十五部作品,其中有刻画一个女人内心历程的《空衣橱》(1974);

       以第一人称回忆父亲的《位置》(1984,获勒诺多奖);  

       回忆母亲的《一个女人》(1987);

     回忆童年的《单纯的激情》(1992);

       回忆堕胎的《事件》(2000)和描绘嫉妒的《占领》(2002)等。

       她的作品大多从自己的经历中汲取题材,所以她的写作和生活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埃尔诺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演变和人生的短暂,“一切事情都以一种闻所未闻的速度被遗忘!”,因此她要写作一部反映时间流逝的作品。

      但她承认自己不会像伍尔夫那样写一部现代派小说,也不想写一部历史著作,而是要写出多数人的回忆。

       为此她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用她创造的名为“无人称自传”的新体裁,写出了被称为“社会自传”的杰作《悠悠岁月》。

     《悠悠岁月》这部历经二十余年思考和推敲的杰作,使她当之无愧地居于法国当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安妮·埃尔诺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书写一代人的共同回忆。《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

      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

      大到国际风云,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乃至个人隐私,无不简洁生动。通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集体的记忆。

      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六十年,因此无论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和清晰的记忆。

      瑞典学院评价安妮·埃尔诺,“凭借着巨大的勇气和敏锐的观察力,安妮·埃诺揭示了阶层经历的痛苦,描述了羞耻、羞辱、嫉妒以及无法看清自己是谁的困境,她取得了令人钦佩和持久的成就。”

      “安妮·埃诺相信写作的解放力量。她的作品毫不妥协,用平实的语言将一切讲得清清楚楚。”

      “在她的作品中,埃尔诺始终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一种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有着强烈差异的生活。她成为作家的道路漫长而艰辛。”

       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吴岳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法国文学流派。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法国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12月-1987年9月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进修文学社会学。

      曾任外文所科研处处长,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为外文所研究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从2002年起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特聘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

       但笔者个人观点认为,吴教授翻译功底高超,但对于“无人称自传体叙述”掌握不深,因此中文版中多出现“我”,“我们”这类的人称代词,而实际在文学翻译作品中,这类习惯也无可厚非,主旨中心、思想感情充分实现“信达雅”才是重点。

      当然,每一种新体裁的诞生与发展的背后,都是无数才子佳人、能人异士的探索之路。

     《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  

        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六十年,因此无论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和很清晰的记忆。因此在大疫情时代,这类新体裁能被世人读者认识并重视,乃至开山之作荣获诺贝文学奖,不愧为实至名归。


【书籍作家安利】无人称自传与疫情下命运共同的悠悠岁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