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烈豹男篮的“变”与“不变”

贺希宁三分线外横移一步,快速起跳出手,皮球划出一道高亢的弧线入筐。这是他第三节命中的第五粒三分球。正如他的ID“Hunter”一样,猎人一击必杀。
“3号!”深圳大运中心,数千球迷在MC的带领下高喊球员的名字“贺希宁”,为他送上山呼海啸的祝贺。

以掌声鼓舞掌声,篮球的“双向奔赴”在CBA深圳烈豹主场热情演绎。“越战越勇,粤B胜”,不仅是深圳球迷的一句助威号,底层逻辑映射出的是时代前行浪潮中的变化,以及一如既往的坚守。那些关于深圳烈豹的“变”与“不变”,且听深晚记者向您道来。

大运中心——“家门口”的地铁站
“若把主场当‘家’,那16号线大运中心地铁站就是家门口的地铁站。”一位深圳球迷如此感慨道。
在过去,球迷若想前来主场观赛,若不自驾,多数人的选择是地铁搭乘至3号线大运站,再乘坐接驳公交或步行近2公里抵达。
2022年第四季度,深圳地铁14号线、16号线正式投入运营。通行效率的提升,涌入球馆的福田、南山、宝安、龙华等区球迷数量多了不少。从大运中心站C出口步行150米,即可抵达大运中心体育馆。

居住在白石洲的球迷刘先生向深晚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他说:“2018年,我来大运中心观赛,纯地铁出行需1号线转3号线到大运站,再步行到场馆,全程2小时开外。观赛一趟太不容易。如今虽需转乘地铁3次,但包括步行70分钟内足矣,效率翻番。”

正是因为省时、省力、省心的大运中心站的开通,让更多体育爱好者在观赛选择上会考虑CBA深圳烈豹主场赛事,为更多深圳市民参与到城市篮球文化建设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鹏——中国队长号召力显著

3月12日深圳烈豹对阵四川蓝鲸,周鹏首次以主人的身份,开启在深圳主场的首秀。他不论是一条龙突破上篮,还是背打转身跳投,只要每一次持球,都能得到现场球迷的欢呼。周鹏——CBA“八冠王”、中国男篮队长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穿梭于场馆内外,总能看见身穿周鹏球衣、专为周鹏而来的球迷。过去,他们或许不是深圳烈豹的球迷;但现在或未来,他们将是、将成为深圳烈豹球迷群体的重要一部分。

周鹏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场下,更在于场上。与四川一战,周鹏出场22分钟贡献13分5篮板2抢断。
本赛季周鹏加盟深圳烈豹,深晚记者就写道:于技战术层面思考,周鹏加盟是即战力的极大补充,但往更深层面去想,他或将成为深圳烈豹的精神领袖,带领球员真正兑现天赋。
CBA联赛中,深圳烈豹以“青春风暴”闻名,队内虽有顾全这般的“老大哥”,但没有球队会拒绝队伍精神底蕴的进一步丰厚。深圳男篮主帅郑永刚如此评价周鹏:“周鹏作为国家队队长,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到来之后给球队的年轻球员提供了很多帮助。”

小将——年轻即是未来
对于一支球队而言,年轻即是未来。23岁的白昊天、24岁的容子峰仍在上升期,21岁的卢鹏羽、20岁的孙浩钦已成为球队合格轮换,20岁的武子涵势头不错,19岁的李文豪、18岁的马明坤努力把握每一秒登场时间。

本赛季,尤其是经历第三阶段窗口期的状态调整与系统训练后,“小豹子”们在场上的发挥令人喜出望外——孙浩钦在回到主场的首个比赛中砍下15分7个篮板5助攻2抢断,卢鹏羽在对战吉林东北虎时单节投进4个三分球将比赛氛围推向高潮……他们在技术能力上愈发成熟,同时也彰显出勇于担当的精神。
郑永刚亦不吝惜对这些年轻球员的肯定:“我们队伍中的年轻队员都很有潜力,我作为教练尽量给他们提供表现机会,他们也很珍惜上场时间,在场上总是全力以赴,发挥越来越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天赋少年如萤火之光汇聚,我们期待更多关于初生太阳的故事,亦等待更多令人热血沸腾的青春时刻。
球迷——支持如旧激情澎湃
篮球比赛,球迷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长期鼎力支持深圳烈豹的球迷,于深圳这座城市,同样也是英雄。
球场篮球架背后的座位,是专属于球迷区的。每一个主场比赛,深圳烈豹球迷联盟、龙岗区烈豹篮球协会的球迷都会相约而至,这是雷打不动的坚持。

站在龙岗烈豹篮球协会阵营最前方的那位球迷名叫陈俊锋,他手持大喇叭,肩上搭着印有“深爱烈豹”字样的运动毛巾,是协会的“呐喊哥”,自2017年起便开始带领其他球迷一同为烈豹加油。
陈俊锋坦言,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当呐喊哥真的好累,每场都把嗓子喊哑,只为了让球员们听到我们的呐喊声。”
三年间,球迷会从未停止对深圳烈豹的支持,偶尔会聚在一起,在“第二现场”为小伙子们隔空送去力量。恢复主客场制后,球迷们都倍感兴奋,因为“又可以到现场支持豹子们了”。
三年赛会制,球迷会也经历了人来人往,陈俊锋说:“我们在深圳,我们是深圳人,所以一定支持我们的主队。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在吸引着我,可我就是每场都想去看他们,关注他们。我感觉他们就像是朋友一样,只要他们知道有我们一群可爱的球迷在支持着他们,就足够了。”

志愿者——坚守如旧默默奉献
3月3日,走进主场媒体工作间,签到、领取摄影马夹,深晚记者不禁有些鼻酸,因为面前负责签到工作的志愿者,还是孙学军。
“三年主场不见,你胖了不少。”孙学军笑看深晚记者,再指了指保温箱,“这里有盒饭,吃饱了再工作。”
自2015年新世纪烈豹男篮搬迁至深圳,以深圳男篮名义出战后,孙学军就开始为深圳烈豹主场比赛提供志愿服务。过去三年,他每天都盼望着CBA联赛能恢复主场,一听说深圳烈豹回归,他便快速调整了自己的志愿工作安排,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上。
“深圳烈豹的比赛我全程都参与的,怎么能不回来?”孙学军笑道。

孙学军的背后,是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特有的志愿者文化。2009年,孙学军来到深圳。2011年深圳举办大学生运动会,遍布各处的U站让他受到了志愿服务精神的感召。2015年,他在“龙岗区最美义工”刘建坡的引领下,加入了龙岗义工联。
孙学军告诉深晚记者,至今他的志愿时长已达到7000余小时,献血90余次,志愿者荣誉证书积攒了一箱子,还曾连续三年受邀参加龙岗区来深建设者联欢晚会。“我做这些当然是因为我喜欢深圳这个地方。我觉得我的收获比别人多,我在这里收获了快乐、荣誉,还结识了好多朋友。”孙叔说。
如同孙叔一般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在身体力行地传递着深圳这片热土的温暖,无论别离多久,他们作为深圳年轻、包容、和谐的城市文化气质的具象化个人,用赤诚与热忱守候着一场归来。

“孙叔,您是深圳烈豹球迷吗?”
“我看不太懂篮球,但是邱彪、张凯等球员的故事,我都很熟。媒体工作间里有电视,你们去赛场边上忙,我在这儿看直播。”

烈豹主场——一座微缩景观
当我们在谈论体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体育可以仅仅是体育,是荣誉与汗水,是团结与无畏。主队回归作战,展现出令人欣喜的成长变化,人们为主队欢呼,也为客队送上象征鼓励与尊重的掌声,城市体育的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壮大。

体育也可以不只是体育。深圳烈豹男篮的主场,就像是一座微缩景观——
挥汗如雨的球员、活力四射的啦啦队,来自观众席上的每一声鼓足了劲儿的呐喊和每一张纯粹的笑脸,为赛事运行默默服务的志愿者、工作人员,都折射出深圳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的活力。人们为竞技赛事而雀跃,为城市发展而自豪,为久别重逢而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


终场哨声响起,人群来了又散,大运中心体育馆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伫立在夜幕之下。而我们知道,距离下一次见面已不会太远。
深圳晚报记者 郑志鹏 实习生 林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