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个体咨询首次访谈的重点|研修班第6阶案例带教内容分享

2023-03-09 14:14 作者:沈家宏  | 我要投稿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

 

他们预约了我们的一对一咨询,然而咨询的开始来访者却不断地在说孩子的问题,如孩子的网瘾、厌学、拒学、抑郁等等。

 

这样的来访者很多时候是焦虑的妈妈,也可能是无奈的爸爸,他们咨询的最初是期待能够帮助家庭中的另外一位成员改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在首次咨询的时候的咨询目标是什么呢?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又该如何帮助来访者呢?



以上的咨询困惑,我们可以在沈家宏《两年制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研修班》课程的第二模块“临床案例带教”第六阶找到答案。

 

2023年2月11日-12日,沈家宏心理顺利完成了研修班课程“临床案例带教”第六阶内容。

 


经过了前五阶两个家庭连续5次的家庭治疗,大家看到了两个家庭发生的变化,见证了家庭治疗对于来访者的重要意义。

 

在过程中,研修班的学员们也提升了家庭治疗的初始访谈、共情、循环提问、咨询目标确定、咨询评估等技能。

 

从第6阶即本阶开始,沈老师将会给大家分别进行个体咨询与伴侣咨询的连续5次咨询展示,让研修班的学员们在过程中提升一对一咨询的技能。

 

限于伦理的要求,以下仅整理沈家宏老师带教过程中的部分观点以及互动过程进行呈现。



1► 

沈家宏老师观点反馈


1


成人世界所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孩子对父母问题的回应,如果我们把父母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孩子也就没有了问题。

 

2


心理咨询的评估是为了咨询目标而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

 

另外,每个评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也要清楚,比如了解妈妈与女儿的关系,其实是在评估妈妈与女儿的分化做得怎么样。

 

当然,有时候咨询中也可能有为了评估而评估,这个时候是为了扩大来访者的视野而做的。

 


3


首次咨询访谈中,一般我们不建议对来访者的问题有过多的干预。

 

很重要的部分是我们要完成对来访者的概念化,要给到来访者一个解释的框架和总体的描述。

 

比如,来访者大概的问题是什么,主要卡在什么地方,我们如何帮助来访者解决等等。

 

4


我们看到有些父母能够科学看待孩子的抑郁并且接受孩子服药,而对一些父母来说是很难做到。

 

当一个家庭对孩子去医院诊断和吃药是不拒绝的,有可能是这个家庭需要这个孩子抑郁和吃药,也就是说孩子的抑郁是有功能的,是替父母得的。

 


 

2► 

互动回答精彩再现


①. 当家庭治疗转成一对一咨询

 

如果家庭治疗转成一对一咨询,那么某些我们曾谈及的部分还需要在个体咨询中询问吗?如果再次询问,那么来访者会不会觉得重复了?


沈老师:有些部分是可以再询问和探讨的。因为同样的一个问题,来访者在家庭治疗中与个体咨询中的回答不一定是相同的。

 

如果再次询问让来访质疑我们,那么咨询师可以真诚、坦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我们忘记了来访者孩子上几年级,那么可以再询问同时表达:“很抱歉,我确实没有记住”。

 

有些来访对此是会感觉不高兴,这个时候我们尊重来访者的这个部分,并可以表达抱歉,然后我们可以说:

 

“今天你表达的这个部分确实很重要,以后我会在咨询中会关注你更多的信息。感谢你的提醒,这不仅对你的咨询而且对其他很多咨询都会有帮助。”

 

唐学员:那么,来访者会不会因此在生活中要求他人按照他的要求做?

 

沈老师:如果有这样的担心,我们可以告诉来访者界限的部分。

 

比如,我们可以说:“咨询过程中,对于你的部分,我会关注此时此刻。在咨询之外,我会关注自己的生活。

 

当然,我看到你渴望我对你信息的关注,这个部分我也会努力。”

 

唐学员:这种情况下,有的心理咨询流派中咨询师会探讨此刻来访者内在的渴望、需要或原生家庭的部分?

 

沈老师:也可以。

 

当然,有可能这样做的时候来访者会觉得你是在分析他。


所以,我们要先肯定来访需要的正当性,然后之后再进行一些探索,这样会更好些。

 

而来访者当下的需求是觉得咨询师对自己的部分不够关心,我们要先去关注和处理这个部分。

 



②. 如何把握咨询的进展

 

我们想要更深入的探讨某个部分时,如何判断来访有没有准备好?


沈老师:至少在首次咨询中,一般我不会与来访者探讨比较深层动力的部分。

 

首次咨询中,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先把来访意识里面的部分都弄清楚了。

 

比如,来访者目前的困境在哪里、他的咨询目标是什么、现状是怎样的,等等这些我们都了解之后咨询才能够慢慢地深入。

 

我有一个青少年的咨询,前12次都是围绕孩子上学的部分,12次之后开始谈论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再后面慢慢谈更多动力的部分,如孩子的不上学与爸爸妈妈的关系。

 

另外,在咨询时我们一定会有自己的假设,这份假设有时候会阻碍我们的咨询。而假设很多时候是在潜意识里面发生的,有时候很难避免。

 

系统式家庭治疗流派也提到了假设的重要性,其实假设不是问题,重要是我们要去觉察这个假设。

 

然后,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来访者当下的感受和需要,与来访者在一起,跟随着来访者当下的状态进行工作。

 



③. 咨询师如何对待精神科医生的诊断

 

我们要如何对待精神科医生的诊断结果?我们对此是要保持觉察吗?


沈老师:是的。对于精神科医生的诊断结果和服药建议,我们不去质疑这个部分,但是我们对来访者的情况要有自己的判断,这很重要。

 

朱学员:当精神科医生建议孩子吃药,我们又觉得药物对孩子影响比较大,咨询伦理要求咨询师要以来访福祉最大化,我们该如何去平衡这两个部分?

 

沈老师:如果我们对孩子吃药的伤害过度担心,那么这里面就有反移情,需要我们去觉察。

 

朱学员:那么,我们可以和来访者谈论医生的诊断结果吗?

 

沈老师:首先对于医生的诊断结果我们不去质疑和评价,我们可以和来访者关于诊断的结果进行一些探讨。

 

比如,来访者对于医生的诊断结果是怎么看待的?对于服药的部分来访者有什么顾虑?等等。

 

郑学员:我们不能分享自己的看法?

 

沈老师:关于诊断是精神科医生需要做的部分,咨询伦理中要求咨询师不能够做出诊断,因此我们也不对这个部分进行个人的评价,否则有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唐学员:如果来访者对医院的诊断不认同,我们如何回应?

 

沈老师:我们可以和来访者进行一些探讨和建议,比如“好像你对这个部分不确定,当然医生诊断有他的道理,如果对这个部分不相信,有没有考虑去换一个医生或一家医院看看?”

 

李学员:对于服药的部分,我的观点则不同。在咨询实践中我发现好得快的孩子有几个特点,其中一个就是及时看医生及规律服药。


所以,我对于药物的部分是没有担心的,甚至想要不要去让他们遵照医嘱,我可以这样建议吗?

 

沈老师:我们要让来访遵医嘱也是一种反移情。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来访者如何对待诊断和吃药,对于诊断和药物的想法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我们希望促进福祉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仍然可以和来访去讨论这个部分,比如怎样好得更快,而不是说一定要定时看医和吃药会更好。

 

 

④. 为什么有些孩子敢不上学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敢不上学?为何有些孩子敢不上学?我们能够从这个敢不上学的孩子这里看到什么?


唐学员:敢不上学的孩子,他们的自我的部分出来了,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上学,而且环境的安全感增加,他可以表达这个部分。

 

沈老师:你们如何理解有些孩子不敢呢?

 

李学员:有些孩子会特别害怕。

 

沈老师:是的,当孩子对父母的爱没有信心,当孩子没有底气的时候,他是不敢不去上学的。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觉得即使不上学,父母的爱仍然在那里,那么他就敢去不上学。

 

从这个部分,我们看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越来越无条件,孩子对父母的爱越来越有信心,那么孩子在父母这里就越来越能够表达。

 

当我们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对于孩子不上学,我们还会紧张和害怕吗?可能就不会了。



3► 

小组模仿刻意练习

一对一首次访谈练习进行中、伴侣咨询首次访谈技术练习进行中

 


4► 

学员反馈


 学 员 1 


对于今天的访谈与我日常工作很契合,让我学到了很多。

 

一开始我们谈及为何没有和来访的感受工作,我恰恰感受到沈老师是在与来访的感受工作,此感受非彼“感受”。

 

沈老师一开始问咨询目标,来访不知道说什么,但是沈老师共情了之后来访者就开始讲到了孩子不上学的事情,这个事情是对家庭很大的应急事件。

 

所以,沈老师这边就判断了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更是来访者关注的,所以恰恰是回应到了来访的感受的。

 

我觉得如果我是家长,我的收获很大,因为整个咨询中,咨询师都是在帮助我来如何应对孩子的情况,尤其是最后给我推荐一个免费咨询,我会觉得很感动。

 

这个部分我也要向沈老师学习,我也要整合周边的心理健康的资源,更好地服务周边的孩子。

 

咨询中,我关注到沈老师不停地从小事情上让孩子去承担属于他的责任,包括衣服、家务等细小的部分,这么小的事情咨询师都关注,我觉得很好。

 

孩子本身去上学压力很大,包括努力本身也是一种压力,如果他能够承担责任,慢慢就能够上学。

 

另外,我感觉大家都有变化!沈老师这场咨询让我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我自己也有变化,之前经常抢麦,今天觉察了下,感觉不抢麦也是可以的。

 

 学 员 3 


 咨询中没有谈及来访者自己的部分,而是在谈论来访者孩子的事情,刚开始我也不理解。

 

后面,我听到沈老师对于个案的分析,感觉到很震撼!

 

我这才意识到,如果谈论来访者自己的部分,可能是咨询师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来访者的需要。

 

这让我看到了沈老师是真正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放掉自己的框架太重要了!

 

我们要带着好奇去共情、去探索,放掉自己的框架。

 

今天上午的心情波澜起伏!

 

咨询之后我发现由于之前的家庭治疗、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让我对于今天的咨询有非常多的期待,而沈老师没有在这些部分工作,我有些困惑。

 

但是我仍然感受到了咨询的流畅性,50分钟的咨询特别流畅!

 

当50分钟的咨询那么轻松顺畅的结束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带了太多的期待,而沈老师才是真正贴着来访者的需要、在当下工作。

 

另外,对于有些孩子不敢不上学而有些敢的问题的探讨,让我看到孩子的自我和爱的确认感,我也觉得收获很多。

 

除此之外,我最近个案使用循环提问比较多,觉得循环提问技术真得非常好用!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使用循环提问。

 

 

以上是本阶内容的分享,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及评论区留言。

 



整理:素简

编辑:溪溪子

内容来源:沈家宏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研修班




个体咨询首次访谈的重点|研修班第6阶案例带教内容分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