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23届四月调考作文“孔子观于吕梁”作文讲评
“孔子观于吕梁”作文讲评
梧人子弟工作室
一、原题呈现
孔子游于吕梁,见一汉子能在湍急凶险的河流中畅游,问其有何秘诀,汉子答曰: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开始时出于本性,后来游得好是我能顺应水性——能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好恶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
这个故事对不同的领域都有所启示,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指导
本题的题意,命题人和我个人的理解差异很大,所以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看官方的题意阐释:
作文材料选自诸子散文,出自古代文化经典又贴近生活,材料从孔子与汉子的对话写起,围绕“游水的秘诀”展开,“游水的秘诀”有两个条件:“出于本性”、“能顺应水性”。“能顺应水性”即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该材料选自古代文化经典,又联系生活;由“游水”展开,又不止于“游水”,是让学生吸纳古典文化的精髓。
写作时“出于本性”后来“又顺应水性”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个条件的内涵把握很重要,“规律”可以指兴趣、爱好、生存需要。“顺应水性”,一方面指顺应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强调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国家强盛,个人的成长发展都应该守先尊重天生的本性,顺应规律,方能勇立时代潮头。
我个人认为,官方的题意阐释违反了材料的行文脉络和一般理解规律,是十分错误的:①材料的行文,有“开始”“后来”之语,使材料的表述结构是过程性而非并列性;且根据相关内容的篇幅比重来看,材料的客观表述重点是“后来”,而非“开始”“后来”并重;②吕梁汉子游水,开始出于本性,确实没错,但“游得好是我能顺应水性”这句话,结合下文“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好恶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的表述,在具体语境中只能含有“开始顺应本性游得不好”之意,也就是说“顺应本性”与“顺应水性”在本题材料中只能理解为对立关系,而材料的客观阅读效果,只能是否定“顺应本性”,肯定“顺应水性”;③在材料中,“顺应水性”的内涵是“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自己的好恶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即“遵循客观规律的方式是摒弃个人的好恶得失”,即将个人意志与客观规律置于对立关系,否定个人意志,强调无条件遵循客观规律,这种表述是否恰当、合理、科学?我不以为然,至少,这样的理解是违反辩证法的。以此表述来引导学生写作,是否符合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为什么官方的题意阐释与我的理解差异如此之大?我们不妨追根溯源,回归材料中“吕梁汉子”故事的原貌去看看。本题材料源自《庄子·达生》,原典如下: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
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蹈水有道乎?”
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
曰:“吾生于陵(陵:山地)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 命也。”
对于原版故事,一般的理解如下:如同吕梁男子游水一样,君子在日常生活中既能做到遵守规律、坚守原则,也能随机应变。在生活工作中,做到与物迁移,不固守一端,不固执一辞,这可以说是通达之士了。
通达之人遵循着最高标准:那就是变。有人说,世界不变的唯有变。变才是天地之大道。坚持一种原则,坚持一种规律,或坚持一种规范,这些都还不够,通达之人坚持这一切而又不拘泥于这一切,他遵循着规律却能在顺从规律中找到应变之道。
万事万物都在兴衰生灭,沉浮起伏,一种原则、规律或规范都有严格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所以,道理没有长久的正确,事情也没有永远的错误。以前有用的,如今或许要抛弃;如今抛弃的,以后或者还要用它。这用或者不用没有一定的是非。所以,能在是非中有是非,又能在是非中无是非,便达到了极高的智慧了。(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题目材料对原典进行了剪裁与发挥,在行文中强化、突出了“顺应”一词——吕梁汉子的游水,一开始是“顺应天性”,接着是“顺应规律(水性)”,最后是“物我混同”,正如孔子所谓之“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由此我认为,本题的写作核心与我们上一次写作的“假如你的人生是一个盲盒”有很大的重合度,都是引导写作者思考如何面对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调整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面对人生盲盒的“接受”态度,很大程度上与面对命运之水的“顺应”态度吻合。
所以我认为,写作本题,要注意将“顺应”这一元进行分解,从“自我”与“环境”的二元关系角度进行思辩。这里给大家提供两套立意方案:
方案一:“顺应”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①开始是自发地顺应本性,凭借个人的感觉去应对环境,此时人难免会被环境掣肘,是被动的;②在被动顺应环境的过程中,人逐渐了解、掌握外部环境变化的规律,从自发状态逐步转为自觉状态,从被环境掣肘逐步转为利用规律、驾驭环境;③当对外部环境规律的掌握进入圆融、透彻的阶段时,人对环境的“顺应”就进入完全自觉的状态,如孔子般“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如庖丁解牛般“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方案二:“顺应”是一个“超越小我”的过程:①面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人会本能地抗拒、抗争,欲以一己的力量和意志掌握势态主动权,扭转不利的局面。此之谓“出于本性”;②在一次次较量中,人学会趋利避害,对待外部环境的态度逐渐从被动抗拒、抗争转为主动顺应,而发现、研究环境的客观规律,在此过程中,人逐渐脱离狭小的“自我”(即不以自己的好恶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心胸视野逐渐开阔,成长、成熟;③人对于外部环境的客观规律达成透彻的认识后,他的思想、行为都将超越狭隘的自我,而能从更广大、更高远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人生,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成为新我、大我。
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见,武汉市在阅卷时仍然遵循官方的审题标准,写作时,“本性”“水性”二者只提其一的,不能打高分(意味着不能超过48)。然而事实就是:绝大部分作文都将“顺应规律”作为行文重点,甚至是唯一重点;能像官方题意阐释那样,“顺应本性”和“顺应水性”并举的作文少之又少;即使偶有符合要求之作,其立意、行文都很一般,甚少有上50分之作。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与学生没有关系,也不要怪学生不会审题;至于怪谁,我想历史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