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是实现目标,而是拥有目标带来幸福(12/3)

2023-06-19 04:25 作者:bili_99540940346  | 我要投稿

下一次我们给“改变”那个话题做了一个小结,从ABC的角度分别进行了阐述,重要的是体验到那个螺旋上升的积极感受。接下来的就是与改变密切相关的话题——设定目标。

上来就先是两个队学生们的问题:一是大家有多少希望自己减少拖延,提高效率;二是希望自己减少紧张,更加冷静。课上塔尔老师假装在数人数,而且能听到大家的笑声,显然人非常多。于是他说后面的几节课就是关于怎么设定目标,这个对于大家提高效率,减少减率非常重要。提纲是:首先了解目标设定的理论和实践,也就是“象牙塔”和“大马路”;随后是怎么处理压力;最后是一个可能没有时间讲,但是课件里面详细解说的,从物质观念到幸福观念。

好,来看理论和实践。有规律地“设定目标”应该并且可以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不管是对于工作还是生活。大面上来说,能够很好设定目标的人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更加聚焦。没有方向,大概率没办法往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塔尔老师回顾了非常早的时候(“看得见的图形,“看不见”的小朋友(2/2)”)提过,那些在困境中脱颖而出的人,研究发现的四个特征中,第三个就有ta们会设定中长期的目标。他还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当有目标时,一切皆有可能。(When we have the what for, every how becomes possible.)设定目标之后,就像我们提出了一个宣言,当它还没有被实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因为喜欢一致性和相合性(潜意识的力量(6/1)),因此我们会有动力去实现它。

此外,这个“宣言”还会带来新的可能性。

怎么理解?塔尔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当你背着背包旅行,遇到一堵墙,怎么办?放弃?砸墙?有一件事情也可以做,就是把背包扔过墙那边去!这就是动力,因为我需要背包,所以我得想办法过去。这个时候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冒出来。当你想买某个品牌的,比如电脑,你是不是会发现周围到处都是这个品牌?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是被引导的。而这个宣言就是很好的引导。问题不再是“我有没有可能到墙的那边”,而是“我怎么到墙的那边”。问题的不同,导致了无数多可能性的诞生。

其次,语言本身具有力量。在西方宗教里面,会说“要有光”(Let there be light.)。这个宣言创造了世界。当然不止在宗教里面,每个国家成立的时候,都会宣布成立,也是语言本身的力量。概念与构想之间的关联,不仅是语源上的(etymological),同时也是形而上学的(metaphysical)。也就是真实存在的。歌德也在诗歌中写过:“不管你能做什么或者梦想做什么,去做吧!勇气带来智慧,魔力和力量。”

与此同时,目标不只是对世俗的成功有意义,对终极的追求——幸福,也意义重大。并且这里,塔尔老师说正确理解目标,是实现幸福的基础,并且提出了一个醍醐灌顶的“语言”:

不是实现目标,而是拥有目标带来幸福。

塔尔老师说起曾经的辩论,辩题是“幸福:东方与西方”。双方有很多不谋而合。但是对于“目标”存在重大分歧。他说东方的佛学里面追求的是一种“心外无物”的境界。但是西方则追求实在的结果。即便如此,双方都同意关注于当下。或者说享受当下。当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有点“没头苍蝇”会左顾右盼;但是如果目的明确,那么就相对容易解放出来,能够欣赏沿途的风景。这也正是许多退休的人会变得更不快乐,即便ta们无数次梦想退休。而那些退休之后更加开心的人往往是有了新的退休目标。

所以目标是获得现实结果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人,会不快乐。尽管在实现过程中,能够让人体验到一些快乐,但是真正到达那个所谓的成功,却没有发现有那个终极的快乐伴随而来。因为是目标解放我们能够享受沿途的风景,但不是一朝实现,余生无忧。而这种失落感会带来压抑,紧张,甚至无助,为摆脱这种无助,很多人会选择非理性的方式,比如毒品和酒精。更多人会陷入自我怀疑和放弃。还有做选择,其实对于幸福来说ta们可能不是那么那么重要,因为重要的不是选哪个,而是有明确的目标以及前进的过程,当沉浸其中,才能享受过程。

当然,很显然,有一部分目标会更好。个人兴趣和价值观融合在一起的你在乎的事情。请记得,它是自我选择的,不被施加,不为责任或义务!塔尔老师本科毕业时候的当时50岁的老师给他的建议:找出你能做的事情,再从中找到你想做的事情,写一个单子,再从中找到你最最想做的事情,去做。

有时候会需要一些铺垫,没有直接做最想做的事情,只是,危险在于这种“退而求其次”可能持续一生。毕竟,一个对临终人士的调研发现,更多人最后悔的事情,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有些事情这一辈子——都没有去做!


不是实现目标,而是拥有目标带来幸福(12/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