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经济为啥被深圳赶超?全因为这158亿砸给了李嘉诚?
一个香港货车司机陪着四川籍女朋友回老家,竟受到大人物一般的礼遇?
好酒好肉好招待不说,老丈人和丈母娘对这段年龄相差悬殊的婚姻还贼满意?
这是啥操作?白日做梦呢?其实这是香港导演许鞍华《天水围的夜与雾》当中的故事情节:
一个普通的香港货车司机,年龄大、不洗澡、偶尔还爱小烧烤,但是和普通乡民比起来,依然有巨大的个人财富优势,一天一地。
由此可见香港经济腾飞时,经济繁盛之景象。

可最近两年的香港经济却出现了滞涨、衰退。
2020年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本地生产总值(GDP)同比下跌6.1%,为1961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
香港经济已连续两年陷入衰退。
拿城市作比较更明显,1998年时,香港地区的GDP是1688.86亿美元,这一年,深圳市的GDP是185.35亿美元,一个香港能赶上九个深圳。
2018年时,香港的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城市第四位,而领先一名的是深圳市,已经全面超越香港。

2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亚洲四小龙如今已不复当年之勇,曾经海滨的一座小渔村也已经成为财富和梦想之城。
被深圳超越的背后,香港这20年发生了什么?香港的经济遇到了什么问题?香港还能重回巅峰吗?
1、香港还是自由港吗?制造业为啥跑出去?
东方之珠,彻夜未眠,歌词里的香港不眠是因为香港长期的自由港地位,这是香港经济飞跃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1949年,大量的外资在华企业,以及国内的一些大的垄断官僚资本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纷纷选择到香港暂避,一如众多武术名流到香港开宗立派。
大量企业和资本的涌入给香港经济注入了强心针。
港英政府开始实行自由港政策,在大的经济棋盘上,香港有钱有政策。
又背靠内地,直接促成了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工业的聚集以及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发展让香港在发展初期快速进步,内地事实上的大量进出口贸易全靠香港转销转进,也让对外型经济和服务型行业开始方兴未艾。
一切都如初升禾木,茁壮成长。
香港在当年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在高位,百业兴旺。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能够面对未来的内功,可香港的内功这些年好似中了化功大法。
香港的制造业外流是迫于用工成本的无奈之举,也是国际自由港定位的不得已之举,但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
“四小龙”时期,制造业曾经占据香港GDP的三成,甚至更多,之后便开始逐年下降,到了21世纪的头十年,比重已经下降到个位数。
比起来当年的“四小龙”,香港的制造业成绩单早已不值一提,制造业外流紧随而来的就是产业空心化。香港只能用其他产业来补。

2、李嘉诚玩转数码港,香港错失产业升级
经济学归根结底是人的学问,一切的经济行为都是靠人来主导的。
香港踩中的第二个大坑是,富豪阶层或者是富商阶层单纯追逐利润,而没能布局未来。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商人投资的脚步走遍了中国内地的山山水水,他们压中了时代的脉搏,并且香港对内地的投资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
尤其是,大部分投资的重点珠三角地区,这三十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珠三角就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头一驾马车。
不光是香港商人挣钱了,香港的本地经济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
内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了香港本地经济的进出口和转销贸易的发展,促成了香港经济在上世纪末的快速发展,也直接促成了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但是相应的,靠投资挣钱这种和踏踏实实自己谋发展相比起来,更轻量化还收获了巨大的收益,香港商人们还会再踏踏实实搞建设吗?
当然不会,正是香港商人群体的贪婪和懒惰让他们丧失了机会。
1997年回归之后,全球的技术革命浪潮方兴未艾。鉴于美国在科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香港有样学样,砸出了158亿投资数码港计划。
但是,这个项目最终落在了地产大亨,老资本家李嘉诚的手里。
老李头很厉害,三下五除二,最终把数码港倒腾成了一个房地产项目,再次拿着内卷了一波香港人民,抬高一手香港房价。
厉害,厉害,这个真的厉害。
坊间曾经传闻,在腾讯还只是个小公司之时,李泽楷只花了220万美元就拿到了腾讯20%的股份,对他而言,腾讯是否会发展壮大甚至是成为新时代巨头不重要,在手里拿一年能够高位套现很重要。

于是在一年之后,李泽楷把手里的腾讯股份出清给了一家南非财团,大赚数百万美元,成为香港商界的美谈。当然,让李泽楷没想到的是,这笔他真的亏了。
短视、内卷,这些都害了香港的产业升级。
邻居深圳牢牢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在下一个十年会让全世界都看到东方巨龙的冲腾,可香港却只能从辉煌中一步步下坠。
后来香港方面还陆续规划过“中药港”、“科技园”这类设想,但是这些项目最终落得个和数码港一样的下场。
没有持续投入,没有规划,也没有足够的人才,香港距离科技产业越来越远。
眼光决定一切,香港企业家的短视致使香港错过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国际贸易局势大逆转
自香港回归以来,历届港府都把服务业作为主要促进发展对象。
目前在经济总产出中占了2/3,在全部就业中也占了60%,这十大产业分别是:
金融、贸易物流、旅游 、专业与工商业服务、文化和创意产业、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创新科技产业、检测和认证产业、环保产业。

金融和贸易物流产值大、规模大、人才积累深厚,占了香港全部产出的41%和十大服务业的62%。
但是,贸易和物流实际上产生的问题是规模在逐年缩小,整个东亚的经济格局正在大逆转。
传统时代的所有货物参与国际市场交易必须通过香港,如今遍地的自贸区建设实际上推动了中国内地自主对外贸易能力的显著提升,比如广东的货物,可以想去哪里去哪里。
放到更长时期,香港以前可以做中转生意,那以后没有中转生意可做了,后头的工厂可以自己直销了咋办?
金融行业的规模在香港占比更大,但实际上目前香港的金融中心定位已经受到来自上海的挑战。
内地拥有庞大的经济腹地和蓬勃发展的经济规模,这是成长性上的先天优势。
但香港金融行业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原因很简单,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都需要借道香港,人民币尚且没能实现国际化。

可如果这两个前提点都不存在了呢?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还能保持多久?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后来居上还有多远?
来类比一下,金融中心这个地位一般是搂草打兔子的。
即东京是亚洲地区的重要金融中心,纽约是整个美洲的金融中心,但是前提和基础都是大东京和大纽约全是制造业中心,其实体经济强悍,即使是伦敦也一样如此。
那么,香港这20年的发展定位的是,服务行业为核心和基本点,可如果主要服务对象已经强大到自己就可以提供优质服务时,香港的地位向何处去?
老话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香港当然没欺内地少年穷,还在内地最需要钱的时候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成为中国内地能够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
在香港发展遇到瓶颈期的时候,中国内地也一直出台各项政策,提振香港地区的发展。

并且,我们坚信,只要能够跳出来香港本身这个小市场,把香港放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大棋局之下,我们一定有破局的办法。
无论是对香港经济的补贴,还是港珠澳大桥的通车等基础设施的大建设,我们都始终相信:
只要陆港一体化发展,背靠内地为倚仗,香港的明天会更好,中国的未来更恢弘。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记得“东方之珠整夜未眠”的歌词后面还有一句: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