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通鉴论三国之二——迁都之论与二袁不和

2021-11-12 11:31 作者:军机处小ming哥  | 我要投稿

        上回读到初平元年(190年)元月董卓暂时接受郑泰建议,以静制动,坐等反董集团内部发生变化。然而董卓确实不是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坐不住了,因为害怕关东联军兵峰,准备迁都。

                               一、迁都之议

       董卓召集大臣商议西迁长安,其实他心中早有答案,但迁移天子、百官到洛阳民众这样上百万人的大事,必需要百官的背书,共担动摇国本的责任,也需要百官的协助。接下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的决策分析,你可以看出董卓这个武夫的思维,与受过良好知识、行政训练的知识分子,完全不同。

       他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石包谶这部神棍般的预言书说,西汉东汉各历经十一世,又到迁回西都的时候了,关于这个预言,《三国演义》更详细: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总之,他的分析依据就是迷信观点,更直接的说,他是害怕东方的声势,准备躲到他的西北根据地去。

        对此,百官沉默了,沉默的背后是反对与惧怕。

      但是作为官僚集团的代表,三公之首的司徒杨彪站了出来,表示反对,他的观点很明确,迁都动摇国本,会引发民怨沸腾。他的论证又回到了郑泰式的理性分析:

       首先,体现了典型的东西传统决策中的历史思维,即借鉴过去,杨彪说盘庚迁殷导致了人民不满。而汉光武之所以迁都洛阳,就是因为长安残破,而且人民定居洛阳已经几百年了。

     其次,迁都的不利后果之一,抛弃宗庙陵墓,这个现在我们有点难以理解,这两者是国家的象征,就好比美国抛弃了国会山、白宫,迁都到西海岸一样,在后世唐律中损毁山陵宗庙可是十恶不赦的罪行。不利后果之二,迁都就要征发民众,他说,民怨就会像沸腾的粥。

   最后,非常戳心,说董卓作为依据的石包谶,就是个不足信的妖邪之书。

     可以看出传统知识分子的知识核心,就是历史的教训与文学的修辞表达力。

     面对理性的分析,  董卓的回应倒是也有些理性了,他说关中肥沃,秦就是靠此兼并东方六国,而且还有生产基础,就是靠着关中的陇右(甘肃东部)的木材,还有汉武帝在杜陵(西南南郊)留下的陶窑,稍加整饬,马上就能发挥作用。不料接着就漏了短板,他说,怕什么人民呢,反对的话就用自己的兵把他们赶到海里去。全然没有儒家知识分子那种载舟覆舟的观念。

      接下来杨彪再次戳心,说天下动起来很容易,安定下来很难,直指董卓很快能在关🀄️安定下来的论调。而对于把人民赶下海的论调,提都没提,似乎是不值一驳。

    感受到了反对乃至轻视, 董卓脸色大变,对着杨彪嚷到,你要阻挠国家大计吗?

     问题是,这不是还在商议吗?

     这就是资治通鉴厉害的地方,展现了很多古代高层决策的过程,接下来它揭示了一点,传统的决策中,理性的逻辑分析很重要,察言观色也很重要。

      在僵持的局面中,三公的另外一位,太尉蒋琬,站出来提醒,这是国家大事,杨公的话可以考虑。接着司空(监察、工程)荀爽看看到了董卓的杀意,连忙出来解围,说关东兵势正盛,可以暂避长安,慢慢计较,就像秦汉东并天下。

        董卓的怒气这才缓解,朝议不欢而散。

                                 二、朝议后续

     蒋琬后来又上了反对迁都的建议,董卓大怒,借着灾异(古人认为地震、洪涝等灾害是上天对统治者施政不利的示警),罢免了蒋琬、杨彪,代之以赵谦、王允,就像前文说的,王允一直是官僚集团中的合作派。

      接着又杀了两位反对迁都负责洛阳驻军的大臣,理由中充满了怨念,说你们劝我任用贤能,结果这些人在东方都反对我,现在杀你们是因为你们辜负了我,而我没有过错。

       这说明刚开始的时候,董卓还是想好好和官僚集团合作的,可是董卓的性格和利益追求,决定了这种合作难以长久。

     事后,董卓又后悔了,于是给了蒋琬、杨彪官职,作为对官僚集团的安抚。

      这些事该怎么看呢,其实不难看出,就是董卓在朝议后,用铁血高压清除反对迁都的人,但是迁都仍然要靠官僚集团的协作,于是又加以安抚。打几棍子,再给几颗枣子。

       至此以后,迁都就势在必行了,整个决策的过程看下来,决策分析就没有起到啥作用,基本就是董卓的一意孤行。然而迁都之后,人民的凄惨哀怨,官僚集团的离心离德乃至董卓核心圈子的分裂,都被郑泰、杨彪言中了。

       迁都之前,董卓还干了一件事,他把洛阳的冨户们,安了罪名,抓起来杀掉,再把他们的人和财产,都充了公,可以算是筹集军费。其实这种做法,东西方的历史,概莫能外,罗马将军们在进出罗马城的过程中,也是给富人按上罪名杀掉,接收财产,筹集军饷。凯撒、安东尼、奥古斯都,都干过这种事。

       这也是古代社会中,富人的尴尬,一面是在穷人面前的光鲜威风,一面是在权力面前的不堪一击。

                                      三、二袁不和

        说完了董卓集团,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反董集团的情况。我们上次说到反董集团一盘散沙,其实还分为了两个相互敌视的阵营,带头人就是袁绍、袁术这两兄弟。

        袁绍是哥哥,袁术是弟弟,弟弟要听哥哥的。我们不能按现在的观念理解,袁绍有点来历不明,但是可以肯定是袁家的庶子,也就是小老婆生的,而袁术虽小,却因为是大老婆生的嫡长子,有法定的继承权。所以袁术看不起袁绍,老说他是奴家子,更嫉妒他比自己混得好,嫉妒天下士人都归附袁绍。

      以后我们会看到,嫉妒与虚荣,是历史上无数大小争斗的动因。

       袁术是袁逢的继承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关于袁绍,有种说法是袁家第三代长子袁成的庶子,不知怎样成了袁成的继承人。所以有种折中的说法,三国志注释里就有,说袁绍本来也是袁逢的儿子,因为袁成没儿子,于是过继给了袁成。

      也许因为庶子的低人一等,受过冷眼,袁绍才更谦和,不似袁术倨傲,更礼贤下士,于是更受精英们的欢迎,更能凝聚队伍。

      可是袁术毕竟家底厚,还是有人投奔他,最典型的就是孙坚。很多人说孙坚和袁术是联盟关系,虽然孙坚确实有一定的独立性,他有自己拉的一支队伍,可是以后我们会看到,他更似袁术的下属,替袁术冲锋陷阵,袁术给他提供后勤。这也就能解释,孙坚一路冲在前面,诸侯都不帮他,只有袁术在支持他,偶尔也包括有个性的曹操。关于曹操的个性与热血,还有智慧,我们下回详谈。

后来孙坚拿了玉玺,袁术用玉玺称帝,然后完了

                               四、本回总结

        第一,一个良好的决策分析,是基于事实、逻辑的论证,比较各种因素的利弊,而一个失败的决策分析,则往往基于一种毫无分析的确信,乃至迷信,比如害怕恐惧、武力,又比如一本预言书。

      第二,中央政府的贵族、官僚们与董卓既不是完全对立,也不是完全合作的关系,而是既合作又互相不满猜疑的关系,而三国演义中作为正面形象存在的王允,则是比较合作的一位,甚至是董卓专权的受益者。

    第三,松散的反董集团,还存在两个对立的阵营,就是不和睦的二袁兄弟,孙坚其实是袁术的下属,这为后来很多事件的走向埋下伏笔。

(可与b站同名视频分集2一同观看)

读通鉴论三国之二——迁都之论与二袁不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