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认知对于学习方式的个人建议》

2022-01-18 02:05 作者:躬虚  | 我要投稿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1]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2]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做到过目不忘该多好啊!为什么我们进化出了能够进行复杂推理的大脑,却没有进化出更强的记忆力呢?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我们拥有遗忘的能力,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更加高效,这是能力有限的认知系统高效工作的有益副作用。Solomon Shereshevskii是一位记者,他具有人们“梦寐以求”的过目不忘的能力。他能轻松地记一长串数字,但却发现不了这串数字的规律。他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孤立的事实,却不能归纳出一些共同的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明喻、诗歌,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世界记忆大师,多米尼克·奥布莱恩,是全球公认的记忆天才,凭借自创的记忆方法,8次卫冕世界记忆锦标赛。他凭借准确地记忆一共54副扑克(2808张牌)的排列顺序(只记错了8张),还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但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要低很多。阅读的时候,每一个单词好像都从书本上跳出来一样,他必须用手指着单词一个一个地阅读,否则就很难读下去。听课的时候,他很难集中注意力,会不由自主地开小差……这其实也是当下人工智能面临的困境:难以抽象和泛化。也许正是我们牺牲了一部分的记忆,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忘记了怎么办?那就让大脑猜一个!在一些记忆实验中,即使被试没有记住目标,但完成任务的正确率仍然比完全靠随机猜测高。进一步分析发现,被试者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推测出概率最高的选项,提高了正确率。这种策略称为“可用性启发法”,人类决策的启发法研究最初由西蒙(Herbert A. Simon)提出,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两位心理学家发展了这一理论。启发法采用实用的方法或自我发现任何方法来解决问题,不能保证最佳、完美、合乎逻辑或合理,但能快速解决问题。启发法的前提是承认有限理性,不求最优解而是寻求满意解。例如,给定一段小说,让被试者回忆其中k开头的词和k为第三个字母的词哪个多,大部分人都认为k开头的多,但事实上后者是前者的两倍。这是因为想起k开头的词比想起k是第三个字母的词容易。简而言之,你的记忆产生了一种带有偏见的信息样本。启发法常常是一种心理捷径,可以减轻做出决定带来的认知负荷。[3]

人的感觉系统每秒都在向大脑传递1100万bit的信息,但我们的大脑每秒能处理的信息量只有50bit左右。[4]后者为前者百万分之四点五五,你强迫大脑处理这么大的信息量只会让其消极怠工,类似于语义饱和一类的保护措施使之强制下线。

而普遍意义上主流的认知类型存在五种,但可以根据脑使用度分为分析客观性认知和直觉主观性认知,后者细化到认知次数可分为感觉性的初次认知和再认启发经验认知。

人进行思考,神经活动需要消耗ATP,或使无序知识变得有序,或使已有知识被修改迭代,以一种能量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存在形式,从生物角度来说反应总有饱和的一个点,认知过程存在记忆,理解,组织等等不同能量转化方向,人有限的认知资源根据个人分配方向的不同结果也存在差异,多米尼克·奥布莱恩一类记忆大师是其一形式,孔子老子一类思想家是又一表现形式,其实思想家这类表现形式细化又可以分在艺术,哲学,思想,美学,诗歌等等领域,各有各的特殊逻辑。

认知又存在诸多误区,如认知偏见一类,百度上一抓一大把,暂且搁置一旁,细聊主题中所谓直觉主观性认知,第一次感知如小说一类,往往只是了解了情节和矛盾指向。可婴儿的认知资源几乎就只用于进行对世界的感觉,接纳环境,累积经验,中间又涉及脑部发育问题和肠道菌群异常或其他类精神疾病问题,不易一概而论。

铺垫了这么多概念,开始正题--各层级的学习,有很多问题,就几个问题简单谈一下,分析性客观认知有一个特点,即可细节表述,很多学科往往需要精确的数据,需要动脑子需要构建模型按各种要求进行个人的表述转化,其间涉及对知识点的记忆和一些套路的使用,内容较短小还好,短期记忆还能顶你一把,稍微繁杂冗长一点,不花上十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将之转化为长期记忆,那么到了真正使用的时候认知负荷将随难度几何倍增长,大脑消极怠工,例如小学生回家写家庭作业,可能在做题时,其分析性认知能运用的时间只有十分钟甚至更短,啪嗒,注意力没啦,哪去了?开小差去了,大脑如emo一般窝在舒适圈的被窝里,老铁儿,我最近好难受,呼~(擤鼻子声),这种强制要求简直太强人所难了,不去想孩子为什么开小差或者没能力甚至只是懒得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作业明天还是得交,家长没办法,只能守在孩子面前,该咆哮的咆哮,该崩溃的崩溃,全然不顾及孩子感受,没有原委的无妄之灾时有发生,难道就不学了吗?

当然不是,这不还有直觉主观性认知嘛,在生活中各人感受各不相同,各人累计的经验也不同,经验说得专业一点,为再次启发,不去学习,谈何累计学习的经验,只学哪科,哪科经验就多,学习存在一堵墙,开始进步很缓慢,但只要过了累计初始经验的拐点,就能开始爬墙,一日千里,这便是再认启发的开始,学习不管哪一科都存在这种普适性甚至包含于生活和就业创业,当你经验足够多作出的直觉判断才能做到正确快速,几乎都可以看作一种类条件反射或者可以说是学习思路,套路和思路的认知体系都不尽相同,妄想多背几个套路便是思路可以说没什么比这更蠢的了,分析性认知面对数据极其复杂,例如现代西医,从我个人的角度来思考,明明化学分析根本就是以偏概全,40%~50%以上甚至还有其他副作用的情况下,还是依靠自己的分析给予可以说是分析性治疗的疗法,本质上为中世纪放血疗法的延续,狂妄自大,管中窥豹,反正有利可图方面倒是尽善尽美,明明自己都不会给有错的试卷满分,但在面对人命关天问题是却去抱差强人意的方案的大腿,吾未见其明也。中医便是从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中积累治疗经验,用大量试错成本堆出来的疗效,典型的经验引导,一个药方从初创到修改到各个方面如温寒热凉归心肾肝肠肺脾三焦经等等,其实即使这个明明存在误差,但是分类摆在那里,其实广义来看所有食物都可以说是药,有了分类又有了疗效,这种对于疾病该用什么药方的主观判断便有站得住脚跟的根本了。

分析性客观认知主要因为需要表述,便收到了极大的限制,庄子有一句:书本是古人的糟粕啊,因为古人的主观性得不到表达,从庄子寓言中那个削车轮的人,经验性传达不到自己的下一代,遗恨终年,庄子其人,也很重视直接主观性的认知啊。

回到学习方面,你如果英语阅读文章猜词意无从入手,学物化生各种小知识点记不全,遇到一种粒子没有概念性的认识等等,就可以说你连门都还没入,连经验的累积都还不够,如何爬墙?更谈不上什么突飞猛进,如果还执迷不悟地偏科,不花时间去累积经验,那你是永远也过不了入门这道坎了,经验累积又涉及于为人处事,学习习惯等等的影响了,找到根本问题寻思解决,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也需要创造经验累积的条件,拼死拼活也要把经验累积到拐点。

直接主观性认知:我承认有赌的成分,但经验,不会说谎。这可不是什么玄学,也难用偏激一词一以贯之。我这可是长期累积后短时内潜意识的直接判断,即时印象,你学的时间越长,这种印象便越趋于正确答案,稍加分析性认知给大佬擦擦脚,如高尔基体般修饰修饰,问题迎刃而解。

说了这么多,你只要注意力在你的问题上,只要你坚持的时间够久,总会累积到足够的经验,目无全牛,让你打破虚妄蒙蔽和屏障,作出正确直觉的判断,付出稍许努力便可达到成功的彼岸。

朱光潜在《谈修养》说年轻人缺的是觉悟,没有觉悟就没法儿振作,不振作那么毅力和决心便不够坚定,容易受到社会的腐化异化。我们青年人需要为国家谋出路,为国家谋出路就是为自己谋出路,这是一种远见性极强的社会活动,本文能帮到有需要的人便满足了。

刍荛之言,粗浅文辞,如有疑问,请读者帮忙较真一下。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履祥,葛明贵.普通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3]徐达(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观点,仅代表作者自己观点)参考文献:

1. Ma, W.J., Husain, M., Bays, P.M.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working memory. 2014.


2. Sims, C. R., Jacobs, R. A., & Knill, D. C. An ideal observer analysis of visual working memory. 2012.


3. Daniel Kahneman.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4. Gyrgy Buzsáki.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Rodrigo Quian Quiroga. . BenBella Books, Inc. Dallas, TX.

[4]《潜意识》--物理学家列纳德,蒙洛迪诺


《认知对于学习方式的个人建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