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倪海厦-人纪-黄帝内经-合集(字幕版)(1-78完结)

2022-12-14 16:49 作者:蜜柚是你  | 我要投稿

第三十五集

1、五脏有病特征:心有病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嚏。

2、腑病气有病时:胃气有病为恐,大小便有病下痢,三焦气有病出现积水,膀胱有病为小便排不出来或者遗尿,胆气出问题病人会发怒。

3、五经所并:当有一个脏有问题时,其他脏器就会压制过来,经器会并过去。用来协助判断病在那个地方。

并于心则喜,肺则悲,肝则忧,肾为恐。

(1)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思,肾恶燥。

4、五脏化液:心发汗(一般来说),肺为涕,肝为泪,脾为埏,肾是唾(金津玉液)。

(1)舌面所对应五脏:

(2)药物禁忌:气病忌辛(去肺气肿支气管炎等),血伤时忌咸,骨病忌苦(骨病之初环跳痛),

甘走肉(肉病忌甜),酸走筋(筋有病忌酸,筋有病时脚不得伸腿不得伸曲),

6、五病所发:凡是病发在骨上面都是阴病,血上面都是阳病,阴病发于肉。

(1) 阳病发于冬:冬的定义是冬天阳要潜藏,当阳潜藏时就说是冬。夏的定义是阳要发出来了,阴在内阳在外,所以冬天发病时,阳跑出来了,不潜藏外受才是病态的,所以冬天发病属于阳病。

(2)夏天发病在内:定义是夏天发病阳在外,阴在内,此时夏天发病时,因阴在内,发病时所谓的病就是从里出来的。

7、五邪之所乱象:

(1)邪入阳则狂:头为六阳之首,当邪再进入阳时,会产生阳亢,病人出现发狂的现象。

(2)邪入阴则痹(麻痹):阴就是在里面,身上出现麻痹。阳都是动,阴都是静的,所以麻木不仁不能动属阴病。阳亢因本身头上诸阳之首,本身就有阳气在上面,再加上病上的阳,两者碰到一起就会生癫疾。

(3)博阴则为諳(声音没有了):意思就是阴相博会声音没有了,阳相博时发狂发癫

(4)阳入阴则静属正常

(5)阴出于阳发怒:什么是阴出于阳,就是春天得到秋天的脉,因春天是木,秋天是金,当春天得到秋脉就是金克木了,这就是阴出于阳。

<1> 夏天得到冬脉是水克火,长夏得到春脉是木克土,秋天得到夏脉就是火克金。一般出现相克治症时就成为阴出于阳。

<2>此现象病人会出现善怒,原因是因为病到后来到厥阴经时,肝气虚掉了,所有脏器并到肝脏里去,爆发出来就是怒。

8、五脏所藏:知道五藏可知病从何来。

(1)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一个人不能卧是肺有问题气有问题;坐太久伤肉;久立伤骨,骨伤到最先痛的是环跳骨;走太久伤筋

9、血气形志论:现代妇女得痔疮大多因为生产时躺着生,正常应该蹲着生,因为脚有两条经络到,分别是肝经主筋和脾经主肌肉,第二指是阳明经,都是多气多水的经络,所以蹲下去力量最大,所以蹲着生最好。

(1)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少血少气,阳明多气多血,三条阳经只有少阳阳明是多气(所以才能摸到合谷脉冲阳脉),因为多气,所以三部九侯的上面上部悬离角孙的地方是胆经,耳前胆经 人迎胃经 才有脉气在那边。

<1>因太阳经本身多血少气,所以足太阳经上面找不到气脉,所以三部九侯不包含太阳经。

(3)三阴经:少阴太阴多气,所以少阴经上能摸到太溪穴和神门旁的孕脉;太阴是肺经气脉,所以寸关尺有脉;脚上厥阴经,厥阴经是阴之极限,阳要回头的地方,所以才有太冲脉。

第三十六集

10、形乐志苦定义:是外面健里面弱,病生于脉,治之灸刺;形乐志乐,是外键内建都很刚健,内外都很乐是太过了。病生于肉治之针石(石头烤热在患处磋磨);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噫(喉咙问题),担惊受怕或被通缉时,很苦,没有东西吃所以喉咙会出问题,治之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按摩醪药,指按摩穴道,用酒熬药。

11、多血的经可以放血,少血的经尽量不要出血;少气的经尽量少泄气。

(1)睡觉或者静止流汗不止,表示此人气外泄,里面生病才会气泄;弦绝者,声音就变掉了,当人里面有一点病时,声音就先有变化了。

(2)木要疏,所以人的四肢跟树枝一样,要润泽,头面光鲜润泽才正常;好的医生可以从人的身上的变化看到病症的变化,病较深时其声哕,如果汗流不止,声音又败掉,又打嗝,表示此人命绝;

(3)人生病是病人自己逆天地之气造成的,顺应四季节气身体不易生病。

12、九野四时:天地合气分为九野也分为四时,九野成为九宫(下图)。

(1)补泄道理:木得金而伐,木太旺了用金伐;土盛用木克;火盛伤金;水得土而绝(水多遇到土就停止,所以水病强土);

(2)悬布天下针治方法有五种:治神、知养身、知毒药为真、知针石大小、知腑藏血气之诊。


13、下针时机:天冷不要下针,天温可下针;月初升下针不要泄,满月不要补。治病时不适合下针的时机时可以开处方汤剂。

14、藏虚、重实、乱经的定义:藏虚就是太阳月亮初升,气刚动时不可以去泄;

(1)当血气扬溢,如果一直补它会造成病情实症或更盛,比如便秘,已经很实了如果再补它,会更厉害便更加排不出来来,这就是重实的含义;

(2)当月郭空时,这是乱经,在时间不对的时候下针不好,会造成经气比较乱。如该补的时候不补,该泄时不泄,搞错了,就会乱经,病气会变动会作乱,在里面会进入更深,停滞不前。

15、四风:东南西北风称为正风(指当季所属的风,如春季的春风),吹正风人不会受病。如春夏交接时吹西北风或东北风就成为不正的风,当风向不对时如戾风暴风这种会产生,让人生病。这种不正常的风一入身体直接入脏,病会很深。

第三十七集

1、寒热反逆:指天很热得到寒症,天很冷得到热症,表示不合时节,这时候病会比较重。

2、虚邪正邪:虚邪是外来的邪病,如工作出汗受风,上工治未病,

3、泄必用方:泄时一定要等到合适时机,什么时候泄,实症(痛剧痛)泄之。

4、补必用圆:

(1)补泄:吐气时进针,因为吐气时气要出来此时进针气就不会出来了,吸气时出针;泄时反之

5、形神:指看病时色脉同诊,不可只看一个。如不看病人面色就直接诊脉这叫没有顾及神,

6、邪气初始时:

(1)在于经:病邪在经络上时,大部分都是表症,如扭伤 伤寒 感冒发烧都是表症。

<1>天寒地冻:,冷的时候经脉里的气会凝固住,所以才讲寒会造成淤血,如淤血进入脑部会脑血管栓塞等,是因为寒血才堵住。

<2>天暑地热,经水沸溢:太热就会溢出来,太热就会满则溢,

<3>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大水来前大风。

<4>病邪入到经脉里:遇寒则凝,这就是寒热;如果暑则气焯液,热气则往上升,(暑)太热,此时虚邪因为太热病邪就会跑到身体里面。天气过寒过热都会造成病邪跑到身体里面,此时寸口的脉就可以看出来,时大时小,当脉太大,代表邪来了,此时人体会抵抗,当脉小就是平身表体健康。

7、下针时机:病痛时下针时机效果最好,治病时过早过晚都不适合,时机失掉效果都不好。治病一定要掌握好时机

8、补泄目的:为了攻邪。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如遇到血症(指被淤血堵到),要放掉淤血,如脚扭伤有淤血通通可以用火罐抽掉。如淤血在内脏就开处方去掉淤血。

9、病邪在经脉,脉气又没有变化:如脉查不到就可以查三部九侯的脉,常人头面的脉跟手上的脉速度一样,如忽大忽小就是此条经络出问题。

(1)如果治病时虚实搞反了,就会乱很危险

10、通评虚实论:

(1)虚实定义:实就是邪气很盛时,病邪来的很凶病势来的很凶称为实;精气被夺称为虚。例如一个人一天不大便,不是便秘,这是精气还很实。但是七天不大便,东西堵在里面,会伤正气,这就是精气被夺了就成为虚。

(2)虚实的状况:

<1>肺虚:肺虚的时候就是气逆。会足寒。因肺气主肃降,当肺气虚掉时,就无法肃降,人体产生的色无法下达到足底,所以脚会冰凉。所以小孩子感冒脚会寒凉,脚凉是初症。寒越往上走就会很危险。

<2>


11、何为重实:大热病气热脉满,意思是本来经脉上已经有热病了,再加上外面进来的热邪,这就是重实(实就是很重)。(1)经络皆实时治疗法则是:人的身体表就是阳,身体里面就是阴。

所以十二经脉如果是纯实症出现时,寸脉疾而尺脉緩,因寸关尺寸代表阳尺代表阴,所以当身体是表症时寸脉就疾尺脉緩。如果滑则从,意思就是脉症相合,就是脉气是顺着经脉方向走就是相合这就是滑脉,逆着走就是涩脉。滑利都是正常,涩就是不正常(如重病病人皮肤会出现涩涩的现象)。

(2)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意思是脉也可以分寒热,热脉比较大,寒脉比较小。所以脉口的脉比较大,尺部的脉沉而细,这个病就是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所以也可寸脉部是经,尺脉部是络。所以此症寸脉会比较大一点,尺脉比较小一点。

(3)经虚络满:比较危险。因为大经为主,络不足时很好治,如反过来很危险,因为人身体有问题时阳气会往外走,从脏开始走到经再到络,当经虚掉了络满时代表阳已走到末端,是阳外出的现象,所以寸脉比较小,尺脉比较大。所以当摸到寸脉比较小,尺脉很大代表阳要绝。

<1>治法:络满经虚时灸阴刺阳,灸阴是为了固阴,灸有墙固的作用,刺阳是守阳让阳不往外走。如果经满络虚时刺阴灸阳,就能够导阳,把阳导到阴里面去,方法是在阴经上面下针,阳经上面灸法,这是阳入阴的手法。

<2>何为重虚:就是虚上加虚,就是寸脉尺脉两个都虚,如何区别,主要采用望诊和听诊。

听诊望诊: 听声音(讲话前言不搭后语,)如果尺脉很虚表示下阳虚(下焦虚),脚步蹒跚不能很好的走路,就表示是下阳虚,出现此症脉滑利是生,涩是死。阳虚时要补阳,阴就会自己回来。

(4)脉实满,手脚冷,头热:摸脉时又大又实,很硬很实,常人手脚热头面冷。如果是反的,而且还是实满,就称之为阴实。脏可满不可实所以很危险,因为阴实时,正常产生的阳要往下走,现在实满了阳就下不来了,就会往上走,所以下肢冰冷,上面热。同时会有亢进想象(就是病人坐那边没办法平躺),24小时不睡觉,后期就会打嗝走掉。所以摸到阴实不要紧张,再摸摸病人额头,如果是凉的但手是热的那表示病人有便秘。

<1>春秋则生,冬夏则死:因为春秋阳气不太旺,所以春秋是肝和肺;夏天阳气旺盛下不去,直往上冲,冬天阳是灭绝的,潜藏在里面的,阳气最强最弱时都是最危险的。

<2>脉浮而涩,涩而神身有热,就是阳脱了,一般摸到涩脉,脉气机不顺,逆行时一般都是血虚。这些都是死症。

<3>如身形肿满怎么治:如脉坚大,全身水肿,只要手脚温热就是生,手脚凉就是死症。

<4>乳儿得了热病:未断奶小儿得了热病,本来应该脉洪大我(发烧脉洪大脸色红润叫脉症色都合会很好治),如果发烧脉洪大脸色发青也会不好治,这是色脉不合;但是如果发烧脉悬小(叫脉症不合),会难治。此时手脚温者生,寒者重。

<5>如果小儿中风发热,气喘肩息(肩息是因为肺气闭锁住了,需要靠动肩膀来呼吸):如果脉实大但速度正常,太急是死症。小孩子摸脉是一个指头按上去,脉喜欢緩而不喜急

<6>下痢又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下痢又带血是寒症但是此时发热就是逆症,是阳要绝了,是死症。如果身体发冷表示生,因为人在失血时本身就会冷才是正常的。

<7>下痢带白泡沫表示里寒很盛: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因为带白沫是阴虚掉了,阴虚掉时脉应该是沉的,如果脉浮就是阳脉,阴虚的人得了阳脉,所以是脉症不合就是死症了。

<8>下痢带脓血:悬绝者死,滑大者生。滑代表气血还有,所以脓血不会致命。

如果下痢身不热脉不悬绝,所有的下痢症有胃气则生,滑大就是有胃脉,有胃气则生。悬涩时悬涩就是脉很悬很涩,脉没有力量,停滞不前,这种就是死症。

<9>癫痫脑病等:得了癫痫这种脑病,脉搏大而滑,不用治过段时间会好;如果脉小而坚急就是不治。

当有癫疾时,阳亢在上才会发生癫疾,而脉搏大就是阳脉表示脉症合;如果脉小而急就是死症,因为这种一般是有肿瘤在里面。脑部问题虚实如何看,虚就是没有东西,实就是里面长东西。

<10>糖尿病消渴病:三阳结就是糖尿病,是纯热症。病人一直口渴,吃东西一直饿,因为是阳结住了,身体非常热。如果脉实大是脉症相合,病再久都能治;如果脉悬小,就是病久不可治,悬小表示阳绝了。

12、治病法则依据(痈狙):

(1)痈狙种类:

<1>四肢皮肤手臂上的痈狙,如果周围是冷的,中间痈狙处热就表示底下已经化脓了;肚子痈狙,是因为胆堵到了,没有治疗没有去疏解开他,这时胆就会破裂掉,这时胆汁会留在这个地方来就会产生腹膜炎,(如下图)

<2>阑尾炎:大肠头发炎破掉后就是皮肤非常热旁边都是冷的,就表示破掉了,里面化脓了,此时也可以用针灸来治,穴位选用手太阴上面,樱脉指的是胃经上面找。在肺经上循经找压痛点,有时候可能在穴位下一两寸并不一定会在穴位上,胃经也是相同。这些情况穴位都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阳明经找两个(找压痛点),胃经找三个穴位。

<3>腋痈:属大热症,这是少阳经上,这时要刺足少阳,如果不好使再扎手少阴心经,因为手少阴心经可能堵塞。

少阳经上找时都是膝盖以下循经找压痛点。所以下针治疗时手太阴肺经的经络+手少阴心经的三个穴位。

注:任何的痈狙化脓都可以在肺经上治,因为肺主皮毛。

<4>骨会大抒:痈狙在治疗时往皮肤表面走或者往四肢方向走都是吉的现象,如果痈狙下沉到骨头里去或往身上走都是凶的现象,在大抒下针是为了预防痈狙往骨头上走。

<5>暴痈筋软,随兮而痛、魄汗不尽(流冷汗),咆气不足(小便出不来):属突发病,治疗在当经俞穴上治疗;

<6>如果少腹暴满:(可能是水积或者便秘)就取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胃之慕也,取小肠经俞穴跟肾经俞穴,如果是便秘就大肠经找,水就肾经找。

<7>霍乱(上吐下泻)刺俞旁俞足阳明及上旁三:吐症就在脾胃经上面找,阳明经在经络上找。

<8>惊癫(癫痫、精神病):针灸也可以治疗,手太阴经找五个穴道(手不过肘足不过膝),都是找压痛点下针。刺太阳经也是五穴,像阳谷京谷……,刺手太阴的络,找到压痛点下针。

<9>三消、瞬间昏倒、

<10>上下不通:如饮食不入,大便不出,起因是过于担忧而得病,个性爱操劳的人容易得这种病。

<11>四肢冰冷、耳朵突然聋掉,或者鼻塞小便不通等内发的病,

<12>寒风湿之病:例如关节肿痛造成行走不便都属于寒风湿病。

<13>突发全身发黄,突然发癫痫,突然发狂:这类病都是长久得病,气逆不顺才产生的。

<14>五脏不平是因为六腑有闭塞,所以治脏通常会去治脏腑。

<15>病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症:都是起因于肠胃,所以常常治头痛时会下中脘穴,因为胃气往上升,胃气会到承泣穴,往上冲会到头部,所以头痛可以下中脘穴。

13、太阴明论:

(1)阴阳的含义:阳是天气主外,阴是地气主内,阳本性是实,阴本性是虚的。

如果是外来的病那么阳先受。如果是饮食不节,三餐不按时吃,起居不按时等,那么阴会受之。阳受之会入六腑(如外来的风寒),阴受之则入五脏。

<1>入六腑时:

<2>入五脏时:

(2)太阴和阳明实热:

<1>阳明(指腑):阳明症都是但热不寒,分经热和腑热两种。

腑热时:这两个都有高烧,口渴,这是腑(胃、大肠)伤到了,病人会有便秘,汤剂适合陈七汤等;

经热时:经热大便很好,但是病人发烧高烧,所以汤剂有白虎汤。

<2>太阴和阳明是表里关系:阳明症是因为表邪进来而得到。

太阴是因为饮食进来得到的病,饮食进来至病时阴受之入五脏时会肚子填满腹胀,因为阴脏伤到脾,而脾主少腹,

阳受之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身上燥热不能睡觉)

<3>肚子胖减肥:一般是湿太盛,治疗时去湿会瘦(如少吃鱼少吃甜,因为甜生湿),

<4>所有瓣膜有问题通通在少阳,因为阳明主合,太阳主开,少阳是枢纽。所以阳气受风病阴受湿气,所以足阳明胃经受于风气从头上往下走,足太阴脾经受湿气从下往上走,所以说伤于风头先受,伤于湿足先受,

(3)脾病四肢不能用:因为有脾脏人吃的食物到小肠转化成营养才能分配到四肢去,否则营养无法分配到四肢去。脾主少腹,小肠在少腹里面,所以脾在帮小肠行津液,脾有问题时四肢无法得到水谷之气,所以四肢就没有力量。

(4)阳明脉病:分腑热和经热两种

阳明腑热:看到人讨厌看到火也讨厌,这是因为他太热了。听见木头声音会受惊吓(听见木头敲击声会吓一跳),这是因为木克土,而听见钟鼓声却不怕这是因为土生金。恶人(因为阳明气血上逆,则喘而惋,气闷闷热看到热就讨厌)恶火(因为阳明症是但热不寒,本身很热了所以看到火会很讨厌)是阳明病症,由此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阳明症。(如小孩子看病啥都不给你看,那敲个木头看看是不是阳明症)。

<1>喘而死者、喘而生者原因:如果是喘连到藏,病人就很危险,阳明过热太热时,里寒出不来了就死掉了;如果连到腑上,就是实症,藏和腑相连时是实症,如果腑和经络相连就是生

<2>登高脱衣而歌,或几天不吃饭:这是阳实症,腑热造成的。平时墙爬不上去,但是阳明症时突然一下子就爬上去了,这就是阳明症,纯热症。(大承气汤症)

<3> 为什么弃衣是因为太热了,浊气上冲,就会神昏,衣服太热就脱,浊气上冲遇到阳气就是这样。如果只是阳气上亢就会发癫痫。

<4>如果是乱骂人:这是大肠堵到了,大肠的燥气往上冲造成的。(阳明腑热_实)

四十一

一、热论篇:所有的热病皆伤寒也(所有的热病均来伤于寒),有的会自愈(十日左右自愈),有些死(六七日)。

原因:

1、寒进入身体,如果没有及时去调理,那么就会接着进入身体更深的地方。两感于寒很危险(意思是受寒后,身体又再次受寒,那么病情就比较危险)

(1)第一个少阳:进入少阳就会有机会传变到阴,如太阴 少阳 厥阴,第二个阳明:到阳明病就停止了,最多人会发狂奔走登高而歌。

(2)伤寒一日(六天):因为病传变是五到底六天节气会换,人体也会换,所以伤寒一个周期是六天,刚开始是太阳受,因膀胱经是从头一路到足,所以头顶痛,腰脊强硬是因为寒在里面,太阳又称为寒水,起到绝缘环境的作用,也是是为了保护人体受外部环境影响,又因本身是寒水,如果再受寒,那就会造成脖子很硬项强。如果六天病没好,那么病就会入里:

<1>病入阳明: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所以会有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人不能躺下睡觉跟肠胃有很大的关系。因为阳明的气是从上往下,当病进入阳明,本来往下走的气就会回逆,因阳明是燥热的,所以鼻子也干,眼睛也疼,然后不能睡觉,因为有气会逆上来。如果此时没治好就会进入少阳:

<3>病三日入少阳:少阳主胆,是半表半里,主开合。胆经主胸协,所以会有胸肋痛而耳鸣,因为气被风寒堵塞住所以会产生耳聋现象。只要病在三阳,如果面部胀,统统可以汗解,何为汗解,就是说当病人大小便正常的时候,可以用汗解。阳明症不见得都能用汗解法,有两种

(1)腑热(指进入肠胃里面)不可汗:便秘,这时就不能发汗,否则便秘会越来越严重。

(2)经热:如果在阳明经上面,没有进入腑,此时白虎汤下去,病人一样得汗解。

<4>病四日:过了21天还没好,那么病会进入太阴,伤寒会进入太阴,太阴就是脾脏,脾脉络于肠胃周围,所以就会造成肚子胀满。

<5>病五日:第五个周期35天,如病还没好,寒症会进入肾,人会口燥舌干而渴,

<6>病六日入厥阴:厥阴贯穿阴器络于肝脏,所以会造成烦满而囊缩,女人的话会胸协胀满,烦闷容易动怒。

<7>不两感于寒:意思就是病在太阳第七日后不传经,那么病就自己解掉了。如果没好那么多到第八日这个周天时,阳明病衰,身热少癒,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的话,太阴病衰,腹减(开始慢慢想吃东西了),回到原来的状况。十一日,症状慢慢退掉。

治疗法则:治它的藏和十二经脉,病三日内,也就是病二十一天,在阳上统统可以汗解;三日后,进入里时,这时可以宣泄,有时利小便有时利大便。

<8>发烧治好后过几日又发热原因:原因是发高烧时勉强自己吃东西,所以会有遗热,所以治病时不要让病人吃太多,吃也是吃点清淡的米粥之类,等病好再吃。(人七天不吃东西才会死掉。)

<9>发热病禁忌:发热病恢复时禁忌吃肉类,会造成这个热停在里面,无法完全发散出来。可以吃点米面青菜。

2、两感于寒其病形如何?:定义,两寒于寒意思是前面受寒病已进入阴症,后面又再次有寒进来,这就叫两寒于寒,例如第一个病期太阳和少阴并病,两寒于寒是有阴症和阳症同时出现就叫两感于寒。

(1)太阳少阴具病,头痛(太阳症)口干而烦满(少阴症)两个症同时出现:如果二日在一个周期,阳明太阴俱病时,病人腹满身热,腹满(太阴症)身热(阳明症)、不欲食谗言(意思就是不想吃东西讲话又很多);

(2)三日(第三个周期):少阳厥阴碰在一起,就会耳聋(少阳的寒)囊缩(厥阴的寒)、手脚不入(手脚冰冷)水浆不入,此时六日里面死掉。(医生可以用针灸或者米汤食物抢救一下)

五实五虚:

(3)五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以后,三日乃死原因何在?:因为阳明经是十二经之长,最大的,胃气,阳明经多气多血,血气太盛时,阳明经本来是应该从头往脚下走,走到脚下时是历兑穴,当逆盛时,阳明经经气往回收时,冲上来时会不知人(神昏的意思),因为五脏六腑皆伤,又不能吃东西,胃气最多维持三天就死掉。

<1>法则与定义:凡是病伤于寒,冬天伤于寒,春天发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者为暑。意思就是冬天伤于寒春比瘟,这个温病在夏至以前才是因为冬伤于寒造成,而夏至后得的温病是中暑,跟冬伤寒无关。

暑病解法:当汗得解,所谓汗是阳,阳湿时所以用汗解法,因为当阳到极时阴自己会回头,此时如果滋阴,那么就会有余热在里面,过几天会热还会回来,所以处方时会用一些发散的药,一发散阴液自己会回头,所以处方里除了有发散药,还会加一些滋润的药,然后告诉病人肉类不要吃。

4、刺热论:

(1)肝热病:如果热在肝,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肝炎症状),所以肝热时第一个症状就是小便黄,便秘,小便黄是因为肝经络阴气,所以一热的时候小便先黄,所以常会问病人小便如何,有的病人七天没大便,那么便秘就是实,(而下痢是虚)实也分寒热,开药祛实祛寒要分清。

便秘寒症肚子不痛,因为大小肠不蠕动了,如果是热症会腹痛;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因为肝在胁的地方);手足燥不得安卧,因为肝藏怒,主怒,如果受热时,情绪会非常不好,手足会操劳,没有办法安睡。

庚辛日 甚,甲乙大汗:因庚辛日是金,金火相邢最不好,遇到甲乙日,甲乙是木,病要起所以会大汗。如果气逆(脚冰冷就是气逆),那庚辛日就是死日。这个时候可以用刺法,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上面,如果气逆时头痛一阵一阵的痛,这是脉气冲到头上去了,如果用刺法,此时就用原穴,原穴不论虚实都可以治,阳经胆经没有原穴就用俞穴代替。

(2)心热:当炎症热症在心脏时,刚开始不乐,因为心主喜,心脏好的人很开心。

心热刚开始时不乐,几天后热发,热争则卒心痛,因为心本来就向火,本来就热(热与火,热就是天阳下来就是热,火就是看到火烧起来),现在又热,所以热争则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这时心脏受到伤害,所以整个心阳都往外跑所以面赤,病人无汗,心主汗,心受伤时,太燥热了病人汗液就没有了。

遇到壬魁(水)日会危险,遇到丙丁(火)病起,脚冰冷则死,针刺时则在手太阳和手少阴,取穴一般用原络治疗法。

(3)脾热:脾热时头先重,因为脾主湿,湿是很重的。病人没有痛就是头重身体也重,这时就应该想到脾脏。

两颊痛脸青,脸青是因为脾热太过,反辱到肝,这时肝脏的青色会表现在脸上;欲呕,脾脏有问题吃不下东西,因为脾有热时会顶到胃,胃受到压迫,就会呕恶心会吐,所以吃不下东西。

这种热症都会有身热现象,热争则腰痛不可仰挽,腰痛是因为脾主少腹,当下面湿太盛时,热症的时候,腰会拉扯到肚子,湿太盛时肚子会往下坠,所以就会牵扯到腰,所以腰痛。

气逆 遇到甲乙日死,戊己日大汗,手脚冷就是阳绝了,阳开始绝时脚先冷所以会出现死症,针刺时刺太阴和阳明的穴道,足三里三阴交都可以,无所谓补泄。

(4)肺热:肺主皮毛,肺有热皮肤先感觉一点点冷,汗毛会立起来,恶风寒,风吹到很难过,中医讲到的风是阳,因为肺是上焦,心肺是阳的地方,恶风寒,所以很讨厌风吹。舌苔管肺,肺在管舌苔,肺热时舌苔就黄,身热,因为五脏热都会有身热现象。

热争则喘飲,痛走胸脊背,就是走胸背,从胸部环一圈,也就是阳维脉的地方。如果病人有阳维脉痛,而且痛延着胸肋,没有身热肺热,这就是阳维脉痛,下针外关穴痛就去掉了。

病人有肺热也会有阳维脉痛,不得喘息(无法深呼吸);头很痛,这是因为阳受损,一直往上冲,所以头会非常痛;汗出而寒,因肺主皮毛,肺一热毛孔就张开了,毛孔张开汗会不断的流,这是就会感受到外面的寒,因为阳热一直往外走。

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这时可以针手太阴和阳明,出血如大豆。如果要出血,凡是热症,井穴,井主心下满;荣穴主身热,荣穴也可以下针;祛热也可以在四肢末梢,有淤血青筋的地方放血,放完血热就去掉了。

(5)肾热:肾发炎时,有热的话,刚开始腰痛,脚径就跟牛背一样,会酸痛,非常渴一直喝水,因为肾主金精玉液也就是唾液,肾有问题时,嘴巴燥渴,(如早上起来嘴巴干燥很渴,这是因为肾主唾液,唾液没了,就是肾有问题)。

热争项强,貥冷,足下热(正常脚底是热的,脚背冷的,足下热就是脚底脚背都热起来,这就不正常),不欲言。气逆项痛。

肾热,戊己日甚,土日会严重。壬揆汗出,

<1>面部对应五脏:左脸颊为肝,右为肺,额头印堂处为肾,下巴为心,中间鼻子脾;肝热时左颊会看到赤色;心热时额头看到赤色,因为遇到水火时会相反,如果看到额头中间很好,而眉头有一点红,那就是痔疮;脾热鼻先赤;肺热右颊先赤;肾热是下巴先赤。

病还未发先看到红色,这时就先刺,意思就是还没有发热病发炎时,要赶快先用针灸,病就不会发了。如果刺的方法错了,病人病癒时间会变长,三个周期会好;如果严重逆刺,病人会死,

<2>治所有热病时,会先让病人大量喝冷水,喝完再下针,然后衣服要薄,住处要冷一点。

5、五十九刺:

6、评热论:如果是太阳的脉如何得知是热病:颧骨处颜色很浓,鲜艳,很光亮这都是热病。这是荣卫未交,就是血没有完全交接过来,这是今且得汗,凡是热病在表通通汗解即可。

(1)热病气穴:热病时背上的穴位位置会跟原来的位置不一样。

因为太阳受病时,一热起来时,热的本性又是往上冲,所以头面上就可以看到病色,但在督脉上原来气在膀胱下面,肾气在下面,所以都会往上升,所以督脉的穴位通通要往上调。

(2)热病的气穴除了帮助诊断外也可以下针。

(3)颊下逆勸为大瘕:大瘕就是肚子里长东西。意思就是脸颊的赤色往颧骨上走就是逆,一般就是肚子里有硬块,如子宫肿瘤等;如果赤色在下颊车处(就是颊车穴),就是腹满;

如果在颊车上颧骨后方看到赤色,就是横隔膜的位置,第三椎到第七椎的地方就胸隔,肝脾肾(三四五六七椎)。这个就是看热从哪里来,热就是西医讲的炎症,肝炎肾炎肺炎……


(4)热病发汗后病人烧未退,脉更急,病人烦躁,狂言不能食(津液伤到了)是什么原因:这种症状叫阴阳交。

正常热病用发表的药得汗即解,可此时发汗后不管用反而严重,这是因为阴阳交者,死也,原因如下:

<1>人之所以汗出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天地精华产生的五谷就是人的汗的来源。

<2>所以当病邪气交争在骨肉之间而得汗者,当病邪交争在身体表面四肢还没到内脏时,会得汗的是病邪要退精要胜的现象;

<3>而汗出病未解加重热又回来是邪胜是死症,如果病持续留在身体里,就会影响寿命;如果发汗后脉非常快也是死症;狂言者也是死症;

<4>注:汗解原则:只要津液在就可以用汗解法。

例子:如果船夫白天在船上晒了一天,流了很多汗,到晚上睡觉又被江边的冷风吹到,这是伤于寒了,然后开始燥热 口干渴,此时用麻黄汤会伤身体(因身体津液不足了,再发汗就会危险),所以可以先补充些津液给他,如喝冷水,吃水梨都可以补充到津液,然后再给他发汗就可以了。

(5)有病身热汗出而烦满,烦满不为汗解原因:汗出而身热者是因为风,流汗出来是风厥,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风厥。得汗没有解,身热是因为风,风热。

(6)劳风病:就是在劳动时流汗得的称为劳风,如工人、农民、房事时等。治疗法则如下:

<1>劳风病不需要用药,此时吸气身体挺起来,吐气身体弯下,如此重复几组就可以了。





倪海厦-人纪-黄帝内经-合集(字幕版)(1-78完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