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既不予人活路,便须多磨几把刀!第三部分

2020-09-07 21:34 作者:各各无  | 我要投稿


本文为2013年11月由北望狼山 在超级大本营论坛上的发帖,此为转载


三:第二把刀


上文中曾虚构了“一场战争”,如下(找起来麻烦,再贴一遍):

背景:假定位于澳洲的甲国,发生军事政变,军政府上台,进而严重侵害了乙国的利益。经多次磋商无果,乙国只得选择军事手段处理“问题”。

甲国种种:悬于孤岛,且与周边国家相距甚远,岛体方正,人口800万,陆路面积8万平方公里。该国的空军、海军可以忽略不计,陆军主力为两个摩步师,約3万人,装备主流,也不缺乏重型火器,战时保障可维持半年左右。军人各方面素养与接近上世纪八十年代越军水准。

乙国作战预期:一月内结束主要战斗,并推翻军政府。

限定条件:既无任何外力支持,也无任何外力干扰,只能动用乙国本土的军事力量。

甲国的军力已经很孱弱了,可即便如此,中俄英法这四国,有谁敢拍着胸脯保证,能在既定的时间内达成预期!退一步说,就是完成至少不低于5万士兵及相应装备、物资在甲国周边的集结(距本土不低于5000公里),又有哪国能确保完成?


很明显,本人对“中俄英法四国是否能达成预期”的看法为:都不靠谱。

相信一定会有人对此看法发出质疑,主要的疑问是:英法也就罢了,可面对如此“弱旅”时,以中俄两国的军事能力岂有不胜之理?直白说,便是对“中俄两国的本事”颇具信心,认为它们达成预期概率很高,即:在限定的时间内,能结束主要作战,并大体控制甲国的局势。

本人想说的是,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似乎都默认了一个说法:如果是美国“上场拼杀”,便一定能达成目的,甚至还是手到擒来。

可问题是,如换美国上阵,就真能把事儿办成么?(只考虑“硬件条件”。因“人的因素”变数太多,无从谈起,所以只能默认其为“正常发挥”。)

深入一步,若是拥有顶尖“挨揍能力”与“楱人能力”的美国,无法或是很难“心想事成”,那么是不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中俄干起来也都不靠谱”呢?


接下来,本人试分析之:

毫无疑问,美国是海外作战的“行家里手”,二战结束以来,其海外军事行动折腾了上百次,“真刀真枪”打了的,也有几十次之多(详见“无惧系列”)。其中,规模较大的,也是国人最耳熟能详的有:朝战、越战、二次伊战、美阿之战等。

要探讨“美国是否能心想事成”这一问题,本人认为从以上各次战争的“共性”着手,不失为一个靠谱的起点。

那么各战之间的共性是什么呢?(只涉及军事层面)

简单归纳一下:

1、远离美国本土,横跨半个地球展开作战。
2、美国军力投入较大,开销也大。
3、无论武备的“质量”还是“数量”,都至少地稳压对手一筹。
4、作战主力为美军,但“仆从军”也算不少,并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现在的问题是:除此之外,还有吗?除此之外,非常关键的“共性”,还有什么?





比如还有,各次战争中美军拥有的“地头蛇”。如朝战中的南韩军,越战中的南越军,二次伊战中库尔德武装,及美阿之战中的北方联盟等。“地头蛇”的各种“便利性”,在很多战争中已有了充分的展现,这里就不做展开了。一般来说,它的作用距左右战争的走向还颇有距离,但的的确确能办成不少美军很难干成的事。简而言之一句话,它们的存在可以大幅提高美军作战的效能。

而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一点共性,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共性,接下来就看看,它到底是什么?

朝战的关键词:日本。

越战的关键词:南越。

二次伊战的关键词:沙特。

美阿之战的关键词:巴基斯坦。

通过以上的关键词,已把“答案”大致勾勒出来:它们都代表着美军在各次战争中“后援基地”的所在,也可称其为“前线大后方”的所在地。

什么意思?

直白的说法:这是一个安全、可靠的各种“作战资源”的囤积之处,其主要作用是起到军队、武备、相应物资及设施的集结。而就本人看来,将其称之为“作战资源集散中心”其实更为直观,因为它不仅起到囤积“作战资源”的作用,并且还起到“分发调配作战资源”的作用。

要说明的是,该“中心”所在位置的选择,需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安全可靠(相对),二是要尽可能接近目标作战区域。“安全可靠”意味着运过来多少“作战资源”,基本能补充上多少“作战资源”,“无谓的消耗”很低,简言之,便是能拥有“很高的利用率”。总所周知,补给线拉得越长,搞起来就越费劲,而“接近目标作战区域”便是缩短了地理距离,从而能提高保障的效率,同时也能从根本上降低“种种意外”发生的几率。

现代战争打什么?

答案就两个字,也是老生常谈的两个字:“保障”。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根本无需深入,只说明面上的事:在现代战争中(国家层面),一支在作战地域“没吃没住没弹药”的军队,怎么打仗,怎么将军事计划执行下去?冷兵器时代或可能“以战养战”,现如今有可能吗?大到卫星、舰船、飞机,小到服装、枪械、弹药,哪个能指望“敌方供给”?说白了,现代战争中,某方军队一旦陷入“弹尽粮绝”,除了跑路(还要看运气)、投降、被剿杀之外,根本无路可走,就更别提有效地毁杀敌方,达成军事预期了!

那么,“作战资源集散中心”对于“保障”一场具有一定规模的战争,意味着什么呢?





无需兜圈子,直截了当地说:“距离”(“目标地域”与攻击方本土之间的距离)近了倒还好说,可若“距离”很遥远,又没有一个可靠的“集散中心”,那么这场战争将很难持续下去,军事层面的胜利则更是“虚无缥缈”。转到战略层面,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攻击方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作战资源集散中心”,那么攻击方甚至很有可能就不会选择军事手段去处理“问题”。更直白而言,攻击方是否拥有靠谱的“作战资源集散中心”,对相当规模的一场远距战争而言,其影响力无疑是“战略级”的。

朝战时,如无日本这个“集散中心”,几十万“联合国军”有可能直接从万里之外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美国得到充裕的“补给”么?难道能将数十万人级、百万吨级的“作战资源”直接洒向战场?没有相当的安全保障,没有整体的统筹与调配,“各种作战资源”无谓的损耗,将会达到怎样惊人的地步,不难想象吧!不夸张地说,别说一个美国,就是三个美国、五个美国也同样撑不起如此惊人的消耗,哪怕它面对的只是国力羸弱的中国和“帮闲”的苏俄。若各种作战资源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那么“联合国军”还如何展开“反击和攻击”,白话说便是这仗还怎么打......进一步推论,就军事层面而言,“三八线”十有八九会沦为一个历史名词。(“诺曼底登陆”更是典型事例,关键词:英国)

越战的情况与朝战有些类似,而所不同的是,当时中国的“硬实力”已有了巨幅提升,除了其倾半国之力将各种作战资源持续不断地“供给”越共军队之外,还为美国画了一道“雷池线”,使越共拥有了很靠谱的“集散中心”。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是中国一手打造的“集散中心”将美军给活生生地拖垮了,这也是美军赢得了哪怕绝大多数战役的胜利,可最终它依旧败走麦城的原因之所在。

说到底,现代战争打的还是“保障”,而所谓的“保障”,首先是手里要有东西,其次是要有能力将东西送到地方,其三,至少还应有一个安全的中转站,以便尽可能地降低“无谓的消耗”,不然的话,距离远了,时间长了,便很难撑下去,到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可能性将非常之高。

或许有人会说,你说的是“老战争”,利用各种卫星、核动力航母、巡航导弹、“信息化”等等的“现代高科技战争”可未必是这样,各种“新装备新战法”的运用,就能挺轻松地就把事儿办了,没那么费劲!

真是这样么?

接下来,要看看“现代高科技战争”的鼻祖“一次伊战”中的种种......





“一次伊战”的具体过程就不详述了(详见“无惧”贴),只概述一下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战前种种,如下: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突然向科威特发起进攻。

1990年8月2日,美国决定出兵波斯湾,以迫使伊拉克撤军,“而后”便拟定了“沙漠盾牌”军事行动计划。

1990年8月3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

1990年8月7日,美国总统正式批准“沙漠盾牌”计划,同日,美军进驻沙特,并开始不断地囤积“作战资源”。

1991年1月17日,“多国部队”正式发起进攻。

美军用了5个多月的时间,在海湾地区集结了55万士兵及相应装备与物资,重点是:美军的“集散中心”位于与伊拉克唇齿相依沙特境内的美军基地,而且在战前准备期与整个战争过程中,该“集散中心”几乎没有遭受任何实质性的打击,也正因如此,美军的作战行动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本人认为,这是美军最终如愿以偿的关键之一。

若有人质疑这个观点,不如看看美国人自己的战后评价吧:
时任美国防部部长的切尼,在战后报告中列举了美军数个“得益于”:得益于对方的孤立, 得益于盟国的支援,得益于长时间的战前准备,得益于战争发生的时间,得益于伊拉克的地形地貌......而最有意思的是,其中竟然没有一条提到得益于“高科技武备”的。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至少在美军眼里,“盟国的支援”要比“高科技武备”高端得多,也重要得多。在“盟国的支援”中(军事层面),只能由盟国提供,而美军却无法自我满足且作用又极为重大的,是“高科技武备”么?是军队的数量么?显然都不是,答案一定是“保障”。

而人所共知,当时美军手中拥有充裕的“作战资源”,也能把“作战资源”运到地方,那么还所缺何物呢?

毫无疑问,所缺者,自然也只能是“作战资源集散中心”了。

换言之,美军的战后总结,也算佐证了本人的一个观点,即:“己方是否拥有作战资源集散中心”与“敌方是否孤立无援”、“己方是否拥有充裕的战前准备期”及“己方开战时机的选择”等,同属能直接左右战争走向甚至结果的“战略级别的要素”。说白了便是:这东西的份量足够重......

最后谈谈“奇特”的美阿之战。它的奇特之处在于,美军一些令人咋舌的搞法,以本人浅薄的见识确实“闻所未闻”,而且它似乎也开创了某种先河......

美国国会21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驻阿美军和北约部队花费大笔资金雇用私人运输公司运送食物、弹药等各种物资,私人运输公司则花费大笔资金向阿富汗军阀乃至塔利班“买平安”。拒交“买路钱”的美军和北约运输车队往往会遭到袭击。

报告称,阿富汗军阀收取的“买路钱”与黑手党收取的保护费没什么两样。为了换取平安,一些保安公司还向塔利班行贿,这意味着,美国纳税人的血汗钱正在流入美国士兵的敌人——塔利班的手中。

美国每年为在阿富汗境内运输各项物资的花费高达21亿美元。(本人标注:2010年阿富汗GDP总量约为180亿美元。)

目前驻阿富汗的美军和北约士兵人数达十多万,其所需要的食物、水、燃料、弹药等一切物资几乎都需要从阿富汗之外输入,途经的道路基本上都被阿富汗军阀和塔利班武装控制......

为了打击敌方、“剿灭”敌方,竟然还需要向敌方缴纳“过桥过路费”以保障己方的“存在”,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美军都做得出来,其他种种,还有必要多说么?


通过以上文字,“作战资源集散中心”对于一场具有相当强度远距作战的关键性,相信本人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同时也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接下来,便要将“该结论”代入前文那场“虚构战争”中,看看美国是否能够“顺利达标”。

(特别提示:上文中那几个“得益于”,是不是与“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很接近?换言之,千百年来,“战争的基本规律”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改变么?)





通过前文的铺垫,其实“细心的同学”已经可以看出,与其说本人在测试乙国(美、中、俄)的“军事能力”,还不如更确切地说,是在检验乙国远程作战的保障能力......

根据美国在近些年历次战争的一贯做法,该战的大致过程如下:

第一步,美国在做出战争决策后,开始拟定作战计划,并展开情报搜集等相关准备工作,与此同时,着手在本土集结至少不低于5万地面作战队员(不包括海、空人员)及相应装备、物资。(在本土港口集结时间,按最短的一周计算。)

第二步,美国本土距甲国的距离为近5000海里,“美军远征舰船编队”至少也需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甲国的近海。也就是说,哪怕“地面作战部队”经一周时间的远航后,不做任何“休整”,奇迹般地立刻投入战斗,美军发动登陆作战的“时间点”,最快也是其做出“战争决策”半月之后的某日。

第三步,美军将开辟一个(或数个)登陆场,并建立前进基地(集散中心),将“各种作战资源”源源不断地送上岸......

第四步,美军开始大规模攻击、剿杀甲国部队......

该战中,美军所面临问题有不少,如陌生的作战环境、无“地头蛇”协助等,但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于极高的“保障”难度。其主要分两大块:其一,美军的补给线非常之长,并且只能依靠海运(都不说“空运”的运载能力如何,单说它能有降落的地方么?),也就是说其保障的“时效性”会很差;其二,美军“集散中心”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参见美阿之战后期种种),换言之,美军“各种作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会较低。

有了这两条,便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军开展地面攻势将会异常吃力。以甲国军队的整体素养,只要能化整为零,并不断破坏美军“保障系统”(从在滩涂、港口设置“简单障碍”,延缓美军登陆,到隔三差五地打击美军“集散中心”,再到时不时地袭扰美军陆上补给线),美军要想在剩余的“半个月的时间”内,摧垮甲国武装力量,进而控制甲国时局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敢说,美军一定不能“如期达标”(虽然本人认定如此),但至少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美军想要得偿所愿必定会很艰难。进一步推论,今时今日,连“文武双全”的美军都会面临如此境遇,明显“缺足”的中国军队(后文会有详述),以及更弱一些的俄军(参见第二次车臣战争),又凭什么保证己方可“达成预期”呢?

也没必要遮遮掩掩,结果显而易见,就两字:没戏!

再将话题转回来,如将该场“虚拟战争”代入现实环境中,美军如期拿下甲国的可能性,则必定会有极大地提高。

为什么?

因为美军在澳洲左近拥有多个军事基地,在与之毗邻的亚洲,美军又拥有多个大规模的军事基地。也就是说,美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需的“作战资源”囤积于甲国附近的美军基地,而与此同时,美军还能展开相当强度及持续性的远程打击(主要指空袭),而甲国的“各个重要节点”将会遭受严重的损毁......





就“客观”而言,接下来的种种战况,就应该比较明朗了,因为这已落入了美军海外作战惯有的节奏之中,并且其“各种高科技武备备”及与此匹配的“高端战术”所带来的战场效果,也将展露无疑,更明确地说,美军达成军事目的的预期,将会颇为乐观。

而现实中的中、俄两军,所面临的“军事结果”,依旧不变。原因是何,相信已经一目了然,因为它们依然无法拥有安全可靠、贴近战场、设施完备的“集散中心”。

通过以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哪怕是一场面对“弱旅”的远距作战,一个靠谱的“集散中心”也可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还是那句老话:其足够重要!


再回过头来看看,本人所定义的“作战资源集散中心”,在现实世界中到底是为何物?可参见美军:

朝战、越战、二次伊战、美阿之战中,美军所拥有的“作战资源集散中心”,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物,即:美军海外军事基地。更直白而言,该“集散中心”实际上就是海外军事基地(战时状态)。

有些人或许还不知道,就算时至今日,美军所拥有规模较大的“海外基地”的数量,还超过300个。

这是个什么概念?不妨摊开世界地图看看。除了中俄两国连成一片的区域外,其他的重点地区、热点地区、战略要冲、咽喉要道,基本都有美军“海外基地”的存在,星罗棋布、密密麻麻,着实让人眼晕。

换句话说,但凡美军要想打一仗,总能找到合适的“海外基地”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并且在很多时候,“海外基地”都是整场仗的起始点,也就是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海外基地”在战时所起的关键作用,已经说得够多了,下面便简要谈谈,其在“非战时”的作用。

就本人看来,该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为震慑,二为本地化。

先说“震慑”。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了纷争,就会有人尝试解决。可谈判谈不拢(政治手段),砸钱又不好使(经济手段),便会寄出终极手段——用拳头说话(军事手段),干完后再看看会有什么“变数”,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亦如此。所以,没有什么手段能比“暴力手段”更直接、更具毁伤性。而“外海基地”的存在,就是某方把这种可能采用的手段,赤裸裸地摆在当事者的面前,进而形成最切肤的震慑,潜台词是:我手中的砍刀就在你身边,你自己掂量着办吧!

再说“本地化”。就如同一家做大了的公司,要走出进入新的目标地域,最惯用的手段便是在该地域设立分支机构,不论是叫“子公司”也好,还是叫“办事处”也罢,目的基本都如出一辙:为了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市场、提高应变能力与决策效率、有效降低各种成本等等。“海外基地”在这方面作用与之很接近,似乎也没必要在多说什么了......





行为至此,关于“海外基地”对某国“展现其军事能力”的关键性,相信本人已经说得比较透彻了。接下来,要将“揍人能力”的相关种种,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与总结。

本人曾用“硬度、长度及持久力”三个词来描述“揍人能力”,并且也曾强调过,“长度”又对“硬度与持久力”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就现实层面而言,如不考虑“长度”影响,中国军队在“硬度和持久力”方面极强,与美国相仿,同处时代的巅峰(在中国本土及周边一定范围内,任意一国都与之没有一战之力)。

但如考虑“长度”的影响(距离过远),中国军队的“硬度和持久力”便会从巅峰跌落,直至“泯于众生”。原因何在?比之美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务层面),一是支持远距作战的“武备体系”,二是远程“保障体系”。

在“支持远距作战的武备体系”方面,中国军队虽不完善,也相对羸弱,但近些年来发展迅猛,且势头不错。更明确地说,与美军的差距虽大,但可追,对此乐观的预期也有充裕的理由。

而“远程保障体系”方面“三大要素”(手里有货、有能力送货、集散中心)中的“集散中心”(海外基地),中国军队几乎是一片空白,而“该要素”甚至还具有“一票否决权”。直截了当地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军队还不具备“一定强度远距作战”的能力,而这也是与美军相比最大差距之所在。

有差距,哪怕是“一片空白”与“极为充裕”之间的差距,其实都未必需要很悲观,因为可以去追。但使人无法乐观的是,如今这个差距,似乎已经有些“追无可追”的味道了。

为什么?

以美国为例,它那数百个“海外基地”是怎么拥有的?简要来说,作为一战主要战胜国、作为二战顶尖战胜国的美国,享受了令人咂舌的巨大战争红利,才一步步地将这些地方控于手中。就某种意义而言,将其归结为“时也运也”,也算说的过去。可如今的世界,并没有这样的“契机”出现,中国又凭什么能获得这些“海外立足点”呢?

要知道,“驻军权”是一个“政经体”统治权最为主要的象征之一(可参见97香港回归。别的什么都好商量,但有一条,却绝不容动摇,即:英军撤,中国军队进驻。),而“海外基地”的存在,实质上就是某国在分享该“政经体”的统治权,这意味什么,还用得着多说么?就更别提,那些地方大多都已有了同一个“主人”——美国,若中国还想从这样一个“主人”的碗里分一杯羹......经此般种种,想拥有“海外基地”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想要在“太平时节”拿下几块“飞地”,很难!就算最终能拿下来,而所付出的代价,也不会低!

“客观上”已经很困难了,但最要命的,却是“主观上”迟迟没有大作为。

为什么要这样说?

现行的国策,毫无疑问是“国际化战略”,可令人最为不解的是,“军事国际化”方面却一直没有大动静。


很多人都知道“军体改革”(军事体制改革的简称)很重要,但很有可能不知道,其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

首先,要知道“军体改革”是干什么的?
先不管旁的,但至少要知道:“军体改革”与“政治、经济改革”一样,同为保障中国现阶段及可见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手段之一。

其次,要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军体改革”,或者说,其根本目的为何?
其目的是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维护”国家各种利益(不局限于“经济利益”,但可用“经济利益”作为度量)。

其三,要知晓“军体改革”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个字:“国际化”。

那么,“军事国际化”的直观表象是什么?
可浓缩为一句话:全球范围的军事震慑与军力投送。

而“全球范围的军事震慑与军力投送”又该如何理解?
答案明摆着,不就是远程“揍人能力”的具体体现么!

......


将以上几个问题点理顺后了,下面将进入实务层面,对中国“军事国际化”的问题,进行简要剖析:

很明显,目前中国军队在“远程揍人能力”方面所欠缺的,一是“远程武备”还有较大的口子要弥补,但预期乐观;二是,无“海外基地”,且预期较为悲观......而这,还只是“硬件”方面的不足。

“软件”方面呢?

本人曾在“虚拟战争”的分析中,对目前的中国军队有过这样的表述,即:“明显缺足”。

什么意思?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支持其“远程作战”的“统筹协调机制”,或者说,缺乏一个具有高度权限(凌驾于各总部各军种及其他一些相关机构之上)的“部门”,引领中国军队走出国门。

关于该“统筹协调机制”极为关键的作用,甚至不需涉及“相关知识”,只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便可获晓答案。比方说,哪怕就几个人合伙做某件事,便一定会有人去“抓总”,不然的话,这事压根就无法如期推进......这应该很容易理解。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将中国军队的现实状况(现有机制)代入那场“虚拟战争”中,就是一个月之内,能否扬帆起锚都是未定之数,更遑论其他呢?

言而总之一句话:这种“统筹协调机制”,或者说这样一个“部门”,不论叫“联指部”也好,“远战部”也罢,其实都不打紧,但它对于一场外战而言——没它,打不了!

既然谈到这儿了,有“一个问题”很有必要明确一下:想打一场一定烈度的远距作战,会涉及到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即:“武备”、“保障”与“机制”。与一般认知大为不同的是,至少相对而言,中国军队在“武备体系”方面所拥有的能力,恰恰才是“最为靠谱”的,因为“基地”与“机制”还都没着落呢!

这个说法虽然很颠覆,但现实就是如此!





有必要先谈谈“国际化”的意义。

谈及“该意义”,不妨先对建国以来所历经的六十载坎坷历程,做一个简要的总结与回顾。

建国后头三十年的历程,可概括为两句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及“欲不战,所以战”。(所收获的种种,多的先不谈,只说两点,一是打下了相对完整且坚实的工农业发展基础,其二,通过参与或发动了数场多朝向的“边界战争”,基本稳定了疆域范围。)

而后的三十年,也可用两句话概括:“改革开放,借力使力”及“韬光养晦,唾面自干”。(忍辱负重所换来的,也是所有人都无法视而不见的是,中国所具备的“硬实力”,奇迹般地攀至“时代巅峰”。)

以上两个阶段的“发展思路”,是否有了天壤之别?

毫无疑问,是!

所谓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两字,谓之曰:“国策”。

回到当下,如今所开启“国际化”历程的“思路”,是不是与“韬光养晦”阶段又有了云泥之别?

当然是!

那么这显然,又是一次“国策”层面的极为重大的转变。

言已至此,关于“国际化”历史性的、转型性的、开创的重大意义,还有必要再长篇大论吗?

......

所谓“中国的国际化”,就是中国政治的“国际化”、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中国军事的“国际化”三大战略手段的总称,换句话说,“中国的国际化”是有这三大战略手段所构成的,其目的,不言而喻,当然是为了捍卫及猎取“中国之利益”。

而现如今能看见的是,政治、经济“国际化”方面已经做到了前头,而军事“国际化”虽在“武备”方面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运作机制”上却“毫无进展”......

前文中已经说了很多,对于军事“国际化”而言,“武备”等的发展(硬件)与相应的“运行机制”(软件)是一个无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无论缺了谁、弱了谁、慢了谁,其整体的有效性,都必将“大打折扣”,而且还是很大很大的“折扣”。

更进一步,作为“维护中国之利益”的终极保障手段的军事“国际化”,却打了“大折扣”,那么所面临的后果为何,不难想像吧!

更多的种种,更深入的种种,就不多说了,只一句话:开弓没有回头箭,有些事,能快,还是快些吧,时不我待!

......


寄望,

某日之中国,凝四海之心,执四海之念,持四海之刃,拓四海之地!

本文的第二刀就此祭出,

写了如此多个“四海”,那么此刃,也只得名为“四海”了。


既不予人活路,便须多磨几把刀!第三部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