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二月十九日读《美的历程》6.1

2022-12-19 23:04 作者:未来向宽WXJ  | 我要投稿

六 佛陀世容    三、走向世俗 笔记:   1.唐代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2.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在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     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封建后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4.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   5.唐代洞窟令人想起说理的宋诗和宋代的理学:既失去迷狂的宗教激情,又不作纯粹的名理思辨,重视的只是学问议论和伦常规范。艺术与哲学竟是这样的近似。   6.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7.在宗教雕塑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概括来说,大体可划分为三种:即魏、唐、宋。一以理想胜(魏),一以现实胜(宋),一以二者结合胜(唐)。它们的美不同。作为类型(不是个别作品),本书作者比较推崇第一种,因为它比较充分运用了雕塑这门艺术的种类特性:以静态人体的大致轮廓,表达出高度概括性的令人景仰的对象和理想。

十二月十九日读《美的历程》6.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