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ny】能够忍受无聊是真正拥有精神生活的标志——克尔凯廓尔

2023-01-29 23:48 作者:詹金斯潘德拉肯  | 我要投稿

“时间之病导致存在之痛”

现代时间性生产受损的第一个原因,源自信息媒介技术,这些技术被斯蒂格勒称为记忆代具,它作为第三记忆具有重构和丰富原初滞留(即第一记忆)和第二回忆(即一般所谓的回忆)的能力。但同时,它也有代替活生生记忆的危险,进而使时间化活动停滞。如果说活生生的记忆作为“过去的现在”是对时间的伸展,那么文字技术作为第三记忆,就是更遥远的“过去的现在”,因而能进一步伸展我们的时间。

不仅如此,甚至对当前事物的关注也不再是表象和把握现实,而是符号所编织的拟真世界消除了现实和表象的二元对立。 按照波德里亚的分析,在现代社会进入拟像的第三阶段后,现实就被拟真的事物所取代,后者在摧毁真实世界的同时构建了一个超真实的世界,一个完全由不断复制的象征符号信息所组建的世界。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抹去现实的超真实世界中,“这也是现实在超级现实主义中的崩溃,对真实的精细复制不是从真实本身开始,而是从另一种复制性中介开始,如广告、照片,等等……”而人不直接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因此迷失在无尽的镜像中。仿真(也译为拟真)的欣快症这一术语,表述的就是人们在信息中迷失并失去思考能力的病症:“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越来越少。

此外,信息过量挤占了闲暇时间,而闲暇对时间经验至关重要。胡塞尔通过被动综合分析揭示了注意力的主动综合与被动发生的相互交替,即:被动综合通常在主动注意空闲的时候发生。“我更觉得,在不依赖于(较狭窄的和较宽泛的意义上的)注意力的情况下,有一个本原意向从一个现在走向另一个现在,它时而与不确定的、时而与或多或少确定的产生于过去之中的经验意向相关联。”这可以说明为何对注意力的过度开发将抑制被动综合——而胡塞尔把被动综合等同于康德先验想象力的综合。一个人只有在注意力空闲(未进行主动综合)的时候,他才容易突然想起自己忘了要做某事;一个人通常在独处或在夜深人静时,沉淀的往事才会浮上心头,此时才更适合沉思和灵感创造。在散步的沉思、孤独的闲暇中,我们的时间经验最富于生产性,我们得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时间的“绽出”经验,某种程度上正是“出神”的经验,注意力主动综合被悬置的经验,通过这一悬置,时间被“伸展”,历史(过去的现在)和未来(未来的现在)的经验得以被纳入,现在的时间经验被撑开。

当人们无法真正享受和体会闲暇时,注意力空闲就变成无法忍受的无聊。所以克尔凯郭尔说,能够经受无聊是人真正高贵、具有精神生活的标志。“每一个对闲散没有感觉的人因没有这感觉而显示出他还没有将自己提升到‘那人性的’水准上。在这样一个人的生活里有一种不知疲倦的活动使得他被隔绝在精神的世界之外而将他置于动物的类别中……” 今天的人们拼命用各种琐碎信息来填补我们的无聊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关键不在于给我们什么东西,只要有东西占据注意力就好,如同一个强自镇定的人,需要随便攀附什么东西来稳定他惊慌失措的灵魂。麦克卢汉说,信息时代的特征是,媒介即讯息:重要的不是传播什么,而是怎么传播。 而我们认为,对现代人来说,重要的甚至也不是信息的传播方式,而是有信息和有媒介本身。社交媒介(如微信朋友圈)信息能让人乐此不疲,即使(恰恰由于)它是毫无意义的。

   客体侧的信息过量乃至拟真世界的出现,和主体侧闲暇的缺失与信息诱惑对注意力的占据,一起构成了对心灵内聚力量的削弱,从而造成了时间生产性的丧失。正是由于内聚能力的缺失,现代人完全成为尼采很早就天才般预见过的人:现代人在自身体内装了一大堆无法消化的、不时撞到一起嘎嘎作响的知识石块,就好像童话故事中讲的那样。…… 知识若是在并不饥饿,甚至是在违背人的愿望的情况下被过量吸收,就会对改变外在的生活毫无影响,而只是隐藏在现代人混乱的内在世界之中,现代人以一种奇怪的自豪称这个世界为‘真正的个性’。”只不过我们现在要把尼采所谴责的知识过量替换为信息过量,把“知识”替换为“信息”,而消化能力的缺失所指的正是内聚能力的缺失。这种对信息的贪得无厌的攥取,意味着猎奇已经取代了记忆和期待,破坏了真正的时间生产性想象的运作。“当历史编纂学仅仅被猎奇驱动时,历史编纂学就可以在没有记忆的情况下存在。”以猎奇为特征的现代人因而拥有的只是尼采所说的“混乱的内心世界”:人们不再凝神思索,不再能够给予我们的生活以统贯的解释和塑形,不再能够找到贯穿我们生命经验和杂多历史事件的精神线索。沉迷于无意义信息而缺乏永恒的精神维度,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时间,只剩下没有过去和未来的瞬间碎片。“时间之病导致存在之痛”,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由此逐渐枯萎。

https://mp.weixin.qq.com/s/EpM8FxMdkY1GAL-nJVC1SQ

【ny】能够忍受无聊是真正拥有精神生活的标志——克尔凯廓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