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综数学高分满分,备考经验
管理类联考二战三个月,怎么拿高分 本人是二战考生,2022年一战数学错1,逻辑错8;2023年二战数学错0,逻辑错5。对于数学备考有些个人的心得体会想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少走些弯路。 第一:一定要听课。 我一战是时候数学和逻辑基本没有听课。我是三月底开始的,当时自己先写了高分指南,觉得数学太简单了不需要听课,然后整个备考期间就没有怎么听过课。仅仅是后期听过韩超的101陷阱。因为当时感觉数学挺简单的,不需要听课,即便是每年的真题也就一两个难题,半猜半写也能对(这个技巧,我大概是90%的正确率,很少做错题目)。但是2022年的真题让我大吃一惊,感觉学的和考的相差太大,考场上写的非常难受。主要是凭着以前的数学基础和做题习惯,然后半猜半写错了一个,运气成分比较大。 二战是从9月份开始,整个备考期间一直都有听课。感受到了不听课,做题一直是按自己的思路和习惯,特别是逻辑这块。听课的话,受老师的思路和习惯影响,慢慢地学会了他们的技巧和思维方式,做题快起来了,然后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刷题,而是分析题目,很多数学条充不是算出来的,都是分析变量和公式个数等等分析出来能确定的。因为算的话,其实2022年真题和2023年很多的模拟难题都是5分钟起步算不出的,都是要10分钟左右才行,所以掌握老师们分析思路和思维习惯很重要。 数学基础课随便那个老师都行,强化课推荐朱曦的81绝。基础好的可以全程跟朱曦,基础不太好的,强化课可以跟韩超。王杰通的我也听了,难度和朱曦差不多,两个选一个跟就行。冲刺阶段朱曦2023的200个思维条充强烈推荐(240+需要听),刘智的数学8套卷,陈剑的200题,海绵鑫全刘智王诚的公益模考、择校模考、押题卷强推。(这些机构出书的那些模拟卷都不如他们择校模考、公益模考、押题卷好,做那些八套卷、十套卷、四套卷等等,还不如多做两遍真题,多听两遍真题课,多感受真题思维和考点。) 第二:逻辑一定要频繁听课,切忌疯狂刷题。 逻辑每天刷题一套就够了,半小时多够了。不需要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刷逻辑。因为做久了,你会回到自己的做题思路和读题习惯里面去,这一般都不是很好的习惯,但是也没有必要刷太久逻辑题。当然,逻辑也不能不刷题只听课,任何一科都不能只听课不刷题。逻辑保持每天刷一套题的频率够了,然后听一两个小时的课。有些老师的习题课,带刷课很不错,也可以跟一跟,培养他们的那种做题节奏和思维。 个人推荐王诚的论证逻辑,孙江媛的形式逻辑,李焕的综合推理,薛睿的真题带刷课,mba大师有免费的真题带刷课。 第三:写作习作和听课都要有。 我一战的时候不怎么听课,只听了海绵的一些审题立意课。二战听了王诚的,觉得还是王诚的最好,特别是论说,王诚的确实不错。论效个人觉得mba大师的很好,他的质疑都是对论证逻辑的质疑,而不是质疑论据或者其他事实等。当然习作需要批改是真的,可以报名批改班,我当时没有报班,太贵了,就找了一个学姐帮忙批改。然后每篇习作都是三改四改,改到没有什么问题为止。论说练习了十多篇差不多就够了(真题够用),论效可以多练习一点点,11月前完成真题和听课。最后一个月每周练习三四篇作文,论说论效皆可,真题模拟都行。 第四:不建议购买机构全程班。(追求240+不建议) 因为全程班任务安排比较满,而且要照顾很多学生,难度适中不是很适合追求高分的同学,这个难度对他们而言不太够用。我没有报任何班,几乎所有的资料和课程都是网盘资源,当然这对正版不友好,但是个人学习效率和质量比较高。我听课基本都是1.5-2倍速,有些习题课是3倍速,只关注没有掌握的技巧和思维,不在已经会的地方耽误时间。我也买过一点点正版课,不过都不是听直播,都是倍速听回放,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第五:一定要多参加一些机构的模考 模考不是为了分数,那个分数也只能参考看。我记得我22年参加海绵模考,数学错4-5个,管综150,这肯定不够我报的院校分数线。这个模考成绩不需要过于纠结,主要是多模考几次,形成做套卷的习惯和敢于放弃一些题目的心态。模考一般也是有难有简单的,海绵三次都是难度不一。形成做整卷都是难题的做题习惯,是该放弃一些,还是继续算,是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追求算对,等等都是需要模考感受考场的氛围,培养自己面对难题和简单题的心态。我认识的研友,23年因为数学简单就想着数学满分,死磕数学,结果时间耽误了,逻辑错了大半,这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追求满分这件事本身就不是理智的,况且我朋友上考场前本来就直说希望数学考50多分,何必因为卷子太简单而过于改变自己做题习惯和心态。23年简单高分固然多,满分不一定。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追求满分,我们只需要逻辑正常发挥,数学错1-2个,即便是报考顶尖985这也不算考不好,也是正常发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