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理论
一、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他的诗歌主张正是针对齐梁文风中忽视作品社会内容、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这两方面问题提出来的。
“兴寄”论:“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形象的表现。兴,指感兴、意兴,是诗人浮想联翩、形象思维十分活跃的一种状态。寄,指寄托,是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要求诗歌创作以审美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从中体会到积极的思想意义。
“风骨”论:从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要求有生动传神的整体形象,同时,又很注意要有抑扬顿挫的声律之美,能够有“金石”声。它吸收了六朝诗歌格律上的成就,体现出了唐代“风骨”论的特点。
陈子昂文学思想中的弱点是对南朝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和技巧上的成就重视不够,对南朝文学创作中辞藻之华美、典故之深刻、对偶之工整、音律之严密这些有益因素没有充分吸收,因而他自己的创作也显得过分古朴,文采不足。
二、李白:崇尚清新自然的诗歌理论
充分肯定风骚传统,并且要以自己的创作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他着重强调大雅之颂声是歌颂开明政治,并对《楚辞》给予了崇高评价。
李白对六朝文学绮丽的方面充分肯定,对许多作家都表达了倾心和赞赏。李白对六朝文学在艺术上的成就曾经做了极为广泛的学习,并且对六朝诗人的才华一再表示衷心的敬佩。
李白的诗歌艺术美理想是“清真”。清,即是清新秀丽;真,即是自然天真。李白这种清新自然的审美理想也是对南朝“芙蓉出水”一派美学观的继承和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李白文艺思想中不仅有儒家“民本”思想文艺观的影响,而且在艺术上更多的是道家美学的影响。
三、杜甫:要求文学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重视《诗经》传统,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杜甫创作的乐府诗以新题写时事,开创新乐府之先声,鲜明地反映出了文学应当揭露当权统治者的弊政,描写百姓的疾苦,以达到为民请命的目的。
杜甫指出齐梁文学有缺点,但认为要充分吸收其“清词丽句”,接受其有价值的艺术经验,而舍弃其卑下、轻艳的一面。
杜甫的诗歌艺术美理想是肯定清新秀丽,而又更重在壮阔豪迈。他主张不仅要有清丽之美,而且更重视俊逸之美。清丽之美以阴柔之美、优美为主,俊逸之美则以阳刚之美、壮美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