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小逻辑》笔记(15)本质论-现象
梁志学译本
本质论,B.现象,a.现象世界 & b.内容和形式 & c.关系
131
本质必定要表现出来。本质在自身中的映现是扬弃其自身而成为一种直接性的过程,这种直接性作为自内映现是存续存在(质料),正像这种直接性是形式、他内映现和扬弃着自身的持续存在一样。映现是本质之所以不是存在而是本质的规定,而得到发展的映现就是现象。因此,本质不是在现象的背后或彼岸,相反地,由于本质是现实存在着的东西,实存就是现象。
【现象与映像与本质】实存在其矛盾中被设定起来,就是现象。不可把现象与映像混淆。映像是存在或直接性的最切近的真理。直接的东西并不是能在存在中得到的东西,不是独立的、依靠自身的东西,而仅仅是映像,并且直接的东西作为映像被概括为在自身中存在着的本质的单纯性。这种本质最初是自内映现的总体,但并不停留在这种内在性里,而是作为根据进展到实存,这实存不是在自身内有其根据,而是在一个他物内有其根据,因而也只是现象。当说到现象时总是联想到现实存在着的事物的多样性,这些事物的存在仅仅是中介,因此它们不是依靠自身的,而是只有作为发展的阶段,才有其有效性。可以同样看到,本质并不停留在现象的背后或彼岸,倒不如说,仿佛本质是无限的仁慈,把本质的映像透露在直接性里,使本质享受到特定存在的欢乐。这样设定起来的现象不是在自身内有其存在,而是在一个他物内有其存在。作为本质的上帝,正像他把他的自内映现的各个坏节赋予实存,从而成为创造世界的仁慈一样,当现实存在着的世界想独立地存在,作为单纯的现象表现出来的时候,也证实自身是支配这个世界的力量,是这个世界的内容。
【现象与存在与本质】哲学不同于普通意识,就是由于哲学把普通意识以为是存在着的和独立的东西视为单纯的现象。不过应该正确理解现象的意义。当说某物仅仅是现象时,可能遭到误解,以为与这种仅仅表现出来的东西相比,存在着的或直接的东西似乎是更高级的东西。实际上恰好相反,现象是一种比单纯的存在更高级的东西。现象实际上是存在的真理,是一种比存在更丰富的规定,因为这个规定在自身包含了自内映现与他内映现两个环节,把它们统一到了一起,与此相反,存在或直接性还是片面的没有联系的东西,并且是(在表面上)仅仅依靠自身的东西。——首先提出哲学与普通意识的差别的功绩,应归于康德。不过康德还停留在半路上,因为他只是从主观意义上理解现象,在现象之外还坚持一个抽象的本质,即自在之物。其实,直接的对象世界之所以只是现象,是这个世界固有的本性使然,当认识了现象本身时,我们也就同时认识了本质,本质并不存留在现象的背后或彼岸,相反,本质正因为把直接的对象世界降低为单纯的现象,也就把自身表现为木质。
a.现象世界
132
表现出来的东西是这样存在的:它的持续存在直接得到扬弃,只是形式本身的一个环节;形式在自身包含持续存在或质料,作为自己的规定之一。这样,表现出来的东西就在形式——作为自己的本质,作为与自己的直接性相反的自内映现——里有了自己的根据,但这样一来,也仅仅是在形式的另一个规定性里有了自己的根据。表现出来的东西的这个根据同样是一种表现出来的东西,于是现象就不断走向一个用形式来中介持续存在,因而同样也用非持续存在来中介持续存在的无限过程。这个无限的中介过程同时也是自相联系的统一;并且实存已经发展为一个总休,发展为现象世界,即得到映现的有限事物的世界。
(房屋以木料、砖瓦等质料为根据,而木料、砖瓦也是表现出来的东西。于是现象就不断走向一个用形式来中介持续存在,因而同样也用非持续存在来中介持续存在的无限过程。)
b.内容和形式
133
现象世界中相互外在的事物是总体,并且完全包含在这个世界的自相联系中。这样,现象的自相联系就完全得到了规定,在其自身中有了形式,而且是在这种同一中有了形式的,所以形式是实质性的持续存在。因此,形式就是内容,并且按照其发展了的规定性来说,是现象的规律。属于不在自身中得到映现的形式的是现象中的否定环节,是不独立的和不变化的环节:这种形式就是漠不相关的、外在的形式。
【双重的形式;转化】内容并不是没有形式的,而是内容既在其自身中具有形式,同时形式对于内容也是一种外在东西。这样就有了双重的形式,它有时作为映现在自身中的东西是内容,有时作为不映现在自身中的东西则是外在的、与内容漠不相关的实存。在这里潜在地存在着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关系,也就是存在着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所以,内容无非是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无非是内容之转化为形式。这种转化是最重要的规定之一。但这种转化是在绝对关系中才被设定起来的。
(双重的形式:一种映现自身,与内容一致;一种不映现自身,与内容无关,外在的形式。)
形式与内容经常为反思的知性这样运用:内容被认为是本质的和独立的,而形式被认为是非本质的和不独立的。然而,两者事实上同样是本质的,正像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而内容和质料之所以彼此不同,恰恰是由于质料虽说在自身不是没有形式,然而在其特定存在中却表明自身是与形式漠不相关的,反之,内容本身之所以为内容,仅仅是由于它在自身包含着成熟的形式;但进一步形式也是一种与内容漠不相关的、对内容外在的实存,因为整个现象还带有外在性。例如,一本书,无论它是手抄的或排印的,这与其内容无关。但这决不是说,撇开这种外在的形式,书的内容就是一种没有形式的内容。就内容这个方面而言,失去形式就等于没有形式,而没有形式并不是指完全不存在形式,而仅仅是指不存在适当的形式。但这种适当的形式不是与内容漠不相关,倒不如说,适当的形式就是内容本身。正因如此,真正的艺术作品恰恰是其内容和形式表明自身是彻底统一的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在哲学与有限科学之间的差别,哲学的思维形式与其内容完全一致,因而是无限的认识]。思想不可看作是对内容漠不相关的、本身空洞的形式,内容的真理性和坚实性主要是基于内容表明其自身是与形式同一的。
134
但直接的实存是持续存在本身的规定性,也是形式的规定性;因此,尽管内容通过其持续存在的环节所得到的外在性对于内容是本质的,直接的实存对于内容的规定性却同样是外在的。这样设定起来的现象就是关系,在关系里,同一个东西,即内容,作为得到发展的形式,既是各个独立的实存的外在性与对立性,又是它们的同一性联系,而这些有差别的东西惟独在这种同一性联系里,才是有差别的东西。
(砖瓦和房屋,都具有直接的实存这一规定性。因此,直接的实存是外在于内容的规定性的,即,不管具有什么样的规定性的内容,都同样是实存着的。但内容的这种外在性对于内容来说仍然是主要的,即,诸实存着的东西之间由于各自持存而得到的外在性与独立性,对于内容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样,同一个东西,即内容,便可以看作是具有两个方面:既是……又是……。前者是就诸实存着的东西各自独立存在着、彼此对立着而言,后者是就它们都具有直接的实存这同一规定性而言。对立性和同一性构成关系的两个方面。下面所讲的三种关系(整体和部分,力和力的表现,内部与外部)都是这种同一性和对立性的关系的不同形式。)
c.关系
135
1.直接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内容是整体,并且是由各个部分(形式)、即由内容的对立面构成的。各个部分相互不同,是独立的东西。但各个部分只有在它们彼此的同一性联系里,或只有结合起来而构成整体,才是部分。而结合就是部分的对立面和否定。
本质性的关系是映现活动所采取的特定的、极具普遍的方式。一切现实存在的东西都有关系,这种关系是每个实存中的真正的东西。因此,现实存在着的东西不是抽象的、独立的,而仅仅是在他物中的;但它在他物中也有自相联系,而关系就是自相联系和他物的联系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要其概念与实在彼此不符合,就是不真的。整体的概念是包含各个部分的概念,但是在整体被设定为按照其概念所是的东西时,如果它被分割为各个部分,那么,它也就不再是整体。符合于这种关系的事物仅仅是低级的和不真的现实存在。必须注意,切不可把不真理解为这类事物似乎不是现实存在的。坏的国家无论怎样,总是会现实存在着,但它是不真的,因为其概念与实在彼此并不符合。——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反思的知性容易理解的关系,因此,当事实上涉及更深刻的关系时,反思的知性也满足于这类直接的关系。例如,一个活体的四肢和器官就不可单纯看作是这一活体的各个部分,因为四肢和器官只有在它们的统一体里才是四肢和器官,它们对于统一体决不是漠不相关的。在解剖学家那里这些四肢和器官才变成各个单纯的部分,但这时,解剖学家所要处理的就不再是活体,而是尸体了。
(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里,双方的同一只是潜在的。)
136
2.因此,这种关系中的同一东西,即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存在的自相联系,直接地是否定的自相联系,即这样的中介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同一东西对差别漠不相关,并且是否定的自相联系,这种联系把自身作为自内映现离析为差别,把自身作为他内映现设定为现实存在着的,并且反过来,又把这种他内映现归结为自相联系和漠不相关;这就是力和力的表现。
(在整体和部分的否定的自相联系中,这种关系既从内面肯定它自身,又从外面表现为自身和否定面的差别,把自己设定为反映他物而实存着的东西(即把自己表现于外,表现为和他物相关联的实存着的东西),而且还能反过来把这种向外的表现(反映他物)或差别引回到自身关系和无差别,即引回到这种关系自身。这时这种关系已经是力和力的表现的关系:力就是指上述否定的自相联系中从内部肯定它自身的那一面,力的表现就是指其中从外部表现为自身和否定面的差别那一面。前者指同一性的方面,后者指差异性、多样性、对立性的方面。其中,对立性是同一性自身的分化和表现于外(力的表现是力自身的分化和表现于外),因此,两方面的同一是明白建立起来的。力之为力全靠其表现,唯有经过表现,力才返回自身,而力的表现亦即力的本身。)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直接的关系,因此,是没有思想的关系,是自相同一性之转化为差异性。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整体过渡到部分,部分过渡到整体,而且在一个方面忘记了与另一方面的对立,因为每个方面本身,有时是整体,有时是部分,都被当作是独立的实存,机械关系的表面形式一般就在于各个部分既彼此独立,又对整体独立。
【物质可分性的无限进展与力】物质可分性的无限进展也可以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两个方面的没有思想的交替。一个物有时被当作整体,然后就被转变为表示部分的规定;这种规定旋即被忘却,那种过去的部分又被看作整体;于是,又出现表示部分的规定,如此以至无穷。但这种无限性作为它所是的否定东西来看,是这种关系中否定的自相联系,而这就是力,是作为自内存在的自相同一的整体;于是这种无限性作为这种自内存在,能够扬弃自己,能够表现自己,而且反过来,是力的这样一种表现,这种表现逐渐消逝而回复到力。
【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力虽然有这种无限性,但也是有限的:因为内容,即力与其表现中的同一东西,仅仅潜在地是这种同一性;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每一方本身都还不是内容的具体的同一性,都还不是总体。因此,整体与部分是彼此不同的东西,它们的关系是一种有限的关系。所以,力需要有外来的诱发,是盲目起作用的,而且由于这样缺乏形式,内容也是受限制的和偶然的。内容还不是与形式真正同一的,还不是作为自在自为地得到规定的东西的概念和目的。——这种区别极其重要,只有讨论到目的概念本身,才能详细地加以规定,忽视这种区别,就会引起混乱,以为上帝是力(赫尔德尔)。
【批判关于力的认识】人们常说,力的性质本身是未知的,知道的只是力的表现。但是,一方面,力的整个内容规定与力的表现的整个内容规定正是同一个东西;因此,用一种力来解释一种现象,是同语反复。所以,那种被认为依然未知的东西其实不过是自内映现的空洞形式,唯有通过这种形式,力和力的表现才有区别,而这种形式同样也是某种熟知的东西。这种形式对于那些被认为只能从现象认识到的内容和规律,是毫无增益的。不过,另一方面,力的性质也当然是一个未知的东西,因为无论是力的内容在其自身的联系,还是这种本身受到限制的、因而靠自身以外的他物得到其规定性的内容,现在都依然缺少必然性。
【力与力的表现的关系】力与力的表现的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直接关系相比,可以看作是无限的,因为在这种关系里两方面的同一性已经设定起来,而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里这种同一性只是潜在地存在的。整体虽然在其自身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但在被分割为各个部分时,就不再是整体了;与此相反,力只有表现出来,才证实自身是力,并在其表现中回复到自身,因为力的表现本身又是力。但是,这种关系也是有限的,它的有限性完全在于这种得到中介的存在,就像整体部分的关系由于有直接性而相反地表明自身是有限的那样。这种关系的有限性,首先见之于每种力都是受到制约的,而为了保持其持续存在,就需要有一个不同于其自身的东西。例如,磁力主要以铁为其载体,铁的其他属性是不以它与磁的这种关系为转移的。所有其他的力也表明自身完全是由一个不同于其自身的东西制约和中介的。力的有限性,其次见之于力要表现出来,就需要有诱发。但诱发出力的东西本身又是一种力的表现,而这种力要表现出来,同样必须受到诱发。这样得到的,或者是无限进展,或者是诱发与被诱发的相互为用,然而依然缺乏运动的绝对开端。力还不像目的那样是在自身规定自己的东西;力的内容是一种确定地给予的内容,当力表现出来的时候,是在盲目地起作用,而这正应理解为抽象的力的表现与合乎目的的活动之间的差别。
虽然力仅仅在于表现出来,这样就在被理解为规律的那个力的表现的总体中同时认识到了力本身,因此,那种以为只有力的表现可以认识而力本身则不可认识的论断,必须予以拒绝,然而也不可忽视,这种论断中已经包含了对于力与其表现的关系的有限性的正确猜测。一种力的各个表现最初是以不确定的多样性和孤立性呈现为偶然的;然而我们就把这些多样性的东西归结为它们的内在统一,把这种统一称为力,而那些在表面上偶然的东西在我们认识到支配它们的规律时,也被我们意识到是必然的东西。但各种不同的力本身又是多样性的东西,并且以它们的单纯彼此并列的状态而表现为偶然的。因此,在物理学里谈到引力、磁力等等,在心理学里谈到记忆力、想象力等等。于是在这里又出现了把这些不同的力同样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加以认识的需要,而且把各种不同的力归结为一个共同的原始力,也不会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我们能从这样的原始力得到的,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空洞的抽象,它正如自在之物一样毫无内容。此外,力与力的表现的关系实质上是得到中介的关系,如果把力理解为原始的或以其自身为依据的,这就与力的慨念相矛盾。——要反对把上帝本身视为单纯的力,因为力还是一种从属的和有限的规定。
137
力是这样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自身就是否定的自相联系,所以力从自身排斥自己和表现自己。但是,既然这种他内映现、即各个部分的区别同样是自内映现,那么,力的表现就是使这种回到自身的力成为力的中介过程,力的表现本身是力与其表现的关系种存在的两个方面的差异性的扬弃,是自在地构成力的内容的同一性的设定。因此,力与力的表现的真理是这样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的两个方面仅仅是作为内部与外部区别开的。
(力由于推动而被诱发到活动,这种推动乃是它自己的诱发,到达力中的外在性并不是直接的东西,而是被力自身所中介的东西,正如它自己的本质的自身同一性不是直接的东西,而是被它的否定所中介一样。换句话说,力使得它的外在性同一于它的内在性这一点表现出来了。力和力的表现的关系的有限性在于力都要受外力诱发,而按照黑格尔的逻辑,这种关系的有限性必然被克服,克服的途径就是不把力看成是受外力的诱发,而看作是自我诱发、自我决定,而这就叫做力的无限。简言之,力和力的表现的关系还只是一种外力推动说的观点,而力的无限则到达了力为事物内部所具有的观点,这种关系就是内与外的关系。按前一种观点,关系的双方尚非完全同一,只有按后一种观点,关系的双方才是完仝同一的。)
138
3.当根据是现象与关系的一个方面的单纯形式的时候,内部就是根据,是自内映现的空洞形式;与这种空洞形式相对峙的是实存,而实存同样是关系的另一个方面的形式,它具有他内映现的空洞规定,就是说,实存是外部。内部与外部的同一性是充实起来的同一性,即内容,它是在力的运动中设定起来的自内映现和他内映现的统一;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都是一个相同的总体,并且这种统一是以这两个方面为内容。
139
由此可见,第一,外部与内部是同一个内容。凡在内部存在的东西,也是在外部存在的,反之亦然;现象决不表现本质中没有的东西,本质中决没有不表现出来的东西。
140
第二,但内部与外部也是两个形式规定,而且是全然对立的,一个是自相同一性的抽象,另一个是单纯多样性或实在性的抽象。但因为内部与外部作为一个形式的两个环节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所以,凡是仅仅在一个抽象中设定的东西,也仅仅直接地存在于另一个抽象中。因此,那种仅仅是内在东西的东西,也仅仅是外在东西,而那种仅仅是外在东西的东西,也仅仅是内在东西。
反思的知性的错误在于把本质当作单纯内部的东西。如果单纯这样看待本质,这种看法也就是一种全然外在的看法,而那个本质也是空洞的、外在的抽象。
人在外部,即在他的行为里是怎样的,他在他的内心也是怎样的;如果他仅仅在内心中,仅仅在目的、信念中是有德行的,而他的外在行为并不与此一致,他的内心生活与外在行为就都是同样空虚不实的。
【知性坚持内外分离的错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是前两种关系的统一,同时也是单纯的相对性和一般的现象的扬弃。但只要知性依然坚持内部与外部的分离,它们就是一对空洞的形式,一个形式像另一个形式一样是虚妄不实的。——在对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考察中,要谨防错误地认为只有内部是重要的本质东西,而外部则是非本质的、无所谓的东西。如果把自然与精神的差别归结为外部与内部的抽象差别,就是这类错误。关于自然观,虽然自然界不仅对精神而且就其自身来说也是在整体上外在的东西;然而这个在整体上并不是在抽象的外在性的意义上说的,因为这样的外在性并不存在,而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的,即构成自然与精神的共同内容的理念在自然中是作为仅仅外在的东西存在的,但正因如此,同时也是作为仅仅内在的东西存在的。[知性用非此即彼的方式反对这种自然观]——其次,一个对象的不完善性,一般在于它只是内在东西,因而同时也只是外在东西,或者说,它只是外在东西,因而同时也只是内在东西。例如,儿童作为一般的人,虽然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但儿童本身的理性最初仅仅是作为内在东西,即作为天赋等等存在的,这种单纯内在的东西对儿童来说同时也具有单纯外在的东西的形式,即他周围的理性世界。儿童的教育就在于他那最初仅仅是自在的、因而是为他人的东西,也变成自为的。在儿童身上最初仅仅作为内在可能性存在的理性会通过教育得到实现,反过来说,那最初被视为外在权威的伦理和科学,儿童同样会意识到是自己的所有和内在东西。——人的行为如何,人也就如何,这可反对那些自恃内在的优越性而虚骄撒谎的人。另一方面,有人在评判别人的成就时,断言成就仅仅是别人的外在表现,而他们在内心里追求某种全然不同的东西,即满足虚荣心或其他可鄙的欲望。这是有嫉妒心的人的想法,这种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竭力去贬低别人的伟大,使之与自己相齐。如果有人在谈到别人可敬佩的成就时,为了诋毁这种成就而诬蔑别人伪善,我们必须反对,指出人虽然在个别事情上可以伪装自己,隐藏些东西,但无法隐藏他全部的内心活动,其内心活动会在整个生活进程里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来,所以即使在这方面也必须说,人无非是他的一系列行为。
141
一个同一的内容会依然借以处于关系中的两个空洞的抽象环节,在直接的过渡中扬弃它们自身,把一个扬弃于另一个;这里的内容本身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而是它们的同一性(138),它们都是被设定为映像的本质的映像。通过力的表现,内在东西被设定为实存;这种设定活动是通过两个空洞的抽象环节进行的中介过程;这个过程在自身中消逝为直接性,在直接性里内部与外部是自在自为地同一的,它们的差别被规定为单纯设定起来的存在。内部与外部的这种同一性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