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铁血——德械师(四)
(四)实战表现
抗战前期,德械师基本参加了所有大规模战役,从海边打到内陆,从南方打到北方,不过这一期我们主要讲的是德械师在这些战役中的表现,所以就不从战役的整体上过多地叙述了,把重点放在德械师与日军的部分经典战例上。
淞沪会战(1937.8—1937.11)
全面抗战爆发后,德械师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就是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约为70万对30万,8月11日,淞沪会战爆发前夕,德械师中的第87、第88师已经进入战场,同时空军和海军都在向淞沪战场移动。这些都是当时国民政府能拿出手的数一数二的部队,但实际上调整部队中完善度较高的德械师只有教导总队、36师、87师、88师、税警总团(不属于正规部队),作为最先进入战场的中国军队,国民政府和全国人民对这些德械师寄予厚望,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的首次进攻被第88师击退。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将这批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从14日开始发起反击。这是德械师的首次作战,也让日军意识到,他们碰上了一个硬茬。

空军和海军的作战在这里也不提了,如果有机会我再单独写一篇。
下面是淞沪会战中德械师与日军的几场著名战斗。
罗店争夺战(1937.8.20—8.29)
中日两军数万人在此地来回厮杀,第36、第87、第88师等当时全中国最精锐的部队都云集此处,罗店虽是一个面积仅2平方千米的江边小镇,但却是通往宝山、上海市区、嘉定和松山等几条公路的交叉点和枢纽,罗店的得失,关系到整个战局的变动。自20日我军发起进攻至29日罗店陷落,双方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拉锯战,反复抢夺阵地,共有两万余人伤亡(这还不算在罗店外围的战斗),整个罗店成为了真正的地狱,甚至出现士兵用战友尸体构筑掩体的情况,其惨烈程度堪比一战的凡尔登战场,因此被称为“血肉磨坊”。
宝山战役(1937.9.4—9.6)
在抗登陆作战期间,日军增援部队盐泽师团一部于20日由宝山狮子林登陆,于25日攻打宝山县城。守军第98师顽强阻击,因伤亡惨重被迫于8月底奉命后撤,留第583团3营防守宝山,为大部队提供更多时间。9月4日,日军再次进攻宝山城,6日,宝山失守,除一名派出联络的士兵外,包括营长姚子青在内守军士兵全部殉国。
至9月17日,第三战区各部抗登陆作战失利,中国军队撤至北站、江湾、庙行、罗店、浏河一线,与日军对峙。10月,日军发起新一轮攻击,中国军队反击失利,使第9集团军陷入包围,第9集团军于27日向苏州河南岸转移。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就是在此时发生的,也是本期专栏的重点之一。
四行仓库保卫战(1937.10.28—10.31)
(附:电影《八佰》的内容就是关于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不过里面有一些内容与史实不尽相符,希望大家以真实历史为证)

在第9集团军撤退之际,第88师师长孙元良通过参谋长张柏亭向顾祝同提议:既然出于政治目的,那么留守闸北的部队,实力多是牺牲,实力少也是牺牲;守多个据点是守,集中兵力守一二个据点也是守。最后顾祝同同意第88师留下一个团的兵力,留守地点自行处置。孙元良决定,就以四行仓库为据点固守,固守时间为7天。但在最后撤离时,只留下第88师524团第1加强营。营长为陆军少校杨瑞符,并特派524团团副中校谢晋元为最高长官。
简单来说,这场四行仓库保卫战实际上就是战争表演,观众就是苏州河南岸的租界人民,主要的目的则是让外国人民认识到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从而获得世界上的更多支持。
杨瑞符营长接到命令,从闸北前沿阵地撤退到四行仓库,以1个营坚守7天,掩护全军撤退。该营兵力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经过5次补充兵员,全营撤退到四行仓库时,包括团副谢晋元在内,仅400余人。而他们的敌人,是老对手,日本陆军精锐第3师团。
27日晨,日军在重炮、坦克的掩护下,占领了已经毁坏的上海火车站(老北站)。松井石根亲自视察了老北站后,命令部队快速挺进到苏州河北侧。
交战过程
战斗打响第一天,当日军第三师团先头部队挺进到四行仓库前,突然遭遇到中国军队的猛烈射击,阵亡10余人,余部慌忙撤退。当天下午,日军在坦克的掩护下,从东西两侧同时进攻,但炮弹对仓库坚硬的墙壁起不了任何效果。受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日军不敢使用重炮,唯恐炮弹落入租界内。新垃圾桥(即西藏路桥)东侧的苏州河边,还矗立着一个几十米高的大煤气包。万一炮弹击中煤气包,引起煤气爆炸或泄漏,后果不堪设想。两路夹击的日军碰到火力迅猛、居高临下的守军,根本占不到便宜。日军阵亡20余人后再次败退。

日军占领了四行仓库一侧交通银行大厦,并在四行仓库背面部署火炮射击,但火炮对四行仓库厚厚的墙壁无法造成致命伤害,日军只得放弃强攻,但日军将四行仓库的供水、供电切断,
企图隔绝四行仓库守军与外界的联系。
人民援助
上海市民得知四行仓库还有一支中国军队在坚守的消息,极为振奋。由上海市民组织的各界抗敌后援会和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亡协会随即行动,十多辆汽车运来的各种物资堆积在河岸。
夜幕降临,四行仓库的守军用沙袋筑成一堵墙,慢慢筑到了新垃圾桥边,并派部队驻守。他们花了四五个小时将市民运来的食物、衣物、药品等物资及一大袋慰问信拖到仓库里。同时,几位记者也来到了四行仓库采访。机枪连连长雷雄代表谢晋元与杨瑞符接见了记者。谢晋元通过上海商会向美军提出要求送10名重伤员离开战场,美军答应后,这10名重伤员趁着夜幕被抬离了战场,但是在整个行动中有3名中国士兵被日军枪杀。
当时守军没有携带国旗和军旗,谢晋元突然提出希望有一面国旗悬挂在四行仓库顶上,以振国威军威。上海市商会迅速送来了一面国旗。后来送旗人杨惠敏(当时是童子军)在武汉发表的《自述》中说:“当我负着神圣的使命走到垃圾桥附近时,被一英军阻止了。经我多番辩论后,我终于在这英兵的许可之下爬过了铁丝网,随又匍匐在地,爬过了许多沙包堆,约二小时之久,我终于爬到了四行仓库,将国旗献给了谢团副和杨营长。”当谢晋元与杨瑞符从这位10多岁的小姑娘手中接过国旗时,都情不自禁地向她行了一个军礼。杨惠敏问谢晋 元今后的打算,在场的军人齐声回答:誓死保卫四行仓库。当小姑娘问及你们还有多少战士时,谢晋元回答说:800人。而杨瑞符回忆,之前送出的重伤员也都一一告知:若外界问起仓库中还有多少守军时,统一回答说800人。 然而,据《中国抗日战争史》,谢晋元所率官兵,实际只有450余人(具体数字可能为452人,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后仅剩100余人)。
至于为什么谢晋元要将守军说成800人,主要是两点原因:其一,夸大守军人数可以欺骗日军,展开心理攻势;其二,原先说好的留守一个团变成了一个加强营,中间还是有几百人的差距,800人的数字与一个团的兵力更相符(如果算上战损),同时也是配合演好这场戏。

从10月27日至30日,战斗已经打了四天四夜,引起了中外各方面的严重关注。10月29日,英美等国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既然这场战斗已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并且大部队已经撤退,表演就可以顺利谢幕了。于是校长(当时兼任第三战区总司令)下令部队于10月31日撤离仓库,并委派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与英国将军斯马莱特会面,商议中国军队如何撤退至公共租界,并与在上海西部作战的第八十八师汇合。于是租界方面出面,与日本军部反复磋商,让中国军队撤退。四行仓库守军的顽强抵抗让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误认为四行仓库有大量兵力,因此答应让中国守军撤退。后来当他才知道,造成他的第3师团阵亡200多人的四行仓库守军不满800人后,松井石根当即要求英方,当谢晋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后必须全部缴械,并限制行动自由。否则,哪怕是在租界内,日军都将采用武力手段解决(不然自己的脸往哪搁)。租界当局迫于压力接受了日军的要求,而成功撤出的守军并不知情。
起先,谢晋元坚决不接受撤退的命令。因为当他从孙元良将军处受命坚守四行仓库时,他已经立下了“殊死报国,誓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誓言。经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第88师参谋长张柏亭等一再劝说,并明示这是蒋介石本人的命令时,谢晋元才同意率部撤退。为表彰“八百壮士”的英勇奋战,蒋介石提升了所有守军士兵的军衔(各晋一级),并授予谢晋元与杨瑞符青天白日勋章。谢晋元也成为抗战中第一位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将领。

英国士兵热烈欢迎了谢晋元和他的部队,但随后租界当局的政客们便兑现了对日军的承诺,他们解除了一营官兵的武器,并将他们全部送到了租界西部意大利防区内的胶州路进行隔离。谢晋元最后死于隔离区内。
11月5日,由日军增援部队突然在杭州湾登陆,当时驻守杭州湾阵地的第62师主力不在,杭州湾很快失守。日军占领沿海地段后快速向内地推进。7日,上海派遣军和登陆日军(第10集团军)合编为华中方面军,企图对上海守军迅速达成合围。8日,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12日,上海全境失守,淞沪会战告终。
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中国军队虽然占据优势兵力,但分散在各自防区,只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安全;在装备上相较落后,缺乏重火力,没有经过步坦协同作战,导致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因缺少掩护而被日军火力击毁,步兵没有装甲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而在进攻过程中受挫;再如行动时命令不明,指挥混乱(尤其是南京一役),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据统计,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中国军队投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87师、第88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约70万人,伤亡约30万人。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约30万人,伤亡4万余人。
上海一役,前来参战的德械师不仅仅是文中提到的那些部队,详细名单如下:
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1师、第14师、第57师、第67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已完成调整)。
第1师、第13师、第16师、第51师、第56师、第58师、第78师和第98师(未完成调整)。
它们的兵员和德式装备都在这3个月的鏖战中遭受大量损失,但没有一支部队轻易放弃自己的阵地,让日本侵略者和全世界领教了中国坚定抗战的决心。
南京保卫战(1937.12.1—12.13)

1937年12月1日,日军华中方面军向南京发动进攻。至12月6日,日军已经完成了向南京方向的推进,于6日下午进至南京守军第一线阵地,7日,鉴于南京被围,蒋介石乘飞机离开南京,前往武汉统帅部。同日,日军开始向南京第一线阵地发起进攻,突破阵地后,日军继续推进,到9日完成了对南京城外围的控制,日军试图从南京城光华门突入,被守军成功击退,10日,日军发动全面进攻,战至12日,部分日军冲入城内,城中守军和居民开始向城北逃离,根据卫戍司令部命令,一部从正面突围,一部渡江,但由于追加命令不明,造成了大规模的混乱,大量部队集中在挹江门,为了尽快出城,人群十分拥挤,出现大规模踩踏事故,很多人死在这场混乱中,一些出城的部队因为没有渡江船只,只能用简陋的木筏等工具渡江,也有不少人被汹涌的江水淹没,最后有3万余人成功突围或撤出,但大量的重装备被迫抛弃。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南京保卫战结束,日军占领南京后,对滞留城内的守军和平民进行大肆屠杀,据战后统计,死亡人数超过30万。中国军队参战兵力约15万,日军参战兵力约20万,中国军队阵亡5万余人,日军伤亡1.2万余人。南京一战,第36师、第51师、第58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等德械师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第87师、第88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等德械师中的精锐在上海和南京的连续作战中受到重创,教导总队这支战斗力最强的德械师就此消弭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

武汉会战------富金山战役(1938.9.2—9.11)
1938年6月11日武汉会战爆发后,日军于9月2日进攻富金山,驻守富金山的部队之一是德械师中仅存的精锐:第36师。当天,日军在24架战机的掩护下展开进攻,遭到守军顽强阻击,4日,日军的进攻仍未取得任何进展,7日,日军以一部向富金山阵地侧翼进攻,但被88师一部成功守住,战至9日,第36师仅剩千余人,次日,宋美龄来到富金山阵地前线慰问战士,至11日,日军成功冲入阵地,与守军激战至16时,富金山除主峰阵地外均告失守,第36师在进行了最后一次反击后无力再战,日军施放毒气并进攻守军阵地,第36师残部在友军掩护下放弃阵地后撤。
参战一方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71、51、77军,另一方为日军第13、10、16师团 。在富金山战役中,中国军队以伤亡约1.5万人的代价,阻击日军3个师团长达10天,使日军伤亡约1.4万人,第36师更是伤亡殆尽,从满编1.1万余人锐减至800余人,德械师最后一支精锐部队不复存在,富金山一战打出了德械师的威名,从此成为德械师最后的绝唱。

全面抗战爆发后,几十个德械师都被送到了各个地区,参加了相同或不同战役,还有一些德械师参加的战役同样赫赫有名,但我就不一一道来了,比如南口战役、保定战役、忻口会战等战役也有德械师参战,也都遭到重创,之前提到的前30个调整师里,有28个师就投身于各大战场,最后因伤亡过大,缺少补给等因素宣告终结。

1938年,德国在反复权衡利弊后,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德国出于更为长远的利益考虑,停止了与中国的贸易,解散并撤回了德国军事顾问团,中德军事合作宣告结束,部分还未运抵中国的装备也悉数收回。不过这里的停止合作是德国针对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军事合作,直至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中国向德国、日本为首的轴心国阵营正式宣战,中德合作才算彻底断绝。而绝大部分德械师也在这段时间的作战中受到重创,有限的德式装备也基本消耗殆尽,与此同时,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合作逐渐发展,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资金、人力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的燃眉之急,装备苏式装备的“苏械师”由此诞生,而曾经在战场上肩负重任,撑起战局的德械师,就这样从历史的战火中隐去了。
德械师消弭于历史,但历史不会忘记,所有人都不会忘记德械师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巨大贡献,成为了军史影视作品的常客,获得了军迷们的敬仰,书就了历史的硝烟味浓厚的一页。

德械师系列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耐心看完这四篇文章,当然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这里也请大家谅解,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希望你可以关注我或者加入QQ的交流群,以后我也会更加严谨地对待作品,谢谢大家。
作者QQ:359442496 历史QQ交流群:75255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