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阿西莫夫、克拉克和韩松如何描写“星星” | 公开课

2021-04-13 21:28 作者:未来事务管理局  | 我要投稿


科幻完型手册

为期一年 | 每周一课 | 全部免费 | 名师教学


为你提供理解科幻、创作科幻、使用科幻的完整工具系统

文末扫码报名


课程笔记


科幻完型手册28期

主题:来自星星的科幻经典

 

今天讲一个技术性、方法性的问题:如何从手边的任意素材,展开出一个故事?这不只是科幻,也是任何类型的写作者都需要掌握的基本功。

 

我们以星星为例子,这个素材是绝大多数科幻爱好者都曾关注的。的确,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内心总会受触动。我们也可以说,《三体》的起源跟星星也有关系,为了解答费米悖论,回答人类在宇宙中孤独与否的问题,大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么,其他小说又是如何从星星展开故事的呢?今天我们先来看关于星星的三篇经典短篇小说。

 

切入角度一:寻找素材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日暮》是科幻历史上的经典。小说源于美国思想家爱默生的一句话:“如果繁星每隔千年才出现一晚,人类将会如何景仰与崇拜,并世代保留上帝之城的回忆。”

 

然而,坎贝尔却有不同理解,他认为,假如繁星每隔千年才出现一晚,人们并不会对此景仰崇拜,恰恰相反,而是会变得疯狂和恐惧。坎贝尔把这个灵感给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当时还很年轻的艾萨克·阿西莫夫便创作出了这篇被载入科幻历史的短篇小说,后来小说被扩写成长篇小说,两次改编成电影。

 

我们来理一下艾萨克·阿西莫夫创作这篇小说的思维路径。我们已经知道,小说灵感来源的素材是星星,艾萨克·阿西莫夫得到坎贝尔的这个灵感后,需要找一个角度切入星星这个素材,他的办法是找到我们与星星的关系,挖掘我们对星星的态度,更进一步,是在一个人整个的生活秩序中,星星所占的位置。从这个角度展开,艾萨克·阿西莫夫寻找到整个社会如何与星星产生关联。

 

需要注意,这种相关性是有现实的逻辑、因果的。回到小说中所创造的世界,主人公们位于的星球受到6颗太阳的照耀,常年白昼,他们其实都对星星缺乏概念,艾萨克·阿西莫夫所探讨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星星的出现到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运用的切入角度是:你选择的素材到底跟社会有何联系?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思维方式,也很容易操作。比如说,星星这一素材,本身就容易激起对于某些宏大价值、哲学的思考。我们再举个例子。以火为素材,火跟人类有何关系?我们很容易想到许多宏大的、哲理性的内容,比如从文明角度看,为什么生物登岸后才发展出文明呢,就因为在水中不会发展出火,不会产生化学能,也就不会造成物质转化,带来物质文明。

 

可操作性强是这一切入角度的优势,其劣势是什么呢?就是容易陷于宏观思想,无法将之穿入人物具体的、日常的生活中,通过故事呈现出主题来。很多新作者找的题材都很好,但最后写出来的稿子都不够有血有肉,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更像是散文。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天才:他能在非常具体的情景和人的行动中体现这些抽象事物。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小说核心想要表达的是,当繁星每隔千年才出现一晚,人们会变得疯狂。那就要体现繁星和人类疯狂间的关系,注意不要跑偏。如果是疯狂本身,就变成迪克式小说了。

 

那如何体现呢?

 

在小说设定层面上,人们首先就不相信星星的存在,在6个太阳照耀下,在他们两千多年的文明中,星星都是不存在的。

 

故事层面上,小说中就将人物对星星的质疑与他们的疯狂,和他们对疯狂的徒劳抗拒,转变成了一系列好莱坞式的情景。当然,艾萨克·阿西莫夫更重要的是提出文明与星星的联系,所以在故事层面上小说结局不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完整。总而言之,从质疑,到预兆,到各种各样的反抗,再到黑暗的降临,所有的情景都是为了逐渐呈现出人们最后的疯狂,这也是一种相当希区柯克式的结构。

 

总结一下,切入素材的一个关键角度在于,要清晰认识到素材与社会的关系,将二者捆到故事设计和情节中,严格围绕着它们的关系来写,就像《日暮》中艾萨克·阿西莫夫紧紧围绕星星与人的疯狂、文明的毁灭来描述一样,这样做以后,小说就会很扎实。

 

切入角度二:讨论素材在宏观、客观世界中的影响


阿瑟·C·克拉克的《岗哨》是科幻行业上的经典,据说曾启发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制作。

 

小说的故事性不强,克拉克也像大刘一样不太在意故事。小说切入的角度有两层:人类跟广泛意义上整个宇宙的关系,人和具体的星球月球的关系。

 

从中也可以看到《日暮》和《岗哨》的区别,阿瑟·C·克拉克其实不太关注人类社会,从这个角度说,他和大刘也很不一样。大刘对社会的观察是很具体的,而阿瑟·C·克拉克则会远离这方面议题,至多一些社会、历史的议题。或者比较武断地说吧,阿瑟·C·克拉克关注那些“死”的、无法变化的事物,大刘则关注正在变化之物。

 

那么,阿瑟·C·克拉克是如何从星星这个素材展开的呢?

 

阿瑟·C·克拉克在小说中给出了一个假设,其他文明猜测地球或太阳系内可能产生文明,但又无法等待数以千万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于是将月球用作触发器,文明一旦到达月球,就会向遥远的其他文明触发报警,那当其他文明接收到触发器信息后,他们会采取什么措施呢?这是中外科幻中重复出现的一个故事模式。

 

可以看到,在这篇小说中,星星就和人类社会毫无关系了,阿瑟·C·克拉克关注的,是从客观科学层面而言,星星作为构成世界的无数元素之一,在宇宙中的影响和功能。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种切入角度:从自然、科学或说整个客观世界的角度出发,去讨论素材的影响。我们举个例,来看轮子这一素材。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发现无数的轮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轮子并不是人造物,其本身拥有在自然中出现的必要性。

 

不只是某样具体的素材,我们也可以去找某个现象出现背后的必然性、新奇视角或发人深省的道理,这些规律、视角和道理可以庸俗,但和人类社会不必相关。

 

举个例子,当年军旅的编剧朱苏进老师写过一篇叫《绝望中诞生》的小说,故事中,一个地质学家通过观察地球形状,推论出一个垂直于地球的星球,正是因为这颗星球的吸引,地球才形成了现在的地貌形态。

 

当然,有人说这个故事不科学,但是,科不科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从全新的角度去解释和提出了一些问题,发人深省。

 

切入角度三:把素材反映到个体的价值观上

 

我们再来看今天的第三个案例:韩松的《宇宙墓碑》。

 

相较于前两种角度的宏观,韩松在运用星星这个素材时,使用的切入角度很个体化,他关注的是星星对于我们人生经历和体验上的影响。

 

有些人可能觉得《宇宙墓碑》和《日暮》差不多,都可以看作是星星对于社会与文明的影响,但从读者角度出发,阅读这两篇小说的感受很不一样。绝大多数下,阅读《日暮》的读者都会跨越个体存在与否的问题,直接去思考文明问题。

 

《宇宙墓碑》讨论的不是社会、文明,而是个体对于生死、纪念、生活回忆的认知感受,这些都不属于文明层面的考量,对于文明来说,核心问题是生存、发展、毁灭等等。然而,这些话题虽然在文明层面上很轻微,但在个人层面上,却极为重要。每个人都逃脱不开这样一些思考。

 

在小说中,对人物的情绪、思考和态度的描绘随处可见。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也开始询问,死后筑碑到底是为了什么?通过墓碑,我们到底在纪念什么东西?当人类来到星星上后,如何去看待人和新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如何体现在死亡上?这都是一些非常个人化、差异性又具体的问题。

 

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到的第三个切入角度:把素材反映到个体的价值观上,从个体出发,选择描写角度、争议议题、角色情绪和人物状态,让读者感受到。

 

这个切入角度的优势是天然就具有一种人物感,劣势在于对人物描写要求很高,作者需要找到大量现实或说可信的场景或状态,将素材放进去。也就是说,作者需要真正写好一个人,而不是像阿西莫夫、克拉克那样对人进行随意的、符号化的描写。在他们的小说中,人物都很不真实,读者也很难记住人物名字。

 

最后我们总结下,从一个素材出发的创作,有三个不同切入角度。

 

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日暮》中,考虑的是素材与整个社会、文明的关系。除了星星,火、衣服、毛发等都是很能勾起这方面想象的经典素材。素材可以很常见、平凡,只要你能找到合适的设定与情节设计,对这个素材极端化(之前我们曾讲到思想实验,可以结合听听)。艾萨克·阿西莫夫能写好这个故事,也是在于坎贝尔对爱默生那句命运的反向思考,本身就很有价值。如果缺乏好的设定和设计,那从这个素材出发的故事也没多少意义。

 

阿瑟·C·克拉克的《岗哨》则从素材与宇宙的关系出发。这种写法很考验作者的学识和阐释复杂抽象事物的能力,而且还需要充分理解素材跟自然、世界或宇宙的关系。素材选什么没关系,重要的是,能否将人引入故事,营造出悬念感。就像《绝望中诞生》,原型我们都很熟悉,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住院期间,观看世界地图海陆分布时,受到启发,提出板块学说,这就是一个很有传奇感的故事。

 

韩松的《宇宙墓碑》则是从个体切入,写法的要点在于创造出一个本身即有魅力的角色,将角色和素材联系起来。

 

韩松这篇小说中的墓碑本身是没什么科幻感的,但宇宙中的墓碑一下就有了奇异感了,但这有什么意义呢?到底有何作用?《宇宙墓碑》这篇小说实际上就是在描绘一个人在一生中如何接触、了解和追寻这些问题。大刘的《球状闪电》也是跟《宇宙墓碑》同样的写法,故事情节逻辑上都大同小异,只不过《球状闪电》里的男主相较而言单薄些,但里面的设定还是很不错的,如果有《时间回旋》那样的描写方法,《球状闪电》也能扩成得奖三部曲。

 

总而言之,从一个素材出发,你要先确定,你的切入角度是与个人,社会还是文明的关系。

......


本文为课程片段摘录。想获得完整内容,请加未来局接待员微信(faa-647)入群,关注每周三晚8点的直播课程。



文字整理 | 圈圈


阿西莫夫、克拉克和韩松如何描写“星星” | 公开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