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何以曲解成“以德报怨”,孔子的君臣父子何以曲解成愚...

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什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完整的内容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吾得而食诸?”由此可以看出,齐景公对孔子“君臣父子”的观点很赞赏,并分析如果违背孔子的观点,他就无法坐稳自己的王位。
北京大学法学系教授陈瑞华先生表示,“君臣父子”的观点是孔子为了促进社会稳定、合理分配天下资源而建立的一种理论。正如文中所说,如果不能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分配制度,势必天下混乱,每个人都没有好日子过。
现在的很多人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宣扬的等级制度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在汉朝以后,儒教思想基本沦为了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对原始儒家的很多观点都是断章取义,虽然借了孔子之名,却没有尊重孔子的原意,甚至完全背离了孔子的本意。
比如我们熟悉的“以德报怨”这个词,今天常被用来形容受了委屈仍然友好地对待对方,几乎和“以德服人”成为了“孪生兄弟”。
而实际上,孔子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意思是说,用恩德对待别人的怨恨,那么要用什么来对待别人的恩德呢?所以我们要用怨恨对待怨恨,用恩德对待恩德。由此可见,孔子要表达的意思和“以德报怨”是完全相反的。
孔子的“君臣父子”这一观点,明显也存在被曲解的状况,而且有被统治者工具化的嫌疑。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曾不止一次地阐释“君臣父子”这一观念,总的来说他的解释是:“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各守其道,天下治也。”意思就是说,君、臣、父、子都要恪守一定的规则,君王不能一味地要求臣子如何做,父亲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子女如何做,而是应该首先做出榜样,以身作则。反之,臣子和子女也要遵守自己的职责,如果对圣人之言、父母之命不加遵从,也是破坏社会规则。
此外,对于政治行为孔子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政者,正也。”就是说,政治是维护和匡扶正道,也就是保障规则,使社会上的所有人各安其命,各守其道。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大治,社会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否则,只要有一个人破坏规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破坏规则,这样一来,任何人的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直到所有人都无视规则,规则完全失去效力,社会陷入混乱。
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君王是规则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如果君王恪守规则,那么即使臣子破坏规则,也只是一时的破坏,而一旦君王不以身作则,那么规则必然就会崩溃。
孔子的“君臣父子”思想本来有着积极的意义,之所以没有被忠实地贯彻,主要是因为君权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君和臣都是一种社会分工,臣子扮演的角色是臣子和被监督者,而君王所扮演的角色则是君王和监督者以及自我监督者,这就要求君王有很崇高的德行,至少必须具备正直的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而一旦君王德行低劣,是非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又不足,因为无人可以监督、制约,那么社会秩序和规则就很容易被打破,如此一来,孔子“君臣父子”观点的积极意义就无法体现了。
孔子的“君臣父子”理论固然是非常脆弱的,保证了统治者的权力却又没有对之进行制约,所以最终被统治阶层利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的出发点是为国为民,是为了建立起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用以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合理权益。
虽然在今天看来,“君臣父子”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论从史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就孔子时代而言绝对是先进、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