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刑法问答:打击错误和偶然防卫的结合】
问题:
刑法攻略103-104页,打击错误和偶然防卫的结合。


1、偶然防卫本身是客观阶层的考察要素,对偶然防卫的考察应该是在打击错误之前。如果在偶然防卫这一块已经构成了正当防卫,阻却了违法事由,是否还需要继续考察打击错误?
2、为什么103页倒数第7行中,说要先讨论打击错误,再讨论偶然防卫的问题?偶然防卫作为客观阶层的阻却事由,不是应该在打击错误之前考察?
3、如果在主观题中遇到打击错误和偶然防卫都具备的情况,是按照逻辑体系,分析完客观要件后直接阻却违法事由,得出结论,还是需要将打击错误一并分析后,综合得出一个结论呢?

解答:
(一)问题解答
针对问题一:
首先,在阶层论体系的判断中,偶然防卫确实是放在违法阻却事由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其与打击错误属于不同阶层,判断顺序也先于打击错误。因此,在理论上,若判断行为人构成偶然防卫阻却了违法,则不需要考察其是否存在打击错误的情况。
但是,在上述案例中,若先判断偶然防卫,则只判断了双边关系,没有对三边关系进行完整的考虑。在这种案例中,结论固然重要,但是判断过程完整也同样重要,必须将三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完整考虑。
再者,在三边关系中若先判断双边关系,也可能导致答题的时候混乱。
因此,若遇到上述案例,建议还是采取柏浪涛老师的判断顺序。
针对问题二:
接上述回答,这是为了判断过程的完整,保证判断对象不会出现遗漏,也保证同学们判断过程不容易出错。
若采用先偶然防卫再打击错误的判断方式,可能有的同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判断甲对乙构成偶然防卫,根据结果无价值论构成正当防卫;同时,甲对丙构成故意杀人未遂,此时正当防卫与故意杀人未遂竞合……
可以看出上述判断过程是更加复杂的,大家也更容易出错。因此如前所述,希望大家还是按照柏浪涛老师的判断方法进行判断。
针对问题三:
我们建议大家:先分析三边关系,根据竞合理论得出初步结论。再根据双边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因为考试过程汇总分数的大头在于论述而不在于结论,尽量保证自己的论述过程完整。
如果要得出综合结论的话,大家记住从法考的角度出发,具体符合说和行为无价值论立场相同,法定符合说和结果无价值论立场相同。结合的时候将二者结合即可,例如:根据前者,模型1的场合下,甲对丙构成杀人未遂,对乙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也不构成正当防卫。
(二)体系定位
1.刑法总论——犯罪论——主观要件
《刑法攻略精讲卷》P103-104
(三)学习方法
在现阶段的学习中,针对这种需要多层次判断的复杂案例,建议同学们还是参照柏浪涛老师给出的“公式”进行判断,他的公式是大家一致认可的。
还有就是前面所说的,在主观题的答题中,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论述过程尽量完整,仅有结论是很难得到大部分分数的。
(四)问题点评
从提问中可以看出师弟/师妹已经掌握了阶层论的基本思维。题目中尽管是先判断打击错误再判断偶然防卫的,但是这是因为判断对象不同所导致的(三边关系和双边关系),大家继续保持阶层论思维即可,不必因此动摇。同时,我们再次强调:大家一定要注意论述过程的周全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