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有毒,为何端午节还要饮雄黄酒?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
端午节的习俗想必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除了吃粽子、挂艾叶,南方地区还有饮雄黄酒的习惯。说到饮雄黄酒,民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误饮雄黄酒,显出原形的故事,想必也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那大家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形成了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的印象。当然,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们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蚊虫不叮。
端午节雄黄酒额头画王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过端午节要饮雄黄酒。除了迷信色彩之外,饮雄黄酒到底会有哪些好处和弊端?饮雄黄酒与端午节,是我国特有的民间风俗。传说战国末年,楚国大夫屈原怒投汨罗江,附近村民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汨罗江里,说是可以药晕水里的鱼虾,保护屈原的遗体。就这样,汨罗江两岸的大人们,将雄黄酒涂抹在自己孩子的七窍,使他们免受虫蛇伤害,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端午节饮雄黄酒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黄金石,原产于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涂,又可以内服,主要用来解毒杀虫,治疗恶疮、蛇虫咬伤。古人深信雄黄与雄黄酒能避鬼邪、杀百毒。先秦时,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被视为恶日。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荼害人间。因此,古人便把这天作为“防疫节”,以避瘟魔毒物。
端午节驱虫辟邪的各种方式
但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更有腐蚀作用,服用雄黄极易使人中毒、腹泻、呕吐。因此要谨慎使用。所以现在矿物雄黄酒已经不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了,取而代之的是草本雄黄酒。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可直接饮用的雄黄酒,就是产自湖北荆门陈家湾的五月五雄黄酒。
陈家湾处于鱼米之乡,容易受到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威胁,通过毒性很强的矿物雄黄酒,洒在庭院,防止五毒等动物的入侵。而草本雄黄酒在古代的的作用是驱瘟辟邪。端午前后,正是雨季来临,春夏交替之际,人们毛孔渐开,从中医的角度看湿气、邪气往往在此时入侵。古时人们认为草本雄黄酒正好用于在这个时候进补,扶正祛邪,驱除身体里的邪气。
五月五雄黄酒正黄旗版
陈氏祖传的两种雄黄酒,一种是以雄黄石(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有毒)为原料制作的雄黄酒,称为矿物雄黄酒。此酒会在端午节当天,洒在庭院屋角,以驱邪辟虫;另一种是以杜仲雄花和黄精为原料,取杜仲雄花的“”雄和黄精的“”黄组成草本雄黄酒。这种取材珍贵的草本雄黄酒,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得到了品酒爱好者们的一致认可。
五月五雄黄酒获“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雄黄有毒,为何端午节还要饮雄黄酒? 因为人们饮用的雄黄酒早就不再是以前的矿物雄黄酒,而是珍贵的草本雄黄酒——五月五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