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劣化机理初步研究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遗迹劣化机理初步研究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
孙丽娟1、2 王博1 赵丛苍1 王炜林3 张伟3
(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市710069;2.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市710069;3.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市710054)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地处泾河下游北岸的一级阶地上,南距泾河约1公里,海拔498.5米,面积约为80万平方米,为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所罕见中心聚落遗址。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已发掘17678平方米。遗址内的文化堆积主要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和半坡四期类型。前者重要遗迹就是遗址北区发现的庙底沟期完整的聚落环壕,后者则是南区断崖上发现的东西向成排分布的房址和陶窑。
对于土遗址而言,遗迹一旦暴露于露天环境下,长期受气候环境(温度、湿度、蒸发量、降雨量等)及各种动植物侵害,表面就会劣化严重,产生龟裂、酥碱、裂隙、雨水溅蚀、泥浆流痕、冲沟、坍塌等病害。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土遗址受各种自然因素破坏的成因,2008年5、6月间,笔者在杨官寨遗址考古现场选择典型遗存,测试其土壤中含水量、土壤可溶盐、腐殖质等微量元素,并对各遗存发掘环境、保存环境及其病害产生发展演变进行监测,综合分析土遗存的劣化机理。阐述如下:
1遗址土样介绍
主要对壕沟、灰坑以及文化层进行采样(表一,表二,表三),采集地点为T5040、T2907、G8-1(H776)、G8-2、T5433;采样分为:同一高度随时间变化采样;相同高度不同类型遗址采样;随发掘高度递进采样。
1.2测试
土壤的含水率、pH值、腐殖质、钙、镁、氯化物、硫酸盐、二价铁及土壤的微观结构等对土壤的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因此,经初步筛选对采集土样进行测试。
1.2.1土壤基本因素测定
(1)现场土样含水率测试(表四)。
1.2.2土遗址原状土样显微分析
采用ZEISS的SIPNO.MIC00014型显微镜对Y2008001、Y2008002、Y2008003、Y2008004、Y2008005、Y2008010、Y2008011、Y2008012、Y2008013、Y2008023、Y2008024、Y2008025、Y2008026、Y2008027;Y2008040、Y2008048、Y2008054、Y2008055、Y2008056样品放大50
倍,土样的微观结构(图一,1~18)。
2遗址发掘现场监测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遗迹逐渐暴露出来,遗迹所处环境的原有平衡被打破,再加上土遗址自身性能脆弱,遗迹将产生一系列损毁。其中遗迹揭露初期,发生破坏速度和程度都是最大的。
*依照LaMotte土壤手册提取样品(参照农业标准)。
我们往往看到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随着考古遗迹的揭露,在温湿度、蒸发、降雨、动植物等条件影响下,遗址遗迹表面产生风化、龟裂、溅蚀、泥浆流痕、冲沟、坍塌、裂隙、酥碱、表面污染、动物活动、杂草丛生等各种劣变,对遗址遗迹的研究、保护极为不利[3-7]。因此对影响考古发掘现场土遗址保存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温湿度、蒸发量、降雨等)进行监测;对遗迹出现的主要病害(裂隙、龟裂、崩塌、生物破坏等)的产生发育演变进行监测,了解遗址病害发育演变速度和规律;对遗址周围存在的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及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等进行观测。确定遗迹出土后所处环境及环境变化对遗迹保存的影响,得出病害产生机理[9,10]。
2.1环境监测
气候环境与温湿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温湿度变化集中体现了气候环境变化情况,发掘初期对遗址破坏最大的季节是春季。西安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3~5月)气温上升快但不稳定,降水量约为全年的23%;夏季(6~8月)炎热但湿度较大,平均气温高于25℃,降水量约为全年的40%,多雷雨;秋季(9~1月)凉爽舒适,气温速降,平均降水量达186.7毫米,为全年降水量的33%,平均降水日达12d;冬季(12~2月)寒冷少雨雪,一月份平均气温降至2℃,最强寒流可使气温低于-10℃,空气干燥,三个月降水量仅为24mm,约为全年降水量的4%。年平均风速1.6m/s[11]。因此,本文首先主要选择了对遗址影响较大五月份进行记录;温湿度为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每两小时记录一次环境蒸发量及晚间总蒸发量;而降雨虽不是普遍现象但对遗址破坏严重,因此按降雨次数记录降雨总量。
2.1.1温湿度
地表的温度通常都要经历日变化与年变化等周期变化。常规下物体热胀冷缩,这种变化随着温度的周期变化而变化。对于土遗址,这些变化产生的张缩应力,必然导致土体稳定性的下降,具体表现为开裂、脱落等。另外,由于温度传导的梯度,导致内外收缩膨胀不均,产生张力,破坏也很大。空气中湿度的变化是土壤表面风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白天湿度低,晚上湿度高,温度低于露点时,水分会在土壤表面冷凝,造成土体表面风化破坏;湿度的循环变化可使迁到表面的可溶盐反复溶解结晶,产生破坏作用;高的空气湿度还容易促进霉菌的生长繁殖[4]。这种现象在遗迹暴露于自然环境初期劣化非常强烈,西安地区一般五月中旬已经非常炎热,属于典型的高温低湿天气,因此选择5月14、15、16日三天白天对T5040的温湿度进行监测记录(表六)。
2.1.2遗址现场蒸发量
通过测试遗址中装有水的烧杯中水分蒸发减少量,通过公式(1)换算得出蒸发量(以mm为单位)。
其中H为:蒸发量(mm),M2为蒸发一段时间后水的重量,M1为蒸发前水的重量,ρ为水的密度,S为烧杯的面积。针对遗址揭露环境特点,记录五月份15、16、17、25、26、27六天蒸发量
2.1.3遗址现场降雨量的监测
降雨量测试方法与蒸发量测量相似,记录烧杯中水分增加量,通过公式(1)换算得出降雨量,在5月13日~5月30日杨官寨有一次强降雨,为5月25日20:00-24:00,降雨量为8.9mm。
2.2病害监测
病害是发掘现场遗迹揭露前后受环境突变影响产生的病变,病害的发育可导致遗迹现象观察记录困难,严重时破坏遗迹稳定性;通过监测分析遗迹病害的产生发展情况,对相同情况下遗迹病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风化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保护土遗址工作的中心环节。本文针对杨官寨遗址病害特点,主要监测了遗迹产生的裂隙、龟裂、起翘、崩塌、生物破坏等病害[5、6]。
2.2.1裂隙
裂隙的存在,破坏了遗迹的整体稳定性,严重影响了遗迹的安全。择六个典型裂隙监测其发育的深度与宽度。裂隙1,2,3,4,随发掘进度进行监测;裂隙5,6是在遗址发掘半年后进行的监测,纵向发育到底(表八)。
2.2.2龟裂
龟裂是遗迹土壤自身含水量高或雨水渗入后,随环境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蒸发量增加,土壤颗粒富水膨胀失水收缩,在收缩应力作用下产生开裂。监测期发现经过5月25日降雨,2天后遗址表面产生大面积龟裂、起翘,对遗迹观察与记录造成困难。
2.2.3崩塌
考古发掘中较大立面遗迹,长期孤立放置,未采取加固措施,受降雨、大风或人为活动等影响下受力不均,导致遗迹塌毁、消失。
2.2.4生物破坏
生物对遗址遗迹的破坏较大,范围广泛,一般遗址发掘一个月左右,如蝼蛄、白蚁、蚂蚁等在土遗址内营穴生存,草类在土遗址表面的生长,
影响遗迹信息提取,并破坏遗迹整体稳定性。
2.2.5人为破坏
来自工程施工、交通等方面的震动对土遗址造成危害主要表现在使表层颗粒脱落、土体开裂坍塌、结构不稳[4]。杨官寨遗址西邻公路,北接建筑工地,南有灰场,震动、噪声以及灰尘等因素,加速破坏遗迹。
3结果与讨论
3.1土壤因素分析
(1)对典型土样含水率的测试分析
由表1-4可见,在2008年5月22日中午温度偏低,湿度较高,日蒸发量较低情况下,同一遗址、同一高度土样Y2008006、Y2008007、Y2008009含水率变化不大,遗址本身水分含量较稳定。土样Y2008015~Y2008017;Y2008018~Y2008022;Y2008023~Y2008027,三个不同高度中200cm为灰土层含水率相对最高,280cm处与地下水位较接近,含水量相对偏高。120cm处接近地表,受地表蒸发影响较大,含水量偏低。
(2)对土样pH值、腐殖质、钙、镁、氯化物、硫酸盐、二价铁等分析
根据土壤微量元素分析,杨官寨遗址T5040和T2907两个探方中土壤均为弱碱性。T2907第三文化层中腐殖质含量较高且相对稳定,T5040第一和第二化层中腐殖质含量较低,且有较大的不均匀性。T5040第二文化层镁离子含量较高,第一文化层较低,T2907第三文化层中镁离子含量差别较大。硫酸盐含量T5040第一和第二文化层含量较低;T2907第三文化层含量略有偏大且不均匀。氯化物中T5040第二文化层和T2907第三文化层中含量一致,二价铁离子含量也一致均较低。
3.2显微分析
通过对遗迹采集样品显微观察,由Y2008001,Y2008002,Y2008003,Y2008004,Y2008005,Y2008011,Y2008012,Y2008013放大50倍的显微照片可见,同一地层中土壤样品颜色一致包含物相似,但土壤微观孔隙分布不均,存在较多大的贯穿性裂隙,土壤颗粒结合不牢固,随发掘时间和发掘进度的进行,遗址从表面向内部发育,遗址稳定性将遭到破坏。由Y2008023,Y2008024,Y2008025,Y2008026,Y2008027的显微照片可见,第三文化层中土壤颜色为灰色,土质疏松,土壤颗粒之间较松散,第三文化层和下面的土壤有明显界面,Y2008026从颜色上就可明显看出其过度的临界状态,颜色介于两层之间。由Y2008040,Y2008048,Y2008054,Y2008055,Y2008056分别是灰坑,壕沟,耕土,房址,窑址五种不同类型遗址土样,从显微图片可见灰坑土样为深灰色,土质酥松,颗粒结合不牢固,杂质较多;壕沟土质灰色较浅,土壤中裂隙较大,土壤结构非常不均匀,土体稳定性非常差,遗址极易表面风化;耕土也为灰色,但土壤颗粒结合的较为牢固,表面裂隙较少;房址中富含杂质较少,灰色成分较低,土壤颗粒细密均匀,结合的较牢固;窑址中土壤颗粒结合牢固,颗粒分布较均匀,但存在较多透气空隙。通过对部分样品的显微观察,土遗址土壤颜色,杂质分布及颗粒结合等可初步判断遗址整体稳定性。
目前所测样品不系统,在后面通过对样品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分析,进一步为遗迹劣化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3.3环境分析
3.3.1温湿度
由图二日温湿度变化曲线可见,早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对遗迹的观察记录有利,而中午温度达到最高,湿度最小,遗迹表层水分蒸发,遗迹土壤颗粒间呈松散状态,土壤颗粒易于迁移,现象模糊,不利于记录。日最高温差可达19.6℃,日相对湿度差可达37%,温湿度迅速变化,在遗址发掘初期,伴随着土壤中的可溶盐等微量元素,在温湿度交替变化下产生溶解结晶,产生盐害、结壳等破坏,进而对土体的结构和稳定性造成影响。
3.3.2蒸发量的分析
由图三可见一天内,蒸发量最高值在午后两小时出现,早晨和下午蒸发量较低,在夜间蒸发量总量也比较低。蒸发量高在发掘过程中,揭露的遗址表面水分蒸发迅速,可溶盐易于析出,土壤表面干燥,遗迹现象不易辨识,长期处于蒸发量较高的环境下,遗址裂隙发育,加剧破坏遗址的稳定性。
其中5月16日蒸发普遍偏高,当日天气晴朗,风力大约为2~3级。在高温和风的作用下,蒸发量很高。而5月25日是阴天湿度较大、温度较低,蒸发量较低。
综合分析,温湿度变化曲线和蒸发量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一天中,早上遗址现场温度较低,湿度较大,蒸发量较低,对刚刚揭露的遗址表面破坏较小;而中午时分随着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蒸发量增大,遗址表面水分迅速挥发,遗址表面病害发育迅速,随着温湿度与蒸发量的不断交替变化将给遗址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
3.4病害分析
3.4.1裂隙
通过裂隙监测结果做裂隙长度和裂隙宽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四、图五)。
由图3.3可见,裂隙1,2,3,4随发掘进度总向深度加大;其中,裂隙1,2,4发育较同步,在外界环境一致的情况下,裂隙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发育最初的速度较快,当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裂隙处于亚稳定状态,进入缓慢发育期,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随发掘时间和深度递增,裂隙再次进入较快速发育阶段。裂隙3发育深度与时间基本上成正比,属于递进式发育。裂隙5,6已发掘
半年,裂隙纵向发育完全。
由图3.4可见,裂隙1,2,3,4随发掘进行,裂隙宽度发育也比较迅速,当达到一定宽度后,裂隙横向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进入发育缓慢期。对于裂隙5,6来说,虽然纵向不再发育,但裂隙仍然不稳定,在外界环境变化下仍会继续发育,增加裂隙宽度。但宽度发育速度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3.4.2龟裂
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东北部,4、5月份空气温湿度变化剧烈,昼夜温差较大。遗址发掘初期表面土体结构较为致密,但随着遗迹内水分不断蒸发,尤其蒸发量较大时,土体表面出现了大小、方向不均匀的裂纹,裂纹发育到一定程度将影响遗迹表面信息的观察与记录。若受降雨等天气的阴晴变化,土壤颗粒反复吸水膨胀,失水收缩,颗粒之间起连接作用进一步破坏,遗址表面龟裂起翘越发严重,最终导致遗迹表层土剥离,遗迹受到严重破坏。
3.4.3崩塌
杨官寨遗址内涵比较丰富,中期、晚期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较多,存在诸多里面遗迹现象,土体本身受力不均,易于开裂、倾斜崩塌。
此外,地质作用而造成的崩塌也非常严重,如5.12特大地震使得原本遗址裂隙加深、加宽,乃至完全崩塌。
3.4.4生物破坏
主要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种破坏。遗址发掘一周内,遗迹表面就有各种植物生长,随着时间延长植物根系不断深植遗迹内部,致使遗迹结构和稳定性受到破坏。动物在遗迹内部打洞营巢,如蚂蚁、蚯蚓等造成遗迹破坏。另外,在潮湿区域或降雨后在遗址表面有青绿色霉菌生长繁殖,影响遗迹外观,降低遗迹表面抗风化能力。
3.4.5人为破坏
破坏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由于基础建设产生的震动、噪音、灰尘等对遗址造成损坏;第二是由于在发掘过程许多工作人员缺乏保护意识,而对遗址造成的破坏。
4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杨官寨遗址壕沟土样呈碱性,腐殖质含量较高,而铁、氯化物、硫酸盐等元素含量相对较低,遗迹发掘初期土壤颗粒结合力较强,遗迹现象清晰,受环境影响,特别是温湿度变化土壤颗粒间的胶结强度迅速下降,遗迹表面土壤颗粒化,进而产生龟裂,盐析等病害。
(2)杨官寨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属于露天发掘,遗迹揭露后,表面温度升高,湿度降低,遗迹内原有的液态水平衡被打破,水分散失,土壤颗粒胶结强度下降,长期持续水分丧失,使得裂隙向纵深发育,尤其是立面位置的卸荷裂隙加速发育,最终导致崩塌;降雨不但在土遗迹表面产生雨水溅蚀、冲蚀等破坏,同时增加了遗迹土壤自身重量,导致卸荷力矩加大,从而引起遗迹整体崩塌,遗迹在雨后还会再次产生龟裂、盐析等病害,并且进一步加速了微生物及动植物生长繁殖。
(3)遗址发掘后,高温低湿高蒸发量环境中持续1-3天,遗址表层遗迹现象基本难于辨认,给考古信息的提取造成困难,这在监测构成中已经得到印证。
(4)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遗址裂隙不断发育,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有些遗址已经发生坍塌,给遗址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尤其降雨后很多遗址发生了冲蚀,坍塌,2天后遗址表面发生了龟裂、起翘、剥离,使遗迹关系变得模糊不清。
(5)再有遗址发掘后经过一个月左右,遗址表面就有大量植物生长繁殖,遮挡遗迹现象,而根系发育也会破坏遗址稳定性。动物在遗址上营巢破坏遗址表面遗迹现象,长期下去影响遗址稳定性。
本文针对杨官寨遗址土壤性质及考古发掘现场环境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在进行重要遗址发掘时搭建临时性保护棚,降低由降雨、日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剧烈变化给遗址遗迹带来的破坏。
(2)采用有效加固剂材料对脆弱而重要的遗迹进行适当加固,以减缓土遗址的遗迹风化速度。
(3)对土遗址遗迹发掘环境(如温湿度、土样结构及稳定性等)进行定期监测,以了解遗址遗迹风化状况,及时采取措施。
(4)依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发掘出土的遗迹进行定期维护,早发现、早解决,预防遗迹发生毁灭性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