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4月5日【常识午餐】

2023-04-05 08:27 作者:公考李梦娇  | 我要投稿

1. (单选)病虫害一直以来都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之一,每年在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科学家发现,经常爆发病虫害的森林大多是一些:

A.阴生树种为主的次生林

B.种群复杂、种类繁多的自然林

C.阳生树种为主的次生林

D.种群简单、树种单一的人工林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生态系统。

第二步,人工林是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森林,树种选择、空间配置及其他造林技术都是按照人们的要求来安排。人工林的特点是生态结构比较单一,食物链不完整,抵抗力和稳定性弱,容易爆发病虫害。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阴生树是受光量少,生命力顽强的树种。次生林是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二者组成的森林,树种多样,系统完善,稳定性强。

B项:自然林是基于自然能力形成的森林,与人工林相对。种群复杂、种类繁多的自然林生长结构状态稳定。

C项:阳生树是受光量多的树种与次生林组成完善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强。

 

 

 

2. (单选)电视剧里出现的一些古代场景,常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史错误。下列电视剧中的场景没有违背史实的是:

A.秦始皇在宴会上招待群臣吃石榴

B.汉将军李广和部下约定以烟火爆炸为进攻号令

C.三国曹植痛饮葡萄酒一醉方休

D.唐太宗李世民背诵三字经教导百姓

【答案】C

【正确率】27%

【答题次数】2624次

【三级知识点】常识判断-历史-中国史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

第二步,石榴、葡萄、苜蓿等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中国。可见秦始皇在宴会上无法招待群臣吃石榴,A项错误。火药发明于唐朝,唐朝末年,火药才被用于军事,据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因此汉朝时期,烟火之类的火药还没有用于军事领域。汉将军李广无法和部下约定以烟火爆炸为进攻号令,B项错误。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可见《三字经》成书于南宋时期,D项错误。因此,唐朝时期《三字经》还没有问世。因此只有西汉传入中国的葡萄酒可能出现在三国时代的餐桌上。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无。

 

 

3.(多选)触电伤员呼吸和心跳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抢救伤员,下列措施正解的是:

A.使伤员平躺并进行严密观察

B.保持伤员气道通畅

C.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D.胸外接压(人工循环)

【答案】ABC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心脏复苏法。

第二步,心肺复苏法操作过程有以下步骤:(1)首先判断昏倒的病人有无意识;(2)迅速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平躺在地上或硬板上;(3)开放气道,仰头举颏或颌;清除口、鼻腔异物;(4)判断患者有无呼吸,通过看、听和感觉来进行;(5)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两口;(6)保持头后仰,另一手检查颏动脉有无搏动;(7)如有搏动,表明心脏尚未停跳,可仅做人工呼吸,每分钟12-16次;(8)如无脉搏,立即在正确定位下在胸外按压位置进行心前区叩击1-2次;(9)叩击后再次判断有无脉搏,如有脉搏即表明心跳已经恢复,可仅作人工呼吸即可;(10)如无脉搏,立即在正确的位置进行胸外按压;(11)每作30次按压,需作2次人工呼吸,然后再在胸部重新定位,再做胸外按压,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协助抢救者或专业医务人员赶来。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12)开始2分钟后,检查一次脉搏、呼吸、瞳孔,以后4-5分钟检查一次,检查不超过5秒,最好由协助抢救者检查;(13)如有担架搬运患者,应该持续做心肺复苏,中断时间不超过5秒。

因此,选择ABCD选项。

【拓展】无。

 

 

4. (单选)果农赵某在柑橘成熟季节为防止柑橘被偷,在果园四周私拉电网。某晚,孙某欲偷柑橘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赵某对这一损害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

第二步,B项正确,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赵某明知会有人偷柑橘并被电伤,虽然其主观上对伤人结果的发生不是积极追求而是放任,但对结果的发生也并不反对,因而属于间接故意。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赵某的主观目的是防止柑橘被偷而不是为了伤人,因而其主观心态不是直接故意。

C项:过于自信的过失,又称“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赵某对拉电网会电伤人这一结果的心理状态是放任,其知道会有人来偷柑橘并且可能会触电,因而不是轻信不会有人偷柑橘而触电。

D项:疏忽大意的过失,又称“无认识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赵某明知私拉电网会导致他人危害的结果发生,不属于过失犯罪。

 

 

5. (单选)飞机起飞时,乘客容易出现耳朵不舒服甚至些许疼痛的感觉,为缓解这一症状,乘务人员往往让乘客咀嚼口香糖,这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A.保证外界声波传至内耳

B.防止听觉感受器受损

C.保证听小骨的正常振动

D.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生活常识。

第二步,飞机起飞或降落时,机舱内气压发生变化,使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耳朵产生痛感。咀嚼口香糖或不断做吞咽动作,可使咽鼓管张开,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缓解疼痛并防止鼓膜损伤。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刺激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传递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听觉。咀嚼口香糖与声波传递无关。

B项:耳蜗内的纤毛细胞也称听觉感受器,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听觉感受器受损。咀嚼口香糖并不能减少周围环境的声音影响。

C项:听小骨将鼓膜的振动传递给内耳,使人能听到声音。选项与题目无关。

 

 

6. (单选)王某在公园与李某发生言语冲突,用小刀刺伤李某,强行抢走李某身上财物后逃跑。此时,李某紧追不舍,追出500米后用砖头将王某砸成轻伤,并夺回了自己的财物。李某的行为应当属于:

A.故意伤害

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

D.紧急避险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

第二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本题中王某抢走李某财物后逃跑,李某紧追不舍夺回财物的行为,属于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实施的正当防卫。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故意伤害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李某主观上存在防卫意图,不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不构成故意伤害。

C项: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本题中李某为保护自己的财产利益致王某轻伤,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不是防卫过当。

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人实施,紧急避险的对象条件是无辜第三者,与题干不符。

 


4月5日【常识午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