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射齿类(Radiodonta)的系统发育及分类简介(下)

2022-10-03 13:53 作者:烈焰之魂Fire_Soul  | 我要投稿

        Hello,大家好。这里是新人up主炽魂Fire。书接上文,这次我们介绍剩下的两个科——筛虾科(Tamisiocarididae)赫德虾科(Hurdiidae)

射齿目系统树,炽魂绘制,与上一版相比改了部分翻译和颜色

        筛虾科(Tamisiocarididae)属于一个单系群,具有五个有效种。其中,北方筛虾(Tamisiocaris borealis)自然是该科的模式属种。虾如其名,筛虾的前附肢辅助刺细小如筛状,适宜于滤食生活。再加上筛虾科从前的名称——鲸虾科(Cetiocaridae),容易让人产生“筛虾科都是温顺的大型滤食动物”的错觉。但是,事实上,筛虾科里面只有北方筛虾布氏“奇虾”('Anomalocaris' briggsi)是滤食性物种,而且体型并没有同时期大型掠食射齿目大。筛虾科的其余种类都是凶猛的掠食者。

北方筛虾(Tamisiocaris borealis)复原图。图源网络

        筛虾科中最强大的掠食者应当属于侯氏虾(Houcaris)——这个以侯先光教授命名的射齿目类群。这个“属”具有两个物种,其中一个位列澄江三剑客的五种恐虾之一的帚刺侯氏虾(H. saron),以前曾以帚刺奇虾(Anomalocaris saron)这个名字闻名于世,而著名的ELRC 20001(开拓虾,还记得吗?)就曾归属于该种;另一个是布尔吉斯页岩的巨基侯氏虾(H. magnabasis),同样也属于顶级掠食者,而且体型可能会有加拿大奇虾那么大。

《与巨兽同行》中出现的卫星帚刺侯氏虾(Houcaris saron),复原有亿点点粗糙。

        筛虾科在最新的分类体系下,又多出来一位成员——就是原先属于抱怪虫科似形兰氏虾(Ramskoeldia consimilis)。但是有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就是为什么似形兰氏虾被放在筛虾科的基干成员而不是筛虾科的姐妹群?理论上来说,这种分类需要形态学上的依据,但是rc似乎并没有什么类似筛虾科的特征(比如前附肢内叶辅助刺分布之类)。

似形兰氏虾(Ramskoeldia consimilis)前附肢结构图。图源@ni075

        接下来介绍射齿目最后一个科,也是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个科——赫德虾科(Hurdiidae)。不同于其他三个科,赫德虾科隶属于仅有一个科的赫德虾亚目(Hurdiida),并在前附肢以及头甲等方面与其它射齿目成员都有较大区别。赫德虾科的基干成员为最近详细研究的耙肢斯坦利冰河蟹(Stanleycaris hirpex),这个物种被发现存在三只复眼,而这或许在其它射齿目类群都将会有所发现,希望能有更多科学家进行该方面研究,为我们展现一个不一样的射齿目王朝。

耙肢斯坦利冰河蟹(Stanleycaris hirpex)复原图。图源原文献

        接下来的就是纳氏皮托虾(Peytoia nathosti),这个名字很早以前就被提出,但是是其口锥被当做一种水母发表的,后来又一直被当作加拿大奇虾的一部分,直到2012年才被确认。而且其还曾经有一个异名寒武拉甘虾(Laggania cambria),虽然与学名同年发表,但是研究员最终还是选择了Peytoia作为其学名。

        剩余的赫德虾科分为两个单系,其中一个类群包括了赫德虾(Hurdia)帕凡特虾(Pahvantia)两个属共三个种,另一类群则包含了五个种属。相比于赫德虾两个种都在1912年就已经发表,帕凡特虾则在2018年才被发表。而且,不同于拥有完整化石的赫德虾帕凡特虾仅有头甲、前附肢以及部分刚毛板被发现。目前赫德虾维多利亚赫德虾(H. victoria)三角赫德虾(H. triangulata)帕凡特虾仅有覆矛帕凡特虾(P. hastata)一个种。

覆矛帕凡特虾(Pahvantia hastata)想象图(因为身体没有发现)。图源网络

        另外五个种又可以被分成两支,一支包括线纹心虾(Cordaticaris striatus)镰刺寒武耙虾(Cambroraster falcatus)以及21年发表的盖氏巨盔虾(Titanokorys gainesi)三种。这三个种的关系目前认为很近,而它们的头甲形态也较为相似,属于类似宇宙飞船的形状,而这些在它们的学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镰刺寒武耙虾(Cambroraster falcatus)复原图,鬼谷曾在一期视频里面说它不属于“奇虾类”,根据他对射齿目的了解,有理由相信他不认识隼。图源网络

        第二支包括两个寒武纪以后的射齿目类群,海神盔虾属(Aegirocassis)申德汉斯虾属(Schinderhannes)。其中海神盔虾属生活在奥陶纪的南极海域(现摩洛哥费扎瓦塔组)目前仅本莫拉海神盔虾(A. benmoulai)一种,可达2m长,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射齿目成员,但是最近有爆料称发现其第二个种,或在今后发表。巴氏申德汉斯虾(S. bartelsi)可谓是射齿目的一支孑遗类群,因为其仅在下泥盆统的地层被发现了一块化石。没有人知道射齿目是怎么存活到泥盆纪的,因为在奥陶系到泥盆系中间1亿年的地层中,完全没有发现任何射齿目的痕迹。我们有理由相信,赫德虾科的耐低温能力或许是其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

本莫拉海神盔虾(Aegirocassis benmoulai)复原图。图源网络

        有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边还有几赫德虾科的属种没有被介绍。当然,与光滑虾一样,依然是证据不够导致无法进行系统树构建的原因。这几个类群分别是:

            1.高棘小熊蟹(Ursulinacaris grallae):先前被认为具有两排附肢内叶,于是被归在赫德虾科基干位置。但是后来发现似乎不是这样,于是小熊蟹的分类地位再次成为了谜团;

            2.双排刺伪窄齿虾(Pseudoangustidontus duplospineus):先前一度被认为不属于射齿目,但是最近也爆出关于伪窄齿虾确切的研究成果,表明其确实属于赫德虾科,具体位置还需要看后续公布的文献;

            3.库珀口刺虾(Buccaspinea cooperi):这个种之前发现了完整化石,但是暂时还没有系统发育的归属(毕竟只有一个标本,不好强求)。

注:

    1.本文多采用个人观点,后续可能会进行修正。

    2.部分翻译可能与目前官方翻译有出入,以官方为准。

    3.感谢七哥,兰佬等人的帮助,没有他们我也写不来这种文章,毕竟我只是个做分类的。

    4.希望大家可以多指出文中错误以便让我更好有所改进。

关于射齿类(Radiodonta)的系统发育及分类简介(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