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为何存在空虚感?

在这平凡的生活中,你是否在某些时候会感受到空虚?你发现你无事可做,就算一件事情是比一个人给你的任务,但你还是像失去方向了子弹一样,不知飞往何处。你是否经历过这种空虚感呢?本文就以意识心理学的角度管中窥豹这个问题。
【意识域】
要了解意识心理学,我们先要了解“意识域”这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把意识域想象成黑洞,如下图:

奇点——意识域中的【自我】
事件视界——意识域中的【无意识部分】
吸积盘——意识域中的【有意思部分】
这三者共同组成意识域。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便是意识域接受信息的过程,如果这个信息可以被自我理解,可以被自我以往的经验判别,那么这个信息就会进入有意识区域。如果这一事物不能被自我理解,不能用自我以往的经验判别,那么就会进入无意识区域。
我们常说的空虚感,就是无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无意识的表现往往都是负面的,主体可以概括为【排斥性】【攻击性】【难以辨别性】,而空虚感恰恰是难以辨别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将整体的意识域认知过程想象成黑洞捕获星体的过程,如下图:

被捕获的那个星体就是一个信息。
【自我惯性】
你可以将意识域思考的过程理解为黑洞在一个无限大的区域内做直线运动,这种直线运动使得自我存在惯性,就像是人在时间轴上是一直前进的,这个黑洞的直线运动也是无限的,使得自我朝某一既定方向前进,就像是给你漫长人生定下一个目标。
而空虚感恰恰是这种直线运动变慢了,使得黑洞无法再捕获其他天体,而这一过程是主动的,是黑洞自身主动不让天体被自己捕获,或者说直接是天体进入自己的事件视界。
当某一事物直接进入自己的无意识区域,那么表现之一就是空虚。
【解决之法】
为自己而活,寻找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这一概念是很空虚的,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找寻答案,不过,这是对付空虚感的最行之有效之法。本人就有这种自我价值追求,当我有了这一种追求之后,我已经很久没体验过空虚之感了。
看一本书,了解一位作者;听一首歌,了解一位音乐家;看一幅画,了解一位画家;读一首诗,了解一位诗人。不要把征途中的星辰大海,浪费在接受命运的安排。你应该有更高远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