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国情

为什么想写这个,因为很少有人谈。关于治疗抑郁症,你见到的多是拿来主义,生搬硬套,这对抑郁症患者实在没有好处。抑郁症这个词或许是舶来物,但它的症状,在我们社会,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
西方抑郁症与我们本土抑郁症的区别,实际上是文化的区别。
鲁迅的《狂人日记》写得很好,主角感觉周围人吃人,总是恐惧。“仁义礼智信,明明很好,你怎么能说吃人?”儒家的伦理道德,本质是一种极大的伪善。孩童心性单纯,会最先对此疑惑,进而失落,绝望,你可以从新闻中看到很多孩子自杀,跳楼。他觉得人生被迷雾笼罩,自己无法挣脱。带着这种绝望长大,就积压成抑郁症。从心理问题,慢慢淤结成身体问题。
伪善则厚黑,厚黑则吃人。
儒家道德中没有自我,或者说追求一个集体的自我。它反对个性,反对标新立异,即整体的牢笼。而且儒家文化媚君,反对民主,这是极其不易察觉的潜意识麻醉。
拿女性抑郁症举例。传统文化要求她们三从四德,社会变革,要求她们走出来。这个过程实际非常挣扎,因为有反对的力量,她自身也要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便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而且,社会并不总在前进,有时候还会倒退。传统道德死灰复燃,走到前面的女性又会面临类似的境遇,抑郁高发。改革开放的初十年,青年女性的自杀率飙升。很多女性迷惘,努力冲破传统桎梏,跌跌撞撞,头破血流。
再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很有干劲,她的学业非常成功,但就业因为特殊情况限制而碰了壁,烦恼不已。其男友便不停地劝说:“女性就应该相夫教子,别这么累了,你以后就在家里吧。”这女生被说动,便决定退出事业。问题不在于这女孩,而在男友,她男友非常糟糕,无能,懦弱,想套住女孩。这女孩未来很可能会抑郁,因为她做了一个糟糕的决定,这个决定看起来十分甜蜜,但她没有看到男友是因为自己懦弱而劝她相夫教子。她也没有看到他们的未来,她的男友狼狈,会将她拖入深渊。
直到今天,我们仍旧可以看到诸如“女德班”的传统糟粕。这类学习班不仅仅是耸人听闻,它有市场,那就意味着不少人心里仍保有根深蒂固的三从四德。
除去儒家文化,还有一方面需要谈。字数大概五百字,为让文章过审,这里笔者自行删去。
社会观念的变革,一定伴随心理疾病的发生。这无可厚非,如果说有什么是让笔者不能释怀的,那便是社会倒退,往复停滞,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看到相同的精神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