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四川方言电影《峨眉山下》-插曲“峨眉山歌-种高粱牡丹开”孙瑜沙梅黄候黄今黄美
电影《峨眉山下》,成都大同影片公司拍摄,1934年完成,1935年开映。现在有文章资料记述这部电影:大同影片公司摄制,导演万籁天,编剧、主演黄候,田汉修改剧本,金焰参演,四川方言,孙瑜沙梅制作“峨眉山歌”插曲,出版百代唱片,影片反映当时四川百姓的困苦生活和不愿参与军阀混战。
我找来一些资料,其中黄候署名的文章的全部,三四十年代的报刊资料则选择一些,放进视频里了。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到:
影片男主角是赵萌庸。而今再也找不出赵萌庸的信息。
当年的资料,没有见到田汉、金焰的参与,剧照中不见有金焰。
万籁天与田汉金焰关系密切,《峨眉山下》有所参与,现代的记述多渲染这一点用来提高电影的身价。现代的记述文字写到,黄候(由于万籁天)与田汉有交往,田汉写有诗句给黄候。
大同影片公司怎么来的?现代文字记述有几种说法,不好定论。谭君愁1935年“四川电影圈速写”,可作参考,原文已放进视频里。
当年,影片上映前后,许多的期刊画报报纸,有大量的文字和图片,相当热络,“黄氏三姊妹”风头很劲。约请黄候写文章的不止一处。
“黄氏三姊妹”黄候,黄今,黄美,不是亲姊妹。1936年在武汉,黄今黄美终于跟随相好离黄候而去,不欢而散,黄候很受刺激难受。其时黄候眼疾才治疗完,受刺激几使眼疾复发。
(万籁天入赘丁子明家,名字用了“丁万籁天”。黄候与万籁天有恋情;为丁子明觉察,万向丁写了悔过和保证。1937年后,黄候与孙怒潮同居。40年代万籁天在成都与白玲同居。丁子明投黄浦江被救。万籁天与白玲直到终老。)
孙怒潮,1893-1986,湖南邵阳市(宝庆)隆回县人。一时之士,在上海立达学园与夏丏尊沈雁冰等等同伍。现今邵阳当地对这位乡贤有说到,但是不详尽。孙怒潮的著述,现代都有印刷出版的。孙怒潮的后人说到孙怒潮的几任夫人,有黄候。
黄候自述,30年代初十六七岁考入上海艺专,不曾跨进电影圈,已经感到电影是改造社会的利器之一,日后进入电影圈,黄候一直有着用电影反映四川,农村百姓困苦生活,暴露社会罪恶,感化人类,改造社会的认识和愿望,一直努力这样去做。大同影片公司及《峨眉山下》之后,黄候屡屡尝试再筹建电影公司,终是功败垂成。而《峨眉山下》,也是历经“费尽心力,千辛万苦,一言难尽”,在四川拍的片子,除峨嵋山外景可用,其余的七八千尺都成了废片。片子上映后,效果并不好,上座不高,收不回4万多的成本。说到十六七岁离开四川去上海,黄候说的是“像一只负伤的小鸟”“尝够了人生的滋味”,需要“医好创伤,养息疲劳”;这是怎样一回事,一段怎样的经历呢?(三姊妹不欢而散分手时,黄今黄美说黄候是一个团长妾侍。此说如果是事实,就是“尝够了人生”的伤痛经历了。)
在渲染田汉金焰参与《峨眉山下》,渲染黄候照片卖到40元一张之余,是不是该对黄候、对她的一直所想一直所作所为,更多一些探究呢?希望有人进一步来关照、探讨黄候以及相关事项,厘清史实,对《峨眉山下》、对黄候、对四川早期电影,有更符合史实的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邵阳隆回找出孙怒潮更多的史料,显现的身影更为鲜明。
歌曲“峨眉山歌-种高粱 牡丹开”,孙瑜(重庆人)作词,沙梅(四川广安人)作曲。三姊妹用四川话演唱。当年《峨眉山下》放映时,曾有三姊妹当场上台演唱四川民歌“归梦”。
《沙梅歌曲集》里,没有收入这两支歌,是不是因为曲调是地道的民歌的原故呢?电影故事是退伍军人,“种高粱”歌曲,就又刊载在1939年期刊《伤兵之友》上,加写了抗日歌词,有“大麦老了二麦黄,收了二麦种高粱。高粱结成青纱帐,青纱帐内杀虎狼”等等新歌词。
来一段峨嵋山和四川方言引出的八卦。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多次到过峨嵋山, 在成都与一位四川姑娘相恋,结婚,相守几十年。有文章写到,相比马悦然关注四川方言,电影《峨眉山下》早已在表现四川方言了。
旧曲新闻LeoZhou 202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