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别看不起中山大学毕业生的学习经验啊
早上看到一条内容,还挺好笑的。
早上看到一条内容,还挺好笑的。

以前的人学英语用磁带,所以以前的英语学习经验就没用了?现在数学课本不一样了,以前的数学学习经验就没用了?
如果这话没问题,那么以前的人上课没有PPT,没有网络,现在的有网课、有平板电脑,老师们过往的教学经验就没用了?
以此类推,以前没有电子书,没有电脑,所以现在看纸书,用纸笔写东西,就是闹笑话咯?
但我能理解为啥这号会这么说,还不是为了带货,有什么新鲜的都可以拿来卖。只要有钱挣,睁着眼睛说瞎话,也不是不行。不过,也不能排除,真的是脑回路的问题。
说起这个学习和升学的经验,往往姜还是老的辣。你看看每逢填志愿报考,哪个不是去问有孩子考上好大学的家长?人家这才叫成功经验哇,不是什么小升初,中考上岸,就叫成功的,八字还没一撇呢。
我的学生时光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是我高考之后,一直都有表弟、表妹和其它亲友的孩子在读书,跑来问我的人一大堆。去年才有一个表妹考上广东工业大学,她弟正在读高一,还有个妹妹读五年级。
何况现在,我自己就有好些在当大学、高中、初中、小学老师的学生,接触遍布全国各地的家长。
我的体会,虽然中、高考的规则有所变化,但和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依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还是选拔性考试,考察标准没有太大变化,反而考试难度相对下降了,但灵活度和覆盖面更广了。这与时代的发展也是相匹配的,以前的孩子信息闭塞,知道的东西少。
不过,这里面的内核始终没有变。就算与时俱进,好东西也不能丢。
我们广东有句话,桥不怕旧,最紧要受。老办法,久经考验,虽然土一点,但真的非常有效。
就拿这个英语听力来说,现在用磁带又怎么了,一样可以用。我当年高考前,就是反复听疯狂英语的3饼磁带,每天几个小时,3个月,我英语听力就全部都是满分了。
我那时确实没在书店看到很多相关的学习材料,但是也不少了,起码有个二、三十种。少则得,多则惑,我能有时间一种种试吗?不可能的。
现在给你几百、上千种,一个个试给我看?挑一个最好的给我看?
所以,我就是选了一个最得我心水的材料,反复学习,反复强化,直至炉火纯青。关键不在这个磁带本身,而在于我总结的学习方法和思路。
要突破英语听力,就得靠反复练习,练习创造完美。有了这个反复练习得经验,我大学才会读《新概念英语3》100遍。口语、听力,就全都突破了。我们中大,有很好的英语老师,很好的学习材料,但我的英语水平可以算是非外语系里面顶尖的了。
此外,我妹妹读的是本科的英语系,她就是用我传授的这套方法去学,听力疯狂听,新概念3册和4册都读了200遍,是全班英语最好的,过了八级,口语不比那些留学回来差。
过年我和表弟、表妹说这个方法,拿出我那本老旧的英语书,都惊呆了好吗?这可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的办法啊。按我这个办法去学英语,扎扎实实,1-2年来就可以到达比较高的水平了,应付中高考,完全是小菜一碟。
谁要是能用同样的时间和成本,达到同样的学习成果,考个高考市英语状元出来,拿个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回来,再来说我的英语学习法烂吧。何况我再烂,也是站出来能和外国人进行商务对话的那种水平。多少人花大价钱上外教班,都达不到我这个效果。
没有成功经验,就靠臆想,靠研究所谓的升学政策,听别人的鸡娃经验,就能顺利升学?
我这个方法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简单粗暴了,完全没有卖货的空间。一套新概念英语,都几十年的老教材了,丝毫没有炒作空间。它需要的是实践者的执行力,对人是有一定要求的,所以肯定不受浮夸者的欢迎。
这年头,大家都喜欢新东西嘛。就像沙拉,包装一下改个名字叫“轻食沙拉”、“减脂餐”,就又受欢迎了,也能卖高价格了。
而磁带依然没有被淘汰,好吧?在这个电子产品发达的信息时代,它还有别样的优势。
磁带在提供英语听力的内容上,和现在的电子产品没有本质的差别。磁带的弱项在于体积较大,在快进和倒带上有一些不便,可视化差点,但录音机也有相应的功能可弥补,不是太致命。
磁带最大的好处,就是一面而终,它是有限的存储内容。这是相当好的优点,学习材料是固定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我当年就是以一面或两面播放完作为一个学习区间,不用去计时了。这就相当于,磁带帮我们定好了学习计划,自己不用费心了。
而且,使用磁带学习,不需要耗费精神在视觉上了,能全神贯注于听觉上。此外,还不用受到信息的干扰或网络上的各种花花绿绿的内容引诱。好多人以前也说用mp3、mp4学英语,后面,都变成了听歌工具。现在手机、电脑,就更是容易走神了。
这是不是磁带的巨大优势呢?当然是咯。这个时代,信息大爆炸,谁能保持专注,谁就胜出。
我当年仅用磁带和书本学习,就能学好英语,并琢磨除了一套学习方法。书可以换,磁带也可以换,不是关键。
今天,给我用上其它的学习工具或者技术,一样能用好。因为英语学习的内核不变,继续用来指导工具技术的使用就可以了。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那些采用所谓新学习方法的人提出像样的东西来,都是玩概念,讲的多是用产品、买服务的经验,没有高屋建瓴的纲要,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执行路径,都在讲故事,抽象得不行。
以英语为例,比如谁谁谁,报了这个班,学了这个课,买了这个书,每天读多少多少,走原版路线,从母语鸡起,最后就成就了所谓的英语牛娃。然后幻想着小学搞定英语,初中开始匀时间给理科?
别做梦了吧。别说英语学习和理科学习需要的素养不同,就是和语文学习都大不相同,有时间学,用时间就能学好的话,哪来那么多偏科的。
学习成绩不好,偏科,不是因为笨,没时间,而是因为没掌握该学科的学习规律。像我中小学,都是一边玩,一边学的。玩得痛痛快快,学得痛痛快快。我在最忙碌的高三,不仅踢足球、打排球,还每个周末和同学去网吧半宵玩游戏。高考前一周,我每天晚上都去网吧一个小时,在紧张的备考状态下,还能如此放松。
你让我再多学点时间,未必能学得更好,我用那些时间就学够了,所以有空间给自己放松和玩乐。
我不讲故事,也不说什么天赋或者努力,只讲方法;还讲这些方法背后的思考逻辑和实践经验,并总结成理论。我早期写的英语文章,就写过音标、单词、听力、口语,应该怎么学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执行的细节了。
方法老是老了点,但是有效,我很自信,放到今天依然有效。
我知道肯定有人看不起老东西,就像我一直推广的第八套广播体操,都没几个人看得上。现在新东西太多了,但国家体育总局开发的健身操,不比什么野生网红瞎编的健身操好?华佗的五禽戏也几千年了,怎么国家体育总局今天还在推广啊?看不上广播体操和五禽戏的人,能比顶尖的体育专家还厉害?
我看这老东西,不是不好,而是有人不懂好啊。所谓烂船也有三斤钉,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学习经验,虽然有些落伍了,但也总比东拼西凑而成的鸡娃学习经验,来得靠谱多了吧。
我看了那号的内容,就是卖课、带货,建群(收费)给一些家长交流。所以,说一些大家喜欢的话,好听的话,新鲜的话,可以的嘛。
我就是喜欢写老东西,我这人很老古董的,爱读《千字文》《道德经》,就是这么个味道。外面都是小鲜肉,尝尝老腊肉,也不错嘛。
BY 不胖的林较瘦
以前的人学英语用磁带,所以以前的英语学习经验就没用了?现在数学课本不一样了,以前的数学学习经验就没用了?
如果这话没问题,那么以前的人上课没有PPT,没有网络,现在的有网课、有平板电脑,老师们过往的教学经验就没用了?
以此类推,以前没有电子书,没有电脑,所以现在看纸书,用纸笔写东西,就是闹笑话咯?
但我能理解为啥这号会这么说,还不是为了带货,有什么新鲜的都可以拿来卖。只要有钱挣,睁着眼睛说瞎话,也不是不行。不过,也不能排除,真的是脑回路的问题。
说起这个学习和升学的经验,往往姜还是老的辣。你看看每逢填志愿报考,哪个不是去问有孩子考上好大学的家长?人家这才叫成功经验哇,不是什么小升初,中考上岸,就叫成功的,八字还没一撇呢。
我的学生时光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是我高考之后,一直都有表弟、表妹和其它亲友的孩子在读书,跑来问我的人一大堆。去年才有一个表妹考上广东工业大学,她弟正在读高一,还有个妹妹读五年级。
何况现在,我自己就有好些在当大学、高中、初中、小学老师的学生,接触遍布全国各地的家长。
我的体会,虽然中、高考的规则有所变化,但和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依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还是选拔性考试,考察标准没有太大变化,反而考试难度相对下降了,但灵活度和覆盖面更广了。这与时代的发展也是相匹配的,以前的孩子信息闭塞,知道的东西少。
不过,这里面的内核始终没有变。就算与时俱进,好东西也不能丢。
我们广东有句话,桥不怕旧,最紧要受。老办法,久经考验,虽然土一点,但真的非常有效。
就拿这个英语听力来说,现在用磁带又怎么了,一样可以用。我当年高考前,就是反复听疯狂英语的3饼磁带,每天几个小时,3个月,我英语听力就全部都是满分了。
我那时确实没在书店看到很多相关的学习材料,但是也不少了,起码有个二、三十种。少则得,多则惑,我能有时间一种种试吗?不可能的。
现在给你几百、上千种,一个个试给我看?挑一个最好的给我看?
所以,我就是选了一个最得我心水的材料,反复学习,反复强化,直至炉火纯青。关键不在这个磁带本身,而在于我总结的学习方法和思路。
要突破英语听力,就得靠反复练习,练习创造完美。有了这个反复练习得经验,我大学才会读《新概念英语3》100遍。口语、听力,就全都突破了。我们中大,有很好的英语老师,很好的学习材料,但我的英语水平可以算是非外语系里面顶尖的了。
此外,我妹妹读的是本科的英语系,她就是用我传授的这套方法去学,听力疯狂听,新概念3册和4册都读了200遍,是全班英语最好的,过了八级,口语不比那些留学回来差。
过年我和表弟、表妹说这个方法,拿出我那本老旧的英语书,都惊呆了好吗?这可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的办法啊。按我这个办法去学英语,扎扎实实,1-2年来就可以到达比较高的水平了,应付中高考,完全是小菜一碟。
谁要是能用同样的时间和成本,达到同样的学习成果,考个高考市英语状元出来,拿个全国中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回来,再来说我的英语学习法烂吧。何况我再烂,也是站出来能和外国人进行商务对话的那种水平。多少人花大价钱上外教班,都达不到我这个效果。
没有成功经验,就靠臆想,靠研究所谓的升学政策,听别人的鸡娃经验,就能顺利升学?
我这个方法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简单粗暴了,完全没有卖货的空间。一套新概念英语,都几十年的老教材了,丝毫没有炒作空间。它需要的是实践者的执行力,对人是有一定要求的,所以肯定不受浮夸者的欢迎。
这年头,大家都喜欢新东西嘛。就像沙拉,包装一下改个名字叫“轻食沙拉”、“减脂餐”,就又受欢迎了,也能卖高价格了。
而磁带依然没有被淘汰,好吧?在这个电子产品发达的信息时代,它还有别样的优势。
磁带在提供英语听力的内容上,和现在的电子产品没有本质的差别。磁带的弱项在于体积较大,在快进和倒带上有一些不便,可视化差点,但录音机也有相应的功能可弥补,不是太致命。
磁带最大的好处,就是一面而终,它是有限的存储内容。这是相当好的优点,学习材料是固定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我当年就是以一面或两面播放完作为一个学习区间,不用去计时了。这就相当于,磁带帮我们定好了学习计划,自己不用费心了。
而且,使用磁带学习,不需要耗费精神在视觉上了,能全神贯注于听觉上。此外,还不用受到信息的干扰或网络上的各种花花绿绿的内容引诱。好多人以前也说用mp3、mp4学英语,后面,都变成了听歌工具。现在手机、电脑,就更是容易走神了。
这是不是磁带的巨大优势呢?当然是咯。这个时代,信息大爆炸,谁能保持专注,谁就胜出。
我当年仅用磁带和书本学习,就能学好英语,并琢磨除了一套学习方法。书可以换,磁带也可以换,不是关键。
今天,给我用上其它的学习工具或者技术,一样能用好。因为英语学习的内核不变,继续用来指导工具技术的使用就可以了。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那些采用所谓新学习方法的人提出像样的东西来,都是玩概念,讲的多是用产品、买服务的经验,没有高屋建瓴的纲要,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执行路径,都在讲故事,抽象得不行。
以英语为例,比如谁谁谁,报了这个班,学了这个课,买了这个书,每天读多少多少,走原版路线,从母语鸡起,最后就成就了所谓的英语牛娃。然后幻想着小学搞定英语,初中开始匀时间给理科?
别做梦了吧。别说英语学习和理科学习需要的素养不同,就是和语文学习都大不相同,有时间学,用时间就能学好的话,哪来那么多偏科的。
学习成绩不好,偏科,不是因为笨,没时间,而是因为没掌握该学科的学习规律。像我中小学,都是一边玩,一边学的。玩得痛痛快快,学得痛痛快快。我在最忙碌的高三,不仅踢足球、打排球,还每个周末和同学去网吧半宵玩游戏。高考前一周,我每天晚上都去网吧一个小时,在紧张的备考状态下,还能如此放松。
你让我再多学点时间,未必能学得更好,我用那些时间就学够了,所以有空间给自己放松和玩乐。
我不讲故事,也不说什么天赋或者努力,只讲方法;还讲这些方法背后的思考逻辑和实践经验,并总结成理论。我早期写的英语文章,就写过音标、单词、听力、口语,应该怎么学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执行的细节了。
方法老是老了点,但是有效,我很自信,放到今天依然有效。
我知道肯定有人看不起老东西,就像我一直推广的第八套广播体操,都没几个人看得上。现在新东西太多了,但国家体育总局开发的健身操,不比什么野生网红瞎编的健身操好?华佗的五禽戏也几千年了,怎么国家体育总局今天还在推广啊?看不上广播体操和五禽戏的人,能比顶尖的体育专家还厉害?
我看这老东西,不是不好,而是有人不懂好啊。所谓烂船也有三斤钉,一个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学习经验,虽然有些落伍了,但也总比东拼西凑而成的鸡娃学习经验,来得靠谱多了吧。
我看了那号的内容,就是卖课、带货,建群(收费)给一些家长交流。所以,说一些大家喜欢的话,好听的话,新鲜的话,可以的嘛。
我就是喜欢写老东西,我这人很老古董的,爱读《千字文》《道德经》,就是这么个味道。外面都是小鲜肉,尝尝老腊肉,也不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