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书”原本不教“种树”

笔者之前曾经在各平台发布过《辛弃疾为什么换“种树书”》一篇文章,分析了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一首词。近日,在某平台观看教学视频时,发现片中老师将“种树书”解释为“种植树木之书”,很不恰当。因此,有必要说以下什么是“种树书”。
所谓“种树书”,就是“种树之书”,解释重点是“种树”二字,我们今天说“种树”,毫无疑问,就是“种植树木”之义。如果这样理解“种树”一词,就是将之视为一个支配式的构词——“种”为动词(V),“树”为名词(N),种树是动宾结构(V+N)。古代也使用这样结构的“种树”一词,比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种树”,可能就是“栽种树木”之义。
但是,在古代“种树”一词除了可以将之理解为支配式的构词外,还可以将之理解为联合式的构词,即“种”为动词(V),“树”也为动词(V,我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使用这个义项),“种树”就是“栽种培植”的意思。这样一来“种树书”的意思就是有关栽种培植的图书,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农技类图书”,古人将之称为“农书”。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氾胜之书》《农政全书》等等,就是“农书”,就是“种树书”。明洪武年间,署名俞贞木(一作俞宗本)著作的一部农书,题名就是《种树书》。


“种树书”(农书),应该很早就在中国出现了,战国百家争鸣之时,“九流十家”之中便有“农家”一派,《孟子》中曾言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许行就是农家代表人物,宣扬神农氏之教。《吕氏春秋·爱类》说:"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他们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他们很可能也曾创作过一些教导种植的农书。
秦始皇“焚书”之时,李斯上书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焚书之列,这里就专门言及“种树书”,就是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