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坦克还是自行火炮?——挑战者3主战坦克
参数
长10.8米
宽3.5米
高3.3米
全重:65吨(加装最大化生存套件后全重)
动力:1具CV16柴油发电机、动力1500hp,电传动系统。
速度:公路时速每小时62公里,越野时速每小时49公里
单次加油后的行驶里程:420公里
成员:3人
武备:一门155毫米60倍径滑膛炮,射速每分钟12发。备弹28发。可使用弹种: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尾翼稳定高爆弹、炮射反坦克导弹(动能撞击器、飞行速度4.5马赫)、炮射箭形霰弹、横向效应弹
一挺L97A1机枪(同轴、备弹1800发)
顶部武器站位为一挺15.2毫米埋头弹机枪(备弹:500发)或者一挺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备弹:175发)
装甲:炮塔正面防穿750毫米、防破1600毫米
车体正面首上防穿640毫米、防破1300毫米
车体正面首下防穿350毫米(无反应装甲)、防破600毫米
炮塔侧面防穿150毫米(无反应装甲)、防破380毫米(无反应装甲)
车体侧面防穿130毫米(无反应装甲)、防破130毫米( 无反应装甲)
炮塔后方防穿130毫米(无反应装甲)、防破130毫米(无反应装甲)
历史
随着挑战者2的退役,大西洋-印度洋联邦开始了下一代主战坦克的开发,随着苏联灭亡后大量苏联设计的方案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流落到世界各地。在大西洋-印度洋联邦的设计师收集了195工程的设计人员以及图纸后开始了挑战者2的继承者设计
设计特点
该车大体沿用了195工程的设计,采用无人炮塔和竖式车体装弹机。无人炮塔可以让成员都坐在车体内以便缩减炮塔体积并为主炮的俯仰角设计提供冗余,而在无人炮塔的基础上又安装了一个遥控武器站用于增强压制轻步兵的能力。
该车第一次采用主动防御系统+爆炸反应装甲的设计以提高防护水平,主动防御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传感器、挂载炮塔侧面的鸫-2主动防御系统、安装在车体的“黑鸦”主动防御系统以及车顶的遥控武器站。传感器由2台小型雷达和一个光电/红外探头组成,可探测车体周围的威胁,鸫-2主动防御系统通常挂在坦克侧面,可在100米拦截来袭的高爆弹和破甲弹、反坦克导弹;黑鸦主动防御系统则呈环装布置在车体以防御来自侧后方的袭击;遥控武器站的15.2毫米埋头弹重机枪则同款武器站的传感器辅助下拦截来自上方来袭的巡飞弹和迫击炮弹、旅属支援火炮的高爆弹(需发射穿甲弹拦截)
此外因为主动防御系统没有再装填机制导致需要爆炸反应装甲作为第二道防线保护坦克,车体的侧裙板上和首上、首下、炮塔后方跟车顶、炮塔正面均安装有爆炸反应装甲以抵御来袭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
该车除了有当时极其完善的主动防御外,被击穿后的损管系统也非常先进:一旦检测到弹药架被命中后会在毫秒内喷射灭火剂以阻止殉爆,这相比以往坦克而言是一种非常重大的进步。
该车虽然有大量先进的地方,但是仍然有一个落后的点:该车是最后一种使用传统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作战平台,其余第四代主战坦克均使用更新的埋头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服役动态
2036年首批征服者开始在本土服役
2045年最后一辆征服者从生产线上下线,征服者生产线关闭。关闭时共计生产10000辆成品和24000个底盘
2065年被下一代坦克取代
衍生车型
征服者-R:征服者底盘改造的抢修车
征服者-B:征服者底盘改造的架桥车
征服者-ADATS:征服者底盘改造的自行高射炮,使用6管30毫米机炮和ADATS防空/反坦克两用导弹
征服者-Sky flash:使用主动天空闪光的征服者底盘,上方有F17A同款雷达
征服者-E:征服者底盘改造的电子战车辆,可干扰敌方毫米波雷达制导导弹和无人机、敌方通讯跟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