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学研究室|在日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现状-介绍&特色&教授推荐

2023-03-30 17:01 作者:实学志塾  | 我要投稿

日本的研究发展脉络

由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日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关注和学习也一直未曾中断。近代学术界对中国古典诗、词、戏曲等研究也硕果累累。相较于这种由来已久的研究传统,日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接受与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掀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鲁迅、郭沫若、胡适等新文学者纷纷提倡白话,创作新文学作品。对于邻国的文学革新,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对鲁迅的创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称:

“《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迫害狂幻想者的惊恐的幻觉,其水平已迈入中国小说家迄今未曾达到的境界。”


与这种感想式的评价不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出现了以中国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专门的中国文学研究团体。竹内好武田泰淳等一批学者以鲁迅研究为起点,系统地译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


进入五十年代后,由于日本战败的背景与中国左翼文学的风行,《四世同堂》《暴风骤雨》《李家庄的变迁》作品相继被译介和传播到日本。但直至这一时期,日本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仍旧有着重名家和重左翼的倾向。

对中国现代文学全方位的研究和考察实际上起步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那时随着1980年代以后文学评价标准逐渐多样化,以及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等北美汉学研究的影响,“重写文学史”的浪潮犹如一股旋风,席卷了中国学术界。


其中诞生出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与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等重新评价海派文学价值的学术著作。


日本学者也响应这一潮流,以张爱玲研究为代表的海派文学研究方兴未艾,涌现出以池上贞子、邵迎建、滨田麻矢等为代表的张爱玲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事翻译活动,还撰写出《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张爱玲的文学》等优秀的研究专著。



除了卓越的研究者,日本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繁盛也离不开研究团体与学术杂志的支持。例如有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刊物有《日本中国学会报》、《野草》、《未名》等专门的学术刊物上。


其中《野草》作为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的会刊,该组织汇集了日本关西地区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定期的例会与学术交流为中国现代研究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承前启后,培养众多学术研究“新人”。


以上便是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为了让各位同学更清晰的了解报考中国文学的相关信息,下面就来简单列举一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名校与名师。

(本文主要举出的是国公立大学)

名师与名校推荐

首先是以东京大学一桥大学为首的关东学术圈。

  • 其中专攻现代主义与新感觉派研究的是东京大学的铃木将久教授。

  • 东大的伊藤德也教授更偏向于中日文学比较,特别是周作人相关的文学比较研究。

  • 一桥大学的坂井洋史教授主要着重于巴金研究以及思想史的研究。

  • 东京都立大学的大久保明男教授的研究主要以伪满洲国的文学为中心展开。

  • 中央大学的栗山千香子教授的闻一多研究非常有名。


至于关西圈,京阪神三所高校均有现代文学的研究名师。

  • 京都大学的津守阳教授和大阪大学的今泉秀人教授都专攻沈从文研究

  • 神户大学的滨田麻矢教授则以张爱玲研究著名。

  • 大阪市立大学的中野知洋教授同样专攻沈从文小说研究。


除了以上教授之外:

  • 北海道大学的野泽俊敬教授的研究对象涵盖了瞿秋白、丁玲、胡也频等中国现代作家。

  • 高知大学的高桥俊教授

  • 富山大学的斋藤大纪教授等也都是公立大学中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

总的来说,关东学术圈更注重以思想史为基础,而关西圈则有着表象研究的传统。

日本教授研究中国文学的特色

最后谈一下日本教授研究中国文学的特色。


如果读过相关学术论文,可以发现日本学者的研究非常重视比较的视角,这一方面与藤井省三所言的“作为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有关;另一方面更关乎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渊源。无论是直接在日接受新文学熏陶的郭沫若、郁达夫,还是间接接受日本唯美主义、现代主义影响的叶灵凤、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影响关系都是宝贵的学术资源。


因此,日本的日本研究者对于作家的读书经验以及留学、亡命外地等越境经历十分关注,也擅长从这些过程中挖掘中日文学间影响关系的事实依据。再者,日本学者研究海派文学常常是以小见大,多点开花。虽不似中国学者的宏观建构,日本学者从细微处把握对象,但也殊途同归地挖掘出文学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内涵。


以上这些都是同学们进入日本的大学院后可以学到的宝贵研究思路。


咨询我们公众号:实学志塾

文学研究室|在日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现状-介绍&特色&教授推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