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该怎么办?”

笔者以前很爱问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最后发现,是不读书的原因。
不提倡问“为什么”,是“为什么”这三个字,已经极大限制了答案。你的脑子成一根筋,像黑夜里刨洞,没有方向,不知东西。
常见的干货文章,给你论点,结论,造新词,让你耳目一新,但再怎么翻江倒海,借个梗说:都是对你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内卷。底子薄,不管怎么卷,都捉襟见肘。
与“为什么”类似的,是“我该怎么办?”人改善自我的过程:遇到问题,暗暗反思,想清楚多少,改善多少。
出了问题,急切地去问人:“我该如何改变?”对方告诉你怎么办,像是一种训诫式的威严,你就按命令去做。但你真的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不知道,只是做样子,多半途而废。工作中,服从命令粗暴有效,但在处理亲密关系时,饮鸩止渴。
笔者想要说出一个不近人情的结论:喜欢问如何改变自己的,是极大的虚伪,传统道德的腐朽产物。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早改过来了,不会愣着去问人。更多的人是,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却想更上一层楼,急功近利去请教,装模做样,事倍功半,越发虚伪。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讨好型的人格,他改善自我的动力来自外界的眼光,而不是自省。不是认识到这件事有悖于自身的准则,不去做;而是外人鄙夷我的行为,我只好不做。法律设立的最大作用是唤醒人的道德,真靠责罚,拴不住人。
越问如何改,越找不到症结所在。发问者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愿卑躬屈膝得到答案,掩饰自己的软弱。没有人觉得自己蠢,更没有人会去做错的事。很多事以公众的角度看不正确,但在当事人的角度,一定是理由充分,非做不可。当事人只有表达出真实的想法,与外界碰撞沟通,才能更好地理解行为的意义与责任,改善问题。
伴随“我该怎么办“的,是一个人急切地想改变自我。一直不愿意改变,如果改,就想一下全改过来。从因噎废食,变为望穿秋水,然后半途而废。他忽视个体持续的进步,在不断前进的基础上调整下一个具体的方向。以当下的自己,决定未来的自己,急切地跳过过程中的变量,给自己徒增烦恼。
若干年前流行的一句话:“我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道理之所以不管用,是因为当事者阅历与知识储备不足。听足了道理,实际还是在自我的小天地顾影自怜。
不增加的自己的阅历,扩充知识,只爱取巧,问这个为什么,那个该怎么办,有没有想到:这两件引以为豪的法宝,也是自身狭隘的产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