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杨森传》之五:毕业实验的真实性
好几个人问了同一个问题,问最后的毕业实验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这里可以很明确地说,像原文里那种毕业实验是不存在的,最起码我没遇上。但我当年遇上一件跟毕业实验非常相似的事,后来给了我灵感,我稍微改吧改吧就放在大结局了。
那件事的现实版本是这样的——在我那一届再往前属两届,也就是杨森他们那一届,是属于我们院校包分配最后一年,杨森的上一届还是所有毕业生——但凡你能拿到毕业证的,都是给包分配工作的,基本上所有的岗位都是公检法司这一类的单位。但到了他们那届就改成竞聘上岗,也就是择优录取,因为没那么多位置了,择优的原则,是分两档的,第一档是在学生会工作过的优先录取,第二档是成绩优异而且在院校活动中获得过奖励的优先录取。
这个消息一传来,他们就毛了,不光在最后一学年里争先恐后不择手段恬不知耻极尽所能地要挤进学生会,不光如此,就在临近毕业最后几个月的时候传来了另一个消息,那就是,某个不大不小的级别单位,新成立了一个部门,这个部门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那个级别对于应届生来说,确实有些过于吸引人了,于是乎又一轮血雨腥风就开始了,虽然那个部门的岗位工资非常非常低,但是有编制而且外地孩子是可以落户的,所以可以想象大家当时都变成什么样了吧,真的就是从最初的暗流涌动纷纷变成撕破脸皮的明目张胆了。
那段时间真的是大开眼界,代表性的一幕,就是孙潇的竞选演讲,演讲从头到尾把自己亲妈挂在嘴上到最后的爆哭和振臂高呼,以及台下的纷纷响应热泪盈眶,都是历史写实,当时我坐在会场第一排,孙潇的原型距离我直线距离不到三米远,可想而知当时给了我多大的刺激,这也是让我能记住全程的原因之一,因为真的太刺激了,唯独一个洗脚的环节是我杜撰的之外,其余,全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要问孙潇的原型最后聘上没有,那当然是没有,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太烂了,烂到说不过去的那种。
说到孙潇,这里捎带脚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孙潇为什么那么恨黑衣人。
如果按照评书原文的情节设置来讲,孙潇对黑衣人的恨是因为黑衣人太出风头了,轻而易举几次闪现就实现了孙潇屡次努力、屡败屡战的效果,这个是真正触动他愤怒的原点,因为他太渴望成功了,这是被他老妈洗脑的结果,但他一个频频把自己主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后果还不如暗地里闪现几次的黑衣人的效果,所以他很愤怒。
但在原文来讲还有一条线,是评书里没有的,那条线也是现实中发生过的,当时孙潇的原型喜欢的是庞雪,被庞雪很果断地拒绝了,后来发现庞雪喜欢的是我,于是迁怒于我,这个在原作里是写了的,但改变成评书的过程中真的显得太冗余了,而且其实戏份也没多少,于是让我切掉了,让剧情显得更利索一点。
话题回到这个视频最初的话题,就是那一届毕业的就业争夺战,要问那些争先恐后的学生们最后有多少人成功获得了职位呢,后来据杨森在他们的群里反应,确实有一批人应聘上岗了,但,一年以后,所有人又都被赶走了,单位给的理由就是他们无法胜任这个新的部门的工作需求,还需要历练,于是等于最后结果是没有一个人留下来,一场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那个部门倒是保留下来了,到现在还有,只不过后来没用一个新生,因为那个部门对实际工作要求是需要人有实际经验才能胜任的,课堂上教的那些包括他们所谓的天赋特长,都是远远无法胜任的,当年的血雨腥风和撕破脸皮都白忙活了。
所以无论是现实中的就业争夺战还是评书里的所谓毕业实验,都还是具备一定真实性、具备一定的真实基础的,就像抖音评论区有一个评论说——每一个人从学校走入社会后,都会遇到更多的毕业实验类似的事件。确实如此,毕业实验虽然是一个虚构概念,但却是现实中很多我们耳闻目睹、耳熟能详的事件的投影与高度重叠,尤其在就业之后、就业多年之后的人,相信大家都能多多少少在其中找到自己经历的影子,对吧。
所以也相信毕业实验里发生的林林总总,也能给很多即将毕业、走上社会、或者刚涉事不久的年轻人、以及在职场上已经摸爬滚打了多年但仍没看懂真相的人,以一个预防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