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哲学史|早期近代哲学(一):知识从何而来?

早期近代哲学(一)
注:
1、极简哲学史为up主自己对哲学史的理解,可能和其他书上写的不同。
2、哲学上谈论的“知识”需要放在西洋文语境下理解,知识从根本上说是“被人知道的东西”,英文中体现为“knowledge"里面有个”know"。知识和知道一体两面,哲学家要解释的就是这个东西。
一、“近代”的划分
所谓近代,是后世对历史时期的划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所指的时间段也很不一样。这个系列视频所说的近代大致上指的是17到19世纪,从笛卡尔到休默和康德称为早期近代,从康德之后到弗雷格胡塞尔之前称为晚期近代。
二、知识论成为第一哲学的历史背景
早期近代哲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认识论成为了第一哲学。认识论现在也叫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哲学部门关于知识的话题。在哲学史上早就出现了:古希腊的巴门尼德柏拉图等哲学家都探讨过知识。巴门尼德提出了真理和意见的区分,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知识和信念;柏拉图提出回忆说,认为学习本质上是回想起一时忘记了的东西;罗马帝国时期怀疑主义哲学家还提出了阿格里帕三难说,任何知识都不可信。因为对他们的辩护总是要么独断的,要么循环的,要么无穷后退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讨论上面这些内容。我们在往期视频里都已经介绍过了。
但是直到近代以前,知识都没有成为哲学的核心话题,认识论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讨论。这是因为中世纪哲学是围绕宗教教义展开的,是一种事先知道答案再提问、先射箭后画靶的活动。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市民社会兴起,理性主义思潮抬头,人们开始反对权威、反对迷信,强调自主认识、独立思考,于是反思取得知识的过程、设计更加合理的认识世界的程序就变得越来越受关注了。这就是认识论成为第一哲学的历史背景。
认识论成为第一哲学,意味着当一个哲学家提出哲学主张的时候,他必须同时回答一个问题:他是怎么知道的?如果他不能解释自己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那么他所主张的哲学观点也就不足为信。但如果他要解释自己是怎么知道的,那么他就必须对知识有明确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再度体现出哲学拔靴带的特性,对终极问题的回答往往不可避免是循环解释的。(注意二)
三、知识论的讨论前提/基础
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问题,这样的东西(知识)真的存在吗?我们真的知道任何东西吗?怀疑主义哲学家主张人类其实没有知识,原则上也不可能拥有知识,但除了极少数怀疑主义哲学家之外,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把知识存在当做一个哲学事实而无条件接受。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认可,人类至少是拥有一些知识的。尽管我们可能不太搞得清楚到底是哪些,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确实知道什么。这可能部分的源于宗教观念,因为圣经宗教认为上帝给人类带来了真理;但更多的可能还是来源于常识观念,我们每个人通过内省都能确认自己知道些什么,即使是怀疑主义哲学家,当他脱离了哲学语境、回归日常生活之后,还是基本抱着信任的态度待人接物。所以大部分哲学家认为,除非我们是在研究和回应怀疑论,否则人拥有知识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讨论知识是什么、知识都有哪些、知识是怎么获得的。
四、真理显现论
那么,哲学家们要怎么解释自己知道呢?在这里,一个最基本的分歧就发生了。过去很多哲学家都相信,知识就是相信一个真命题,而真命题是现成的,世界上一定有一些命题是真的。因为如果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那么它的否定就是真命题,所以真理是不需要解释的,反倒是沉浸在真理中的人,居然常常发表谬论,这才是一件需要解释的稀罕事。在这个认识论图景之中,人是真理的观察者,认识论的任务就是过滤假命题、筛选出真命题。我们需要构建一种发现真理的方法,只要遵循这种方法知识就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这种认识论图景,后来被现代哲学家波普尔称为真理显现论,意思是只要我们采用了正确的方法,真理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在眼前,而无知则是我们犯错的结果,所以波普尔也称之为无知阴谋论。这说的有点夸张,其实意思就是说人如果缺乏知识。那总是有原因的,我们以弗朗西斯·培根为例进行说明。
培根是16到17世纪英国哲学家,被誉为英国经验论和近代唯物论的开创者。虽然我们一般说近代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但是谈及近代哲学家的时候,通常也会带上培根。培根比笛卡尔大35岁。培根的解谜思路就是典型的真理显现论和无知阴谋论。它的真理显现论是三表法,无知阴谋论是四假象。
所谓三表法,其实就是中小学教的基础科研方法,分三步走。第一步,观察对象收集材料,记录数据。第二步,整理数据,找到隐藏在数据中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关关系。第三步,根据数据进行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可以看到,三表法非常朴素。所以也被称作朴素归纳法,用今天的眼光看统计学就完全涵盖了培根的三表法。第一步,调查采样。第二步,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第三步,回归分析。但培根提出三表法的时候,统计学还没有发明,属于是幼年期统计学了。
所谓四假象,英文是four idols,可能翻译成四偶像更贴切,估计是借用基督教偶像崇拜的概念。四假象指的是人所犯下的四种错误,它们阻碍了人们获得真理。培根还给四种错误分别起了奇怪的名字:族类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族类假象指的是人的先天性导致错误判断的情况。比方说,我们的眼睛只能接收到可见光的信息。所以,直到现代,我们才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不过,培根在这里指的可能更多的是人的思考能力。他说,人的理解能力就像凹凸镜一样,使得事物呈现出来的性质变形和褪色。培根举的一个例子是人喜欢虚构、喜欢幻想不存在的东西来解释自然现象。他认为这是有害的。这一点非常有趣,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当代有相当多学者不同意这个看法,他们认为虚构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认为人类能够发展出文明,从根本上就是因为人拥有虚构能力(《人类简史》)。洞穴假象指的是人的主观性导致错误判断的情况。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抱有一些成见和偏见,它们来源于我们的成长经历或者偶然的道听途说,有时会歪曲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并且人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成见和偏见的。这点想必大家在跟老一辈打交道的时候,也经常能体会到,大概我们老了以后也会变成年轻人眼中的老顽固。市场假象指的是来自语言文字的困扰。由于交流和记录时的词不达意导致其他人望文生义,无法准确把握句子到底在说什么,进而陷入无意义却无休止的文字之争。比方说,他认为潮湿来源于拙劣的抽象,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但可惜的是,他没有深入研究这类日常词汇在交流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毕竟这才17世纪,语言哲学在之后才发展起来。剧场假象指的是盲从传统刻板印象、权威教育、教条或现成知识体系导致的谬误,所以培根也称之为体系假象。在培根的具体论述中,体系专指哲学体系,因为过去的哲学大多会展开一幅世界的大图景,培根把世界图景比作剧本,所以叫剧场假象。用今天的眼光看,其实应该就是合取谬误。培根借助剧场假象这个说法,把他以前的很多大哲学家都批判了一番,指责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迷信,指责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先有观点再找证据,指责皮浪破坏科研是学术恐怖分子,你要是还把他们的哲学奉若瑰宝,那你就是沉迷剧场不能自拔的人。
培根这套理论的影响力不需要多说,拿到今天来教育中小学生也不显得过时。到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科学哲学家亨普尔在自然科学的哲学里引用了20年代经济学家的说法,说理想的讲,科学研究分为四个步骤:观察和记录全部事实、对事实进行分析和分类、从事实中归纳出普遍性结论、进一步检验这些普遍性结论。其中,前三个步骤跟培根三表法是一模一样的,可见培根思想影响之深远。当然,亨普尔引用这段本意是为了批判。因为后来哲学家认为朴素归纳法并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至少不是唯一正确的科学方法。对培根观点的具体分析和评价我们就不说了,我相信每个人仔细思考的话,都能够指出一些缺点,虽然它乍听起来非常合理,甚至比后来大多数认识论都更符合直觉。
总的来说,真理显现论跟后来的认识论有几点重要不同。真理显现论认为:第一,认识主要是一个被动接收或者筛选的过程。因此,第二,认识论的重点在于阐明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而第三,获得知识是自然的,无知和谬误一定是有原因的。后来的哲学家则认为第一认识也包含主动的创造,第二知识不在于它是怎么被发现的,而在于它是否满足知识的标准,所以认识论的重点在于澄清知识标准。从而第三无知和谬误是自然的,真理和知识反而需要得到解释。这组带着后见之明的对比,应该会有助于大家理解培根和他的哲学史地位。
五、笛卡尔式心智及其对立面
1、笛卡尔
接下来我们说笛卡尔。笛卡尔是17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哲学家。他的认识论跟培根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培根只是在宣传自己的科研方法,顺便diss了一下怀疑论的治学态度,那么笛卡尔就是真正直面怀疑论挑战的猛人。笛卡尔认为,真理是无可置疑的,所以他提出一种很特别的认识方法,说应该暂时搁置那些能够被质疑的信念,只接受那些已经完全确定的信念。如此一来,就能确保我们相信的都是真理,从而也就获得了知识。
笛卡尔有一个著名的哲学格言,叫做我思故我在。我在意思是,我存在是任何怀疑都无法动摇的信念,因此,我存在就是一切认识的基石。具体内容我们已经在往期每日哲学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我们介绍一下笛卡尔哲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心物二元论。心和物,也叫做心和身,心是mind,翻译为心智或者心灵;物是physical body,也简称body。翻译为物体或者身体,其实都是一回事,只是我更习惯说心物。物体就是我们所见的一切山石草木。思想、情绪、想象等等,则属于心智。顺带一提中文“精神”,对应的英文翻译一般就是mind或者mental,现在通常翻译为心理。由于心理学的是psychological,跟mental长得很不像,我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意识到两个术语,在很多时候几乎是同一的。在笛卡尔看来,心和物是两类不同的事物:物体占据空间,心智不占据空间,因此物体是公共的,原则上所有人都能观察;但是心智是私人的,你想观察也没地儿找去。又考虑到物体所遵循的所有运动变化规律,都涉及到物体的空间特征,所以物体和心智所遵循的规律是截然不同的。用今天的话说。物体遵循物理学规律,心智遵循心理学规律。笛卡尔认为,人同时拥有心智和身体,所以他的哲学就被称为二元论。显然,心物二分的思想来源于形而上学的隐秘世界以及基督教的灵魂学说。但是,二者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隐秘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共识性的,而心智和物体之间的关系是历时性的因果关系。事物运动变化会产生特定的心理现象,心理变化又会导致身体行为,这样就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在一个形而上学框架内。从物体到心智的因果过程是认识,从心智到物体的因果过程,是行动。
那么,这种交互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当时欧洲人已经知道人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凭借的是神经系统。于是笛卡尔就猜测说,神经系统类似于管道系统,里面填充了一种叫做动物精气的特殊物质,就像飞机的液压系统一样,操控全身。神经系统汇聚在大脑,大脑就像一组复杂的阀门组,负责开关。整个系统的核心是一个叫松果腺体的器官,笛卡尔相信这就是心智和身体交互的场所,
具体细节我有一点忘记了,不知道对不对,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论灵魂的激情》。但这个解释显然有问题,如果心智没有空间属性,又怎么会局限在某一个器官里?心智和物体遵循截然不同的规律。彼此之间又怎么会出现有规律的互动呢?这个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叫做心理因果性问题。研究的就是物体和心智之间的因果关系。
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是不让人满意的,但是后来很多哲学家虽然放弃了他的本体论,也就是不承认在本体论上有截然不同的两类事物,但是仍然接受笛卡尔对心理过程的建模:某种物理上的运动变化作用于人体,以某种方式在心智中引发运动变化,然后心智中的事物经过一番运动变化,再以某种方式作用于我们的身体,从而产生物理上的运动变化,这才是心物二分真正体现学术价值的地方。这种对人类心智的理解被称为笛卡尔式心智,或者也叫笛卡尔主义。此后一段时间里,对认识和行动的研究,都是按照笛卡尔的框架进行的,也就是对认识和行动的过程进行功能分解,具体描述他们的每个步骤,典型的如霍布斯、洛克、休默、康德都是如此。这种思路跟20世纪的心理学功能主义很像。不同之处在于,当时还没有科学心理学方法,哲学家们实际上是通过内省来做研究的,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结论虽然偶有洞见,但是总体而言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所以一般并不认为近代诞生了真正的心理学。
2、对立面
与笛卡尔主义相对的就是强调共识性的解释,也就是部分的回到隐秘世界的那种理解上,认为心智和物体除了最初源于同一本源,也就是上帝之外,二者基本就是平行关系共同发生,但是并没有谁是因谁是果。比方说你路见不平,感到生气。其实你生气跟路不平没有关系,你到这个时间本来就要生气,只不过恰好发生了不平事而已。早期近代哲学家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尤其是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和谐的概念,基本就概括了这种思想的核心。这种心智图景对认识的解读很有意思,上帝保证了物理过程和心理过程都是以特定的序列排布的。所以,通过认识心理序列,其实也就等同于认识了物理序列。所以,尽管我们的意识只能跟心理序列打交道,却能够真实的认识到物理世界,唯一缺点就在于要诉诸上帝。这种心智图景在现代得到了极大发展,心理和物理不再被视为两类实体,而是被理解为两个范畴。也就是说,心理和物理只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主要就是对人类行为的不同描述,并不是真实存在两种不同的东西。这种改进后的心智图景产生了强大的解释力。当代心智哲学的主张,绝大多数都是这两种心智图景的结合。
六、霍布斯(博物学方法)VS波义耳(实验方法)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霍布斯,霍布斯也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比笛卡尔还要大几岁,但很长寿,活了92年。他的代表性著作多发表于17世纪下半叶,很多观点都受到笛卡尔的影响。霍布斯现在基本上被视为一位政治哲学家,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利维坦》,从人的感觉如何产生开始,一直讲到国家是怎么建立的,我们曾经做过一系列读书视频,这里也不再赘述了,我们还是说一些没说过的讲一讲后来被科学社会学挖掘出来的霍布斯和波义耳关于实验方法的争论。内容基本都在利维坦与空气泵里面,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
通过做实验、搞研究,从古典时代就开始了,中世纪的炼金术也经常被视为化学实验的前身。但科学实验被认为是从伽利略才真正开始的原因。一是伽利略在实验中加入了数学。二是伽利略采取了一种新颖的理想化方法。这种方法是在思想中扭曲现实这一种极端状况,然后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这个思想实验。最典型的案例是斜面实验,也就是把一个球从一侧斜面上静止滚下,那么球就会滚到对侧斜面的相同高度上。这个实验首先是一个思想实验,因为实验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斜面和球体之间没有摩擦,而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球体和斜面。因此说想象中那种无摩擦的斜面和球体是对现实斜面和球体的扭曲。为了在现实中尽可能模拟这个思想实验,伽利略在斜面上贴羊皮纸,尽可能减小摩擦力,从而在现实中检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成功证实了惯性定律,表明运动并不需要外力来维持。大家注意,虽然作为实验手段的无摩擦斜面只存在于想象中。但是运动不需要外力维持的结论是对现实成立的。伽利略的实验方法奠定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所以我们把它当做近代科学的创始人来纪念。
伽利略的实验思路,后来经过波义耳的规范化,几百年间逐渐变成现在我们熟悉的样子。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的话,会发现实验方法并不是毫无疑问的。一方面,通过研究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情况来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知识,这怎么可能呢?对想象世界的描述怎么会成为现实世界的定律呢?另一方面,实验方法并不是唯一可能的科学方法。除了做实验之外,我们还可以直接观察自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博物学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自然事物给他们分门别类。后来学者也形容这种方法叫集邮。
两种研究方法的对比非常鲜明。博物学方法研究事物的自然状况,实验方法研究事物脱离自然的状况。博物学方法致力剥离人的影响,实验方法强调人为干预。博物学方法以抽象的概括性描述为研究目标,实验方法以运动变化背后的原理为研究目标。但他们都号称自己发现了运动变化的原因。到底哪一种方法才是真正的科学方法?对此,学者们产生了分歧,并促成了17世纪下半叶霍布斯和波义耳之间的一场争论。霍布斯和波义耳之间的争论是围绕真空实验展开的。17世纪中叶,科学非常流行研究空气的物理性质,因为是伽利略带起来的潮流,托里拆利是伽利略的学生。当时,科学家们频繁使用真空泵,把密封容器给抽真空。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一六五四年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说两个半球扣起来抽真空要16匹马才能拉开。这些实验被认为证实了空气有重量和真空存在,但是在当时还有很大争议,尤其真空是否存在的争论由来已久,很多大哲学家都认为真空不存在。这种观点,中文叫做普满论,英文planism是fullness的意思,我觉得翻译为铺满论还差不多。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空不可能现实存在,东西从这个空间离开之后,一定有别的东西补进来。笛卡尔也是这个看法,所以他认为运动总是环状的。再后来休谟甚至提出真空在概念上也不可能存在,因为空无一物,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在真空问题上,无论是霍布斯还是波义耳都不特殊。在那个年代是很普通的争论。
波义耳的观念跟当代是很像的,所以我们主要讲讲霍布斯。 霍布斯对实验方法提出了很多质疑,其中有一个质疑很有意思。说实验方法引入了大量可废除的要素,因此是不可靠的认识方法。可废除defeasibility这个概念,我们在盖梯尔问题那个视频里介绍过,意思是对于一个证据,如果有任何真命题会使他不再成为证据,那么就说这个证据是可废除的。比如目击证人说肇事车辆是红色的,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肇事车辆确实是红色的,结果调查发现,目击证人是红绿色盲。那这段证词就被废除了,不再是证据了。有一些哲学家认为证据应当是不可废除的,否则知识就做不到扎实可靠。但按照今天的眼光看,要求知识的证据不可废除就有点太过分了。霍布斯提出实验法包含大量可废除的要素,我们想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就必须确认我们正确理解实验原理、正确布置实验仪器、并且采取了正确的实验方法。但是没有正确理解原理、没有正确布置仪器、没有采取正确操作,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这就使得实验方法具有可废除的特性,因此是一种不可靠的认识方法。实验方法可废除的特性,关联到霍布斯的另一个质疑。他指出,只有少数人能够亲自完成一场实验,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一场实验的原理,也只有少数人能参与讨论实验结果。实验不像博物学的观察那样清明,实验是有门槛的,而博物学观察则是有眼睛的都能看见。既然如此,我们怎么知道实验宣称的事实不是少数人的偏见或者欺诈呢?霍布斯大概认为,少数人的信念不算知识,只有大众普遍认可的信念才是知识。这个批评乍听好像没有道理,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非常有洞见,在理论方面暗合了迪昂-蒯因论题就先不说了,可能更有意义的方面在于,作为伟大的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可能不太懂科学,但他确实非常懂社会。如今,科学研究非常专门化,不仅普通人无法理解,不同领域科学家彼此之间也很难互相理解。这就使得一些科学研究提出奇谈怪论,大众根本不相信,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而且比起花里胡哨的实验,我们更相信自己的亲身体验。再者,做过实验就知道数据的操作空间是很大的,不同的采集方法、筛选方法和处理方法有可能导向相反的结论,前几年还有学者质疑说,现在的心理学实验都不是科学,因为根本就不可重复。这些都凸显了实验方法的可废除要素。在波义耳的时代,科学家们为了缓和这个矛盾做了很多努力,他们会在公开场合表演实验。之前提到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还有我们从课本上学到过,但其实没有真实发生过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再后来还办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展和科学馆,这些表演牺牲了实验的严谨性,换取大众对实验更加直观的体验,培养大众的科学意识。这些努力虽然拉近了大众跟实验的距离,但没有办法完全取消实验的门槛,真正涉及到原理和方法的核心问题,大众还是插不上话,只能听科学家说,这是科学实验的特点决定的。针对这个问题,近年学界提出了大众参与科研的说法,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缓和这个社会学问题。
至于关于真空的具体争论,大家可以自行看书,像我一直说的比较古人和当代人的不同看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读霍布斯的一大乐趣就在于此。霍布斯对具体真空现象的解释现在看来非常奇葩。比方说,抽真空之后,蜡烛灭了,老鼠死了。霍布斯说,是因为涌进去的空气风速太快,把蜡烛给吹灭了,把老鼠给刮死了。因为缝隙很小嘛,所以风速会很快。再比如抽真空之后,容器里的气球会膨胀破裂,也是因为空气从气球表面缝隙涌出来的力量太大,把气球给拉扯破了。霍布斯之所以提出这种解释,是因为他认为完全密闭是不可能的,只要稍有缝隙,精微物质就会渗进去。霍布斯认为,空气是由比较粗糙的土属性颗粒以及精微的以太流体构成的。土属性颗粒解释了空气的弹性现象,以太则填满了所谓的真空,所以他认为真空泵或许确实把土属性颗粒排除了,但里面并不是真空的,里面全是以太。霍布斯大概也能接受我们把只剩下以太的空间称为真空,但你要硬说里面什么都没有,它就不同意。这里其实涉及一个概念变迁的问题:什么叫以太?什么叫真空?在当时其实并没有统一。有学者认为,就算波义耳本人也没有断言真空绝对存在,因为每个人对真空的定义都不太一样,但是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统一意见,说不定也没有。在某种意义上,霍布斯也没说错,当代物理学不是有真空不空的说法吗?真空零点呢?要是霍布斯活到现在,也许会很高兴,他说的精微物质终于找到了。
七、小结
关于实验方法之争,我们暂且就说这么多。如今,培根、笛卡尔和霍布斯已经不被当做科学家来纪念了,这是因为培根的朴素归纳法;笛卡尔的方法论、怀疑论和霍布斯的博物学方法已经不再被视为科学方法。不过,我们要注意到,科学一词含义的变化,在19世纪以前科学泛指系统化的知识或者对自然世界的理论化研究,跟自然哲学长期是同义词,比方说牛顿于一六八九年出版的划时代巨著就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康德于一七八一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里面也说自己做的是科学研究。所以,在早期近代哲学的时代,无论是自我意识还是同时代人的认同,培根、笛卡尔和霍布斯都是科学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科研的热诚,能够看到他们对于知识本性和认识方法的探索,也能看到他们如何被后浪拍在沙滩上,如何最终被科学的大潮所抛弃。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所谓的早期近代哲学,就是最终没能成为科学的失败者联盟。尽管如此,也正是在跟后来的科学的不断博弈中,哲学被逐渐塑造为如今的形象。早期近代哲学家们作为开创者,仍然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问题领域,这些领域直至今天都未能完全为科学所征服。


尽管在启蒙时代讲究“先怀疑,后相信”是进步的,但在反权威的现实需求退潮后,许多哲学家开始觉得“先相信,后怀疑”才是人类自然而合理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生于1561年的培根跟伽利略是同时代人,有时候也被算作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培根留下了许多名人名言,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知识就是力量。
偶像崇拜是亚伯拉罕宗教规定的一种罪行,指的是崇拜非上帝的事物。培根借用这个概念,可能是取得“背离真理”的意思。
在《新工具》第60节中,培根指出“潮湿wet”是一个多义词。我们在日常使用中好像没有感觉到这一点。比方培根说“潮湿还可以指称易于流动并易被开动的东西”,实在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尽管科学哲学是20世纪才开创的哲学领域,朴素归纳法通常会是第一节科哲课会介绍的内容。不过这主要不是培根的功劳,而是休谟对归纳法的怀疑提高了朴素归纳法的哲学意义。
笛卡尔同时是赫赫有名的数学家。因为百岁山的哑谜广告,很多人听说了他和瑞典公主的“心形线”爱情故事。但很遗憾,这个故事是假的。
提起二元论,很多人都对政治课本上的“一人骑二马”图印象深刻。乍一看,它似乎揭示了二元论的某种困难,但如果仔细想的话,还是不太明白他要表达什么。
笛卡尔认为,动物的一切行为以及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可以被解释为某种“刺激—反应”模式,因此得出了“动物是机器”的判断。“刺激-反应”被认为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
功能主义是一个多义词,有哲学功能主义和心理学功能主义之分,前者指的是心智是身体的功能,后者指的是心理过程是一系列功能相互配合的结果。
当代哲学认为,对世界的描述可以分为若干个层级,每个层级以各自的语言描述世界。比方说对于一个正在跑步的人,我们可以说他在锻炼身体,也可以描述他的生命运动,还可以描述构成他身体的分子的物理运动。


对于难以实验的天文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科学,“集邮”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手段:将研究对象和相关现象汇集成表,以供后续理论研究。

“空地上的奶牛”是一个经典盖梯尔案例,说一人一位自己在空地上看到了奶牛,其实只是看到了牛奶广告,但空地上真的有他没有看见的奶牛。此时这人的目击证词就被他错吧广告上的奶牛看成真奶牛的事实“废除”了。


概念“以太”在历史上多次变迁:最初在古希腊的时候,以太是构成天体的元素;在霍布斯的时代,以太被认为是填充空间的物质;到19世纪,以太又变成了光传播的介质“光以太”。
早期近代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与近代科学共同成长起来的哲学。之所以认识论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第一哲学,科学的诞生即便不是背后的根本原因,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