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导言(18):真相是一个整体
真相是一个整体。但整体只不过是一个通过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着的本质。我们必须承认,绝对者在本质上是一个结果,它只有到达终点才成为它真正所是的东西。绝对者的本性恰恰在于,作为一个现实的东西、作为一个主体或一种自身转变活动而存在。诚然,把绝对者在本质上理解为一个结果,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但是只需一点点思虑就可以破除这个矛盾的假象。开端、本原或绝对者,最初直接说出来的时候,仅仅是一个普遍者。当我说“全部动物”时,这个词组不能被当作是一部动物学,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上帝”、“绝对者”、“永恒者”等词语也没有陈述出那包含在其中的内容;——这类词语实际上仅仅表达出了一个直观,一个直接的事物。比这些词语更丰富的东西,即使只是过渡为一句话,也包含着一种必须被重新收回的自身转变,亦即一种中介活动。人们憎恶中介活动,因为中介活动不是什么绝对的东西,根本不在绝对者之内,而且放弃了一种绝对的认识。但与此同时,人们却期待着更多的东西。
实际上,人们之所以有这种憎恶,只因为他们不懂得中介活动和绝对的认识活动的本性。中介活动不是别的,恰恰是一种自己推动着自己的自身一致性,换句话说,它是一种自身反映,是"自为存在着的自我"这一环节,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性,或者在其纯粹抽象的层面上看,是一种单纯的转变过程。自我或一般意义上的转变过程,亦即这个中介活动,既然是单纯的,就恰恰是一个转变着的直接性,一个直接的事物。
我们这里理解整体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把它理解成好像一个现成的、没有任何认识在那里它也会在那的一个一切规定的总和或一些事态的总和,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
因为整体它本身就是包含了认识,它包含了实体性的两个要素,就是认知和存在,或知识和存在。所以你也可以说整体就是知识的一个自我认知的运动过程,这样的一个知识的自我认知的运动过程,同时也是存在的一个不断的自我重复、自我发展的过程。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绝对者在本质上是一个结果,它只有达到终点,才能成为它真正所示的东西。
在过去讲《精神现象学》序言的时候,我就提到了黑格尔会不断在开端、过程和结果这几个视角将来会转换,但是无论他谈哪一方的时候,他同时也会谈到另一方——也就是说开端、过程和结果,它们三者实际上是一体的,每一方都不能与另外两方所分离。一个抽象的开端恰恰会造成一个脱离过程的抽象的结果,而一个具体的开端或一个具体的结果都是内在于实施开端的过程中的。
换句话说,开端只有在实施出了过程以后才是真正的开端,这类似于就是我们要表达一个意图,我们一定是要把它现实的表达出来说出来以后,这意图才会成为现实的,例如我们想要意图要做一件事,我们也只有在一个行动过程中把它做出来把它做完,这件事才成为现实的。
所以黑这里又强调了结果的方面,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过程确切的实施下去,并且达到完成,不是半途而废的中间被取消掉。或者类似于浪漫派的不断好像在实施过程,但是又达不到结果——这样就是恶的无限了,而是它要达到它、返回到它最开始的目的,它在实施过程中看清了它开端时预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并且从重新建立起了这样的一个目的,他才成为了他真正做事的东西。
所以我们可以说,黑这里的目的论又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论,因为你最开始要建立的目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建立的,而不是你一开始预设的被意味到的目的了。但是在另外一个意义上,你也可以说是同一个目的,就是说一开始的目的被真正的实现出来了,这是后来拉康他也会讲一个类似的目的论的过程。
就是你主观意味的一个东西一旦表达出来发送给大他者,以后就会以一个相反的形式颠倒给你,而实际上是被颠倒给你的那个讯息才是你一开始意图的一个现实性所在——也就是说你恰恰不能认为你一开始想的意味的那样的直接的想法是现实的,一定是信息已经流通到了整个符号结构或社会结构以后返回给你的结果,它才是你最开始意图的一个现实性——这也就是对个体的主观确定性的一个结构。
那黑格尔这里讲的也是类似的,就是你最后真正发觉就主体是什么或实体是什么,或真相是什么,也是得经过了整个实施过程以后它最后呈现出来的,那才是你真正要理解他的。所以黑格尔他在《精神现象学》的每一个意识形态都不断的会经历这样的颠倒,比如说感性确定性,它是从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意味出发的,但它实施了整个展示感性确定性的过程以后,却会发现感性确定性的现实性在于感知,那我们下一次从感知出发又来实施这样一个过程,最后我才发现作为真相的结果是什么。
所以他每一个意识形态都会经历这样的颠倒,就是真相作为的结果,恰巧和开端所抽象意味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或相反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自我颠倒的结构。我们后面会讲到无限判断,黑格尔也会直接说,实际上这样一个自身颠倒就是实体转变成主体的一个运动,或者说是实体自我分裂同时又重建自身的运动。
用前面一个非常出名的表述,就是因为实体它自己建立了差异,实际上又是直接自我取消的差异,是没有差异的差异,这也就是说感性确定性他最后确实是感知,这一点是内在的展示出来的——毕竟你是从开端走到结果发现他们是同一个东西;但他们又是绝对有差异的,这是因为感性确定性它在潜在所是的和最后现实所是的这样的过程上的差异又是不可取消的、尽管又是遗留的东西。
我我们也可以在一些文学作品里面看到类似的结论,比如博尔赫斯,他会写一些人物的刻画,比如一个人他最开始是个警察,但是在办案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或发现了自己是更类似于他所追捕的对象的,然后他就会在小说的最后加入到对方的行列里面去和自己曾经的同事对一趟。
你这也可以说就是他实施了一个自我颠倒,那博尔赫斯会很诗意的说,其实这个警察的现实性恰恰就在于他是个有血性的汉子,是一个暴徒——他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他最开始作为警官的身份,反而是抽象的;这样的一个自我颠倒实施实施出了一个相反的结果,但我们自然会说,无论是一开始作为警官还是最后作为一个拿刀子的暴徒,这两个都是同一个人,尽管经过一个过程以后他的身份完全颠倒了。
那黑格尔后面也举了一些例子,他就反对直接用什么“上帝”、“绝对者”、“永恒者”。你们注意,这里上帝和绝对者这两个也被当成了有限的思域,就是表象,就是一个带有主观任意色彩的一个符号,它是没有陈述出他们自己的内容的,他只是表达了一个直观或者就直接的事物,也就是说恰恰表达了一个有限的东西。
然后他说
比这些词语更丰富的东西,即使只是过渡为一句话,也包含着一种必须被重新收回的自身转变,亦即一种中介活动。
他这里要说的,实际上就是无论当什么时候,我们进行认识的时候,比如说从我们的认识来讲,我们就是做出一个判断或什么或怎样的,我们都不是要达到一个固定的主词它如何被定义的——这样是将死的一个主观的表象。我们重要的是要内在地展示出主词它有哪些内涵这样一个过程,
而且我们最后会发现,不是我们作为主体的一个外在建构,而是主体它的自身转变、主体的自身中介,所以黑这里是在从词语的层面上来讲了上面说的一个“真相作为实体的一个转变成主体的运动”是怎样的。
所以他这里还是主要反对的是同时代的哲学,反对就是讨厌中介活动、讨厌绝对的认识活动,我们注意到这里绝对已经成为了认识的一个定语。也就是说,绝对者它恰恰不是一个词语,一个要被我们认识的、一个固定的主词,而是一个自我认识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绝对者是主体,就是自为的。
这里说的
它是一种自身反映,是"自为存在着的自我"这一环节,是一种纯粹的否定性,或者在其纯粹抽象的层面上看,是一种单纯的转变过程。
那这里的转变实际上也就是《逻辑学》里面的一个非常基本的范畴,也就是变。
那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转变过程,它是通过一个二元性的结构(实体它的自身分裂和自我重建统一而实施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里最关键的是不是现成的有一个基底,无论它是绝对者还是实体转变成主体,而是实体和主体总已经刻画的是同一个转变过程。
所以读《逻辑学》的时候,最重要的也是要意识到不是有过渡到无、无过渡到有这样一个外在的相互过渡,因为黑格尔在转变的环节那里说的很清楚,是有总已经过渡到无、无总已经过渡到有,也就是事情本身就我们有限的认识来说,转变总是已经先发生了,这也就是上面讲的不是先有的一个绝对的同一性,而是先有的就是一个自我分化的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