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为什么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普遍存在无力感?

2023-08-21 22:45 作者:鹤局山鸣  | 我要投稿

对话的文字记述,还请看到的UU想到王教授讲这段话的时候翻一翻呀


Q: 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普遍存在充满无力感的情况,您如何看待这种无力感?

A: 年轻人的无力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无力呢,我基本判断就是一种他本来有的职业上的目标,总是被限制,或者几乎没有可能,(因此)他感到无力。还有一种无力感恐怕是来自于他自己本来设定的职业理想化为泡影,那么他最后只能把职业变成一个饭碗,那么他就有一种无力感。

引导他感受无力的这个标准或者成功标准不是他自己设定的,对人成功的评价标准是作为市场经济服从资本逻辑的社会制定的。在这个标准面前我总是达不到,这就是所谓无力感。

Q: 年轻人产生无力感的原因是什么?

A: 一个年轻人走上社会,这个社会已经有一些价值标准放在那里,然后他要达到它。本来的个性受到压抑。

职业的成功标准或者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标准,他都达不到,那么这时无力感就来了。这个无力感其实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特征,我们对职业生涯的成功失败都由资本增殖的进步强制规定。资本始终是进步强制,因为它必须不断增殖。许多领域都与资本增殖关联,所以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很快就有一个无力感,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刚起步的时候,年轻人充满热情,因为他们机会很多。我们从七九年开始算,然后开始了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有许多原本由政府和国营企业承担的事情开始下放到市场,民营企业起步,那么这批民营企业家他们当时也是年轻人,他们拥有大量的机会。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非常快的这段时间,在资本的舞台上、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基本上大家都感受到70后是成功率最高的。终于市场经济覆盖到所有的领域了,包括国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成员。覆盖完毕会产生阶层固化的后果,留给80后、90后、00后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刚走上社会的比如说90后,他们都明确的了解到前几代人的成功,强烈的印象,轮到他们这些都消失了,这又是一种无力感的根源,我没有办法,我挣扎也没有用,每一个领域都已经有许多企业,有些还有龙头企业已经占到那里了,轮不到你去创业。如果你一定要创业,也行,那叫小微企业,在这个市场没有被填满的空隙处,你去发展一下。

这种成功只给少数的幸运的人,整体上90后没什么机会,这个就使的无力感普遍的蔓延。


佛系青年现象

Q:当代社会年轻人无力感的表现有哪些?

A: 有一种自处的方式叫躺平,我干脆不去竞争。因为阶层已经相当的固化,资源越来越稀缺,某种带来创业成功的资源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内卷发生了。大家去竞争,有一时金融行业很时兴,因为在金融市场内赚钱很快,那么加入这个金融机构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薪水也比较高。但现在这个资源就越来越少,那么在金融机构里、在银行里、在券商里、在保险行业里,年轻人都在竞争。

大量的年轻人去读了金融学专业,许多原来没有金融学专业的高校也开设金融学专业,这些人毕业以后都拥挤到金融学专业里去。内卷到后来大多数人就有一种无力感,这种失败感蔓延了,就采取躺平的态度。

躺平还有一种思想境界上的辩护,叫佛系,一部分90后明确的说我是佛系青年,那么佛系青年的特征是什么呢?他们了解了一些佛教的基本概念,一切都是相,我们不住相,我们不著相。你领导表扬我这是也相,你领导批评我也是个相,no care。佛系就来了,这就是躺平的这个思想理论的依据,来自佛教。

求神拜佛,也是让我非常惊讶,我也经常到寺庙里去,本来在寺庙里面、在佛像和菩萨像面前跪下来磕头的,基本上都是中年以上的人。现在发现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估摸着基本上90后,他们比我们更虔诚,那个虔诚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们直接在水泥地上跪下了,头也在水泥地上,这叫五体投地大拜,90后的。这让我非常非常惊讶,我也认为这不是坏事,这不等于坏事。人生有某种主宰,对这种主宰有一种敬畏,这也是对的。人本应当谦卑,人活在世界上,谦卑不是美德,是根本上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和渺小。

90后的人去寻求佛或者菩萨的保佑,那么他有一种敬畏作为前提,这种敬畏里也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生活的偶然性。他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被种种偶然的力量所支配,在这种情况下,大概只有佛能保佑我们、菩萨能保佑我们。

年轻人求神拜佛有两个方面:第一,他们精神上对佛有一种敬畏,把小我放下;第二,表明对未来没有把握的信心,所以求助于佛的助力。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现象,因为90后的年龄,这个年龄段上的人,到了要成家的时候了。对于男性而言就是娶妻生子的年龄,他们本应当憧憬未来,本应当怀着充分的信心去拥抱生活,但现在那么多求神拜佛的人。


Q: 如何改变年轻人的无力感?

A: 一个世界、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它的进步来自于创造性,而年轻人正值创造性的年龄段。他们将亲手创造自己、创造这个民族更好的未来。当他们都去求神拜佛的时候,这个创造性一定被压抑掉了。我们的毛主席曾经有段非常精彩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这段话非常精彩。

那这段话来对比当下年轻人的状况,确实会让我们感到某种悲凉,它是一种警示。当年轻人没有创造的热情的时候,当年轻人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佛和菩萨的护佑之中的话,这确实是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

每一个民族她的希望都在年轻的一代,我们讨论了一下无力感的根源,比方说阶层的固化、个性的压抑、职场中偶然性的支配,都在消极个性。而创造性是要以个性作为根据的。个性要有它生长与发展的空间,我们这个社会在未来能否为年轻人的个性提供发展的空间呢?而不是把它当做是一种工具。

把人工具化这是一个现在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那些教育学机构当中的青年教师也被工具化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其实就算资本要增殖,固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但资本的增殖与个性的发展不应当是矛盾的。

马斯克经常被我们提到,他是充分有个性的一个人,个性得到成分展开的一个人,他有许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当下的中国社会,在年轻人当中能不能产生这种类型的个性的展开呢?

这个问题很大,它牵涉到许多基本方面的因素,比方说基础教育、接受教育的过程到高等教育、大学里是怎样学习的。这个社会接纳年轻人的时候,这个企业的制度,都应当为年轻人发挥个性和创造性打开空间。这样这个企业才有非常好的未来发展。我一直相信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而人才是跟个性连在一起的,是非工具化的。

我仅仅是某方面的专家,在某行业里非常熟练的工作者、打工人。这个民族是不会有创造性的。我们固然是在打工,我们的个性发展空间在打工的同时也得到了提供,这值得所有的企业家,包括国营企业的企业家们深思这个问题。

我们讨论到这里,应该有一条比较明确的价值指向,这个价值指向就是要为年轻人的个性发展打开空间,而不是束缚他们。


Q:对充满无力感的年轻人有什么说的?

A:虽然老了,我同样也有无力感,这个无力感指的是我们个性的理想跟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让我们个人有无力感,这是一个。第二个是社会设定的成功标准跟我们能达到的可能性差距太大。这两点造成了无力感。

我愿意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还是要相信自己。我们第一要谋生,在谋生基本能够达到的基础上,要敢于发扬个性。这是一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等待社会变好。最后从无力感到有力感的基础,就是个性是否敢于发挥它自己。

我们可以拒绝,我们可以拒绝那种剥夺我们个性的前提条件,我们不接受。

在谋生的基础上,年轻人要相信未来,未来属于个性的创造。个性不是另类的意思,个性当中有普遍性。个性如何实现自己?个性通过一种人类共同点事业来暗访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就为人类共同事业做出贡献,力量感就会产生。Q: 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普遍存在充满无力感的情况,您如何看待这种无力感?

A: 年轻人的无力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无力呢,我基本判断就是一种他本来有的职业上的目标,总是被限制,或者几乎没有可能,(因此)他感到无力。还有一种无力感恐怕是来自于他自己本来设定的职业理想化为泡影,那么他最后只能把职业变成一个饭碗,那么他就有一种无力感。

引导他感受无力的这个标准或者成功标准不是他自己设定的,对人成功的评价标准是作为市场经济服从资本逻辑的社会制定的。在这个标准面前我总是达不到,这就是所谓无力感。

Q: 年轻人产生无力感的原因是什么?

A: 一个年轻人走上社会,这个社会已经有一些价值标准放在那里,然后他要达到它。本来的个性受到压抑。

职业的成功标准或者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标准,他都达不到,那么这时无力感就来了。这个无力感其实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特征,我们对职业生涯的成功失败都由资本增殖的进步强制规定。资本始终是进步强制,因为它必须不断增殖。许多领域都与资本增殖关联,所以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很快就有一个无力感,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刚起步的时候,年轻人充满热情,因为他们机会很多。我们从七九年开始算,然后开始了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有许多原本由政府和国营企业承担的事情开始下放到市场,民营企业起步,那么这批民营企业家他们当时也是年轻人,他们拥有大量的机会。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非常快的这段时间,在资本的舞台上、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基本上大家都感受到70后是成功率最高的。终于市场经济覆盖到所有的领域了,包括国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成员。覆盖完毕会产生阶层固化的后果,留给80后、90后、00后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刚走上社会的比如说90后,他们都明确的了解到前几代人的成功,强烈的印象,轮到他们这些都消失了,这又是一种无力感的根源,我没有办法,我挣扎也没有用,每一个领域都已经有许多企业,有些还有龙头企业已经占到那里了,轮不到你去创业。如果你一定要创业,也行,那叫小微企业,在这个市场没有被填满的空隙处,你去发展一下。

这种成功只给少数的幸运的人,整体上90后没什么机会,这个就使的无力感普遍的蔓延。


佛系青年现象

Q:当代社会年轻人无力感的表现有哪些?

A: 有一种自处的方式叫躺平,我干脆不去竞争。因为阶层已经相当的固化,资源越来越稀缺,某种带来创业成功的资源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内卷发生了。大家去竞争,有一时金融行业很时兴,因为在金融市场内赚钱很快,那么加入这个金融机构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薪水也比较高。但现在这个资源就越来越少,那么在金融机构里、在银行里、在券商里、在保险行业里,年轻人都在竞争。

大量的年轻人去读了金融学专业,许多原来没有金融学专业的高校也开设金融学专业,这些人毕业以后都拥挤到金融学专业里去。内卷到后来大多数人就有一种无力感,这种失败感蔓延了,就采取躺平的态度。

躺平还有一种思想境界上的辩护,叫佛系,一部分90后明确的说我是佛系青年,那么佛系青年的特征是什么呢?他们了解了一些佛教的基本概念,一切都是相,我们不住相,我们不著相。你领导表扬我这是也相,你领导批评我也是个相,no care。佛系就来了,这就是躺平的这个思想理论的依据,来自佛教。

求神拜佛,也是让我非常惊讶,我也经常到寺庙里去,本来在寺庙里面、在佛像和菩萨像面前跪下来磕头的,基本上都是中年以上的人。现在发现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估摸着基本上90后,他们比我们更虔诚,那个虔诚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们直接在水泥地上跪下了,头也在水泥地上,这叫五体投地大拜,90后的。这让我非常非常惊讶,我也认为这不是坏事,这不等于坏事。人生有某种主宰,对这种主宰有一种敬畏,这也是对的。人本应当谦卑,人活在世界上,谦卑不是美德,是根本上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和渺小。

90后的人去寻求佛或者菩萨的保佑,那么他有一种敬畏作为前提,这种敬畏里也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生活的偶然性。他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被种种偶然的力量所支配,在这种情况下,大概只有佛能保佑我们、菩萨能保佑我们。

年轻人求神拜佛有两个方面:第一,他们精神上对佛有一种敬畏,把小我放下;第二,表明对未来没有把握的信心,所以求助于佛的助力。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现象,因为90后的年龄,这个年龄段上的人,到了要成家的时候了。对于男性而言就是娶妻生子的年龄,他们本应当憧憬未来,本应当怀着充分的信心去拥抱生活,但现在那么多求神拜佛的人。


Q: 如何改变年轻人的无力感?

A: 一个世界、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它的进步来自于创造性,而年轻人正值创造性的年龄段。他们将亲手创造自己、创造这个民族更好的未来。当他们都去求神拜佛的时候,这个创造性一定被压抑掉了。我们的毛主席曾经有段非常精彩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这段话非常精彩。

那这段话来对比当下年轻人的状况,确实会让我们感到某种悲凉,它是一种警示。当年轻人没有创造的热情的时候,当年轻人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佛和菩萨的护佑之中的话,这确实是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

每一个民族她的希望都在年轻的一代,我们讨论了一下无力感的根源,比方说阶层的固化、个性的压抑、职场中偶然性的支配,都在消极个性。而创造性是要以个性作为根据的。个性要有它生长与发展的空间,我们这个社会在未来能否为年轻人的个性提供发展的空间呢?而不是把它当做是一种工具。

把人工具化这是一个现在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那些教育学机构当中的青年教师也被工具化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其实就算资本要增殖,固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但资本的增殖与个性的发展不应当是矛盾的。

马斯克经常被我们提到,他是充分有个性的一个人,个性得到成分展开的一个人,他有许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当下的中国社会,在年轻人当中能不能产生这种类型的个性的展开呢?

这个问题很大,它牵涉到许多基本方面的因素,比方说基础教育、接受教育的过程到高等教育、大学里是怎样学习的。这个社会接纳年轻人的时候,这个企业的制度,都应当为年轻人发挥个性和创造性打开空间。这样这个企业才有非常好的未来发展。我一直相信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而人才是跟个性连在一起的,是非工具化的。

我仅仅是某方面的专家,在某行业里非常熟练的工作者、打工人。这个民族是不会有创造性的。我们固然是在打工,我们的个性发展空间在打工的同时也得到了提供,这值得所有的企业家,包括国营企业的企业家们深思这个问题。

我们讨论到这里,应该有一条比较明确的价值指向,这个价值指向就是要为年轻人的个性发展打开空间,而不是束缚他们。


Q:对充满无力感的年轻人有什么说的?

A:虽然老了,我同样也有无力感,这个无力感指的是我们个性的理想跟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让我们个人有无力感,这是一个。第二个是社会设定的成功标准跟我们能达到的可能性差距太大。这两点造成了无力感。

我愿意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还是要相信自己。我们第一要谋生,在谋生基本能够达到的基础上,要敢于发扬个性。这是一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等待社会变好。最后从无力感到有力感的基础,就是个性是否敢于发挥它自己。

我们可以拒绝,我们可以拒绝那种剥夺我们个性的前提条件,我们不接受。

在谋生的基础上,年轻人要相信未来,未来属于个性的创造。个性不是另类的意思,个性当中有普遍性。个性如何实现自己?个性通过一种人类共同点事业来暗访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就为人类共同事业做出贡献,力量感就会产生。

【王德峰】为什么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普遍存在无力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