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如果是一个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

2023-04-08 19:02 作者:缅怀祭  | 我要投稿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而生命的意义就是有存在感。 而存在感就是自己的生命动力得以回应,即欲望需求观点想法和情绪情感。 人一旦有了存在感,才能轻松体验到活着。 西班牙的艺术诗歌中也这样写:死亡,就是无回应之地。 当人被听到看到时,他就会有存在感,进而会焕发出生命的无限可能。 即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情感的回应,就等于陷入了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于孩子而言,他们的情感主要来源于外界给他们的回应。 而父母作为孩子世界里的“重要他人”,他们的忽视与敷衍,会让孩子敏锐地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不重要。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000多名儿童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身体和情感忽视的几大暴力行为中,身体与情感忽视是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最大杀手。 因为忽视直接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没人在乎你,你并不重要。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也说过: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尤其对于孩子。 因为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看法,都是由父母来建立的。 而孩子的心,又比大人敏感得多。 当他们向父母倾诉,却遭到反驳、忽视甚至惩罚时,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强烈的忽视。 心理咨询就特别强调对感受的理解与回应,因为感受是一个人的根本。 心理学家荣格说:感受是通往潜意识的唯一通道。 一个人的感受被照见时,平等也就出现了。 有位来访者说,每次和爸爸讲话,都会让自己觉得非常难受...... 有一天,她说:爸,我很喜欢画画,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爸爸回答到:好啊,你给我画个100分吧。 可是,来访者当时只想画一个人。 而爸爸接下来的回应更是冷到极致。 他说:那就画你自己,拿着一张100分的考卷,重点要突出100分。 听到这里,真的很想抱抱这位来访者,短短几句话,就能让人一下理解到她口中说的"难受“。 那种难受,是因为”不被听见“。 她一直在讲画画,而爸爸却在拼命强调”100分“。 她努力尝试想给爸爸聊聊自己的爱好。 爸爸却好像什么也听不到,忙着表达自己的期待与要求。 然而,这是中国几乎大部分家庭的现状。 爸妈不愿意倾听孩子说话,属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所以,成年后,很多不懂倾听的人,多半是在成长中,几乎从来没体验过被爸妈“听见”的感受。 于是,不懂倾听就成了家庭里代际传递的痛。 还有些许情况,就是父母自认为有在用心倾听,但他们的倾听模式却出了问题。 就是常说的选择性倾听和结论式倾听。 如:有个女孩说: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眼呢? 这位妈妈对女儿的心声,仅听到”努力“二字,其余信息几乎零接收。 于是,就开始自顾自地对努力展开延伸与指导。 她完全听不到孩子想要传递的情感:妈妈,我需要你看见我,我想得到你的肯定。 当孩子还想继续说点啥时,看到妈妈的反应,直接选择了闭嘴,默默留下了眼泪。 很多时候,父母听不见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是因为我们总沉浸在”我是对的,我知道得比孩子多”的执念中。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倾听呢? 曾有位叫作陈松飞的心理咨询师推荐过两个小方法: 一是专注。 当孩子说话时,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时间,不要打断,允许他作表达,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积极的回应。 二是放空。 放下自己原有的“惯性思维”与成见,不随便评价孩子,真正听懂孩子在讲什么。 放空一切,才能与孩子产生深度链接,进而可以好好听孩子讲话,好好接纳孩子的情绪,最终成为孩子的容器。 如果孩子的情感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开始攻击自己,压抑自己的想法与需求,进而陷入一种“存在性焦虑”中。 也有可能,他们会开始被动攻击父母,即表面顺从听话,实则会偷偷搞砸一些事情,疏离父母,拒绝再和他们沟通。 所以,只有当孩子被允许表达,也得到倾听时,他们才能和世界产生真实的联结; 这时,他们的生命力也才可能得到伸展。 当然,这股生命力,反过来,同样也可以滋养到父母。 愿父母能成为孩子世界里的第一位且愿意听且会倾听的人。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如果是一个无回应之地,便是绝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