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治南垂村发现一块唐代石造像碑

2022-02-12 10:06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长治南垂村发现一块唐代石造像碑

《文物季刊》 1995年04期

1987年5月20日,长治市博物馆的同志在本市北郊南垂村一居民院内发现了一块石造像碑。现介绍如下:

碑系青石质,高1.17、宽0.25米,呈长方形;座高0.25、宽0.74米,呈长方形,带座通高1.42米,顶帽残缺。碑四面雕造大小阿弥陀佛像及十二臂观音共四十二尊,碑座四周刻铭文。

阳面:正中造尖拱形主像佛龛,高29、宽20厘米,龛楣雕连珠纹相对,龛楣顶上饰火焰纹。龛内雕阿弥陀佛坐像一尊,高28厘米,高肉髻,身着右衽袈裟,结跚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之上,左手托膝,右手上举(已残);主龛上层开凿三排,下层凿二排拱形小龛,每排并列二龛,共十小龛,每龛均高11、宽7.5厘米,内各雕一小坐佛,高10厘米,高肉髻,身着右衽通肩袈裟,衣角自背缠绕至腹,从右手搭下呈三角形,结珈趺坐,双手置于膝间,施禅定印(图一)。

左侧面:上、下各开凿一龛,内各雕一主尊阿弥陀佛,均高27厘米,高肉髻,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跚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之上,施说法印;上下及两主龛之间各开凿一排拱形小龛,每排并列二小龛,共六龛,均高11、宽7.5厘米,内各雕小坐像一尊,像高10厘米,高肉髻,均身着双肩下垂式袈裟,结蹶趺坐,施禅定印(图一)。

右侧面:上层开凿一尖拱形主像佛龛,高29、宽18厘米,龛楣纹饰与前面主龛相同,内雕一阿弥陀佛主尊坐佛,结跚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之上,造型同左侧面两主尊佛像;中层正中凿一拱形小龛,高11、宽7.5厘米。内雕小坐像,高10厘米,面部丰满圆润,涡状高肉髻,内着交领僧祇支,外着右衽袈裟,结跚趺坐,施禅定印。小龛楣外雕二尊相对的十二臂观音,均高28厘米,头戴花冠,颈饰瓊珞,腰束大裙,左手提净瓶,背后多臂手指相交,跣足于半月形台上;中层偏下开凿三排拱形小龛,每排并列三龛,共九龛,均高11、宽7.5厘米,内各雕一小坐佛,均高10厘米,高肉髻,身着右衽式袈裟,披左肩绕腰缠腹,结珈趺坐,施禅定印;最下层左边凿一拱形龛,高17、宽13厘米,内雕一坐佛,高10厘米,形状、服饰与上述小佛相同。右边开凿一长方形小龛,高10、宽9厘米,内離一供养人,高16厘米,头戴花冠,上着短襦,下着长裙,赤足站立(图二)。

阴面:上下各开凿一主龛,高29、宽20厘米,内各雕一尊阿弥陀像,高28厘米,上、下及两主龛之间各开凿一排小龛,每排并列二龛,均高11、宽7.5厘米。内各雕一坐像,高10厘米。此面的佛像结构、造型均同左侧面(图二)。

碑座题记湖浊严重,有些字迹已不可辨认。从其可辨者也可看出其大意,现抄录如下:

正面题记:像主比丘尼法证供养佛

长治南垂村发现一块唐代石造像碑

时唐贞观十二年岁次閥戌比丘道陟行满董高迁□□为和上员正造阿弥他像一区宝相为阿闭梨□□造阿弥他像一区宝相口口口上造弥临像□好为父母敬造阿弥他像一区比丘道陟造十二臂观音一区行满造十二臂观音一区员信为上夫□□造阿弥防像一区宝相为父母造弥他像一区比丘尼员信真慈法证汉子须摩洪壊君德□□敬造口面阿弥他像口口册七区十二臂观口口口令得成就上为□口口口父母七世亡父□口口口□[」□门I]□□□□

左侧面题记:像主尼宝相供养佛口口口口口□佛时□像主口子呼李供。

右侧面题记:I II I比丘尼真慧供养□口口口□十二臂规音□比丘尼道陟供养佛时。阴面题记:比丘尼□□供养佛口口口口口好供养佛口口口口口郭朋远卖口口供养佛时□口口口□梁口正供□口口□□□□口口口口□□(□主牛行口.此碑雕造于唐贞观十二年岁次戊戌(公元638年)。透过像主比丘尼宝相的发愿文,可看出当时有像主比丘尼法证、宝相、真慧、道陟等几名僧尼为纪念七世亡父母及亡夫妻分别敬造J'四"七尊阿弥陀像和十二臂观音(现造像碑只有四十二尊像,可熊在已缺的碑帽上还有五尊)。这通石佛造像碑,虽然为初唐贞观十二年的作品.但造像形体丰满圆润、线条流畅,以及布局、形体、衣纹来看有隋朝的风格°这-发现对于进一步考察上党地区的佛教活动及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执笔:侯艮枝 刘宝琳)

长治南垂村发现一块唐代石造像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