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士的演变看百家争鸣微练习

2023-06-28 09:03 作者:讲历史的齐老师  | 我要投稿

1.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该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2015·山东文综·T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3.(2015·四川文综·T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4.(2015·海南单科·T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5.(2014·山东文综·T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6.(2014·海南单科·T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7.(2014·海南单科·T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

1.      【解析】选A    由田子方和魏太子对待对方的态度、田子方认为贫贱者应当骄傲和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的解释看出,士人得到诸侯国的重用,A正确。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表明士人重视功名利禄,B错误。由文士田子方()对魏太子(未来的君)的态度看出,森严的等级已遭破坏,忠君思想并未形成,CD两项错误。 

2.      【解析】选C。西周时制礼作乐的周公在《尚书·酒诰》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周公要求为政者不要用水做镜子,而是要把人民当作镜子,时时对照、检查自己,反省为政的得失,这说明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3.       【解析】选B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与题干的时间战国中后期不相符,另外,也不能反映思想融合倾向,所以A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B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思想,C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D错误。

4.      【解析】选B。重农抑商是法家的思想主张,儒家并不主张重农抑商,A;儒家主张通过正名和德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法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B正确;厚古薄今是儒家的思想,而法家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C;重视道德和人伦是儒家的主张,而法家没有,D错。

 

5.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兴办私学的影响,涉及的是教育,联系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的状况,与题干表述直接对应的是A。教育的普及没有触及宗法制与分封制,因此BC与题干无关。当时与诸侯争霸需要最直接的应该是军事,D排除.

 

6.【解析】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A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B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C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D错误。

 

7.【解析】D。材料反映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B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C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D正确。

 


从士的演变看百家争鸣微练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