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无反顾,高颜值女神学姐Columbia博士路!

背景
本科院校:浙江大学
本科专业:教育学+行政管理
GPA:3.92/4.0
硕士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硕士专业:行政管理 GPA 3.92/4.0
TOEFL:110(Speaking 24)
GRE:157 + 169 + 5.0
科研经历:一篇C刊核心(导师一作)、一篇国外会议一作、一篇国内c刊在投(导师一作);国社科基金课题RA;海外纽大老师暑期研究课程(硕士期间)
申请结果:Columbia University TC Ph.D.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最终去向);
UCL, Ph.D. in Human development and Psychology
1
写在前面
文科Ph.D.本身申请难度就高,疫情对文科博士申请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暴击。即使我从研究生入学以来就开始为两年后出国做准备,还是因为许多不可抗力使自己变得非常被动,一路走得跌跌撞撞。因此,也希望各位人文社科的有意申博的小伙伴们考虑周全,如果不是对学术道路有坚定的热爱、十足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以防万一,都要再考虑考虑,谨慎决定。一旦决定后,就要义无反顾,付诸行动,做足准备。
2
方向选择
我从本科时候起就有出国读博的想法。本科时在科研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因此在大三时取得的科研成果我认为不足以支持我直接申请海外博士,因此选择了在硕士期间抓紧丰富相关的科研经历。本科时,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比较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己对这个方向产生了比较大的学术兴趣。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跟了同一方向的硕导,在这个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积累与开拓,坚定了想要攻读该方向Ph.D.的想法。
我觉得在确定方向上,学术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读博被称为“危险而狭窄的通道”,没有持续的motivation真的很难坚持下来,所以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愿意付出的方向。平时就可以通过科研、看paper或者是实习,确定下来自己对什么议题内容感兴趣,有意向地在这一块多做积累。
3
课程和GPA
很多人都说,对于博士申请而言,GPA“不重要”。但是这样的论断是与课程成绩在硕士申请里的决定性作用相比得出的。我认为,即便一个高的GPA不一定能成为博士申请的优势,一个低的GPA却会成为劣势。因此,仍然要尽可能地去刷高GPA。另一个现实原因是,文科科研普遍难出成果,科研经历可能相对贫瘠,因此申请人就更要在其他方面努力做到最好,才能努力与其他人“卷上一卷”。
但GPA也绝非唯一的指标,与科研相比,其权重是相对较轻的。因此,课程分数不够出彩的同学也不要气馁,而应争取在科研经历上多充实自己。
4
标化成绩
就像课程一样,标化成绩也不会成为卡住博士申请的绝命关卡,一般只要达到对方学校的要求即可。但如果是文科专业,还是建议刷高一些比较保险,比如托福105,GRE(若需要)325,或者托福100+,但作文口语分数不错也可。
在2022 fall的申请中,很多学校是不要求GRE的,这些学校的申请页面也明确指出,如果你递交的GRE分数较高可能会有一点优势,但如果选择不交这个分数,是绝对不会影响委员会对申请人的评价的。这也成为了未来申请的大趋势,因此时间和精力紧张的同学,可以在查询确认过自己心仪的项目要求以后,选择不考GRE。
我个人准备标化成绩的过程非常曲折:从2021年2月到2022年10月,先后经历了三次托福被取消或拒考(疫情原因),去了西安、南昌、宁波、潍坊多个城市,一共考了三次,终于在最后这一次终于考出了满意的110分。疫情反复,导致语言考试的战线过长,天南海北的奔波真的劳心劳力,因此希望各位同学早做准备,珍惜每一次考试机会,尽量一次出分。
关于考试准备上的经验,我早期的托福作文成绩一直是21分,即便整体分数过了线,也很担心这会影响申请。后来换了一个准备思路,在考GRE时,AW就取得了5.0的成绩,最后一次托福作文也是满分。我总结出的经验是:一,不要照搬网络上的模板,建议在阅读高分文章后,自己写出原创的模板,更有新意;二,大量积累说理的词句与词汇,灵活运用;三,采取限时训练,训练打字速度和短时间语言组织能力;四,总结写作话题素材,各个话题下至少准备一篇文章,以不变应万变。
5
科研背景
博士申请最为关键的就是research background。读博是非常academic导向的,尤为看重申请人本硕期间到底做了什么、有什么成果。一,科研经历和未来的读博方向是否契合?二,在科研过程中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科研技能?三,是否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paper或者会议?这三块内容代表了申请人的学术潜力、科研能力和申请中的竞争力。
对申请海外博士而言,最好发国外刊物,参与一些国外会议,但对文科的本科生、硕士生而言,发国外的paper几乎难于登天,那么也可以尽量在国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也至少向committee证明了你有独立去进行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的能力。论文成果最好和未来申请方向是强相关的,可以拿来作为writing sample的来源。
6
推荐信
由于本硕都是在国内读的,和海外教授的联系有限。根据世毕盟培训老师的建议,有一封国外老师的推荐信对申请而言是帮助颇大的。所以我在签约以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去争取参加国外老师的科研项目或课程。最后我的推荐信一共准备了四封。国内老师的有三封,一封来自我的硕士生导师,带我做过课题、发过论文,也是在领域内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一位优秀青年学者;一封是来自人大教育学院里具有海外博士背景、我跟着上过两门课程的教授,方向是比较教育;最后一封是我的本科生导师,是比较教育领域的资深教授。国外方面,则有一封来自纽大副教授,我跟着他上过暑期科研课程。
在推荐人的选择上,能拿到国外老师的强推肯定是最好的,国外老师普遍比较信任国外教授的推荐信。国内老师的话,推荐选择在国际学术界较为活跃的学者,因为这些老师会发英文刊物,committee的老师很可能听过这位老师的名字,或者读过文章,推荐信的效力也会上升。
7
文书准备
在文书撰写这一块,世毕盟提供的申请培训课程和mentor(我的mentor是来自剑桥大学的博士)给予的修改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美国博士申请的文书主要是sop和writing sample。sop是学术导向的ps,重点要介绍自己的科研方向以及和心仪导师方向的契合程度,因此需要根据每个项目的侧重、每个老师的研究项目撰写。我前后大概修改了几十次,让mentor修改的次数达七八次,每一次mentor都非常耐心和温柔地提出精益求精的建议。Writing sample主要展现的是申请人的学术写作能力,要求是一篇精炼、规范的学术论文。英国的博士申请则是写research proposal,前期和导师套磁的时候,导师可能会给rp的题目,就按题目去写;如果套磁的时间较晚,已经到了7、8月,有意向的导师在回复套磁邮件时就会要求要看rp。总之,writing sample和rp非常关键,建议大家早点准备,反复修改,多多锤炼。
8
套磁
虽然美国是强committee制,我还是建议大家应从进入申请季前的暑期开始套磁。哪怕石沉大海(很大可能),或者只是获得老师简单一句“鼓励申请”的回复也没有关系;但如果能与老师取得联系,获得面试机会,那最终获得offer的可能性是大大上升的。如果是申英国的Ph.D.的同学则一定要套磁,英国导师在招收学生上的话语权很大。
最后,祝各位同学都能得偿所愿、前程似锦!